[心得] 春花秋月何时了?谈常玉

楼主: dreamer43 (dreamer)   2017-04-27 20:35:14
春花秋月何时了?谈常玉
图文版:
https://goo.gl/u0cTgT
常玉,这位中国旅法画家或许对很许多人而言是陌生的,他生前穷困潦倒,生后
也不立即那么知名,不过2011年,常玉的画作以1亿2千多万港币(相当于4
亿8千多万台币)拍卖成交,在拍卖市场上创下华人油画的新高。有人称他中国
的凡高、莫里迪亚尼。
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了49幅常玉的画作,去年是常玉逝世50年,历史博物馆
依据甫通过的博物馆法对馆藏的常玉作品进行修复,并在今年展出。我相当喜欢
常玉的画作,因此对于这次画展的期待远远高于同档期的故宫奥塞展。
常玉,190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的富裕家庭,自幼受到家庭的栽培学习诗文书画,
这样的底子对于他未来在艺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助益。
1920年,常玉前往巴黎学习艺术;当时蔡元培在巴黎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中
国青年前往法国半工半读,因此不少未来在华人界留名的艺术家在此刻旅法。当
时的巴黎是世界的艺术中心,被统称为“巴黎画派”的西班牙毕卡索、俄罗斯的
夏卡尔、意大利的莫里迪亚尼、日本的藤田嗣治、中国的常玉和徐悲鸿等,都在
巴黎。
常玉由于家境富裕,初到巴黎时总是穿的漂漂亮亮的到处玩乐,想画就画,完全
没有生计上的问题;但十年后,家道中落,生活开始变得困顿。
1964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邀请常玉在台湾举办展览,并提供任教的机会,因此常
玉将画作先将送至台湾。因此常玉许多精彩的作品都在台湾。
但前往台湾前,没有政治敏感度的他却换中共的护照先到了已和中华民国断交的
埃及旅游,也因此断绝了之后来台的机会。两年后,常玉在家瓦斯中毒过世。
如果要介绍一位华人艺术家给西方人,或许我会优先点名常玉,更甚于我最喜欢
的台湾本土画家廖继春。
我不太会看水墨画,我也不觉得东方人的艺术作品就一定要带有东方的色彩,但
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内涵,才能“创造”艺术。这样的核心
可能源自于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我而言,常玉是至今把中国风格和西方油画揉合最完美的画家。和常玉同时期
的徐悲鸿和林风眠仅是用油画画东方的题材,或许后期的朱德群、赵无极在水墨
和抽象画结合有不错表现,但磅礡的气势少了水墨画的典雅。
要把中国的元素带进画面是容易的,像常玉下幅画作背景加上中式的金钱纹、
万寿纹,是不是就可以说带有中国风?
不过常玉带进油画的,不仅仅是水墨画的元素,更是水墨画的精神。
以上三幅画作都有着中国水墨画的留白,而后两幅的黑框线轮廓有着毛笔的勾迹
(油画的延展性没有很好,因此常玉会用毛笔来画轮廓),这样的表现是西方画
家的作品中看不到的。
其实在高更、马缔斯就已经有采用框线主义(有黑线轮廓)及色块主义(一个区
域就只有单一颜色,而没有深浅、渐层),但常玉的框线却有着另一种沉稳、秀
气的韵味。
有人称常玉是“东方的马缔斯”,在色彩表现上都很鲜明,但常玉比起狂放的马
缔斯,更有着些许的优雅。如果说马缔斯的画面是动态的律动音乐、或许常玉是
静态的诗词吧。
徐悲鸿和常玉同期到法国,前者到正统的美术学院学画、后者则是在大茅屋工
作室作画。两人个性也极为迥异,徐悲鸿努力的在学院学画,一心想为中国艺
术贡献,而公子哥常玉则是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咖啡厅和法国的女朋友聊天。徐
悲鸿的画作常见史诗般的气势、充满了劝世的教育意义,而常玉的主题则环绕
在小动物、裸女和盆花上。
徐悲鸿在当代角色的地位崇高,但是徐悲鸿在艺术历史的洪流中的能见度,绝对
比不上常玉。徐悲鸿确实充满抱负和理想,但相较于常玉的单纯,常玉的作品少
了包袱。(其实并非否定艺术不能带有政治理念,像毕卡索的“格尔尼卡”就是
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只是徐悲鸿的作品抽离了政治,还剩下什么?)
常玉曾说:“我的生命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我的作品毋须赋予任何解释,
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我先画,然后再化简它,再化简它”,
常玉像凡高一样,一生没没无闻,也或许因为没有受到世俗的渲染,所以他艺术
上的表现才是最实在、最纯粹的。
常玉的花有股文人傲骨的气息,画面不论在构图或是用色都很简洁大方。
如果说凡高的画作是澎湃的瀑布,常玉则是涓涓细流的川河。年轻会喜欢凡高,
那种旺盛生命力的流动线条及浓郁厚实的鲜艳色彩;但我不晓得再过数个几年,
我可能会更喜欢常玉,一样有着生命气息,但是却以另一种沉静的存在。
常玉有过挥霍的日子,但晚年穷困。有人称他艺术界的贾宝玉。
以常玉画作有着马缔斯的不羁、又有东方气息的典雅,我猜测他的作品风格是会
被当代法国人们所喜好的。但是他那文人孤傲脱俗的气节,宁愿将画作送人,也
不愿意世俗的商业化作品的个性,即便常玉曾经受到巴黎最大的商藏家侯谢赏识,
但在对最不缺乏艺术家的20世纪巴黎,不为俗流的他最终被画商遗弃。
常玉不像夏卡尔,不论外在环境再怎么困难,笔下的画面永远是幸福快乐,常玉
的画作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变换。他像有过创作《菩萨蛮》时的复丽奢华生活、也
走过写下《虞美人》的凄凉悲壮时期的李后主;常玉早期的作品其实就已经相当
精采,但经历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后,笔下那寥寂静谧氛围更令人印象深刻。
偌大的背景,简单的色块,置上相显下渺小的动物。细看其实这些动物许多是动
态的、活泼的,例如舔毛的小猫、搏斗的鹰与蛇、相偎的马匹等等,但整个画面
看起来却是有着无限的孤寂,或许也反映出常玉的孤独和乡愁吧。
就像凡高生前最后一件作品“麦田群鸦”的沉寂,常玉最后一幅作品“奔跑的小
象”也是令人鼻酸。
常玉说:“那是只小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驰………,那就是我。”
作者: peruman (美丽人生)   2017-04-28 14:27:00
推本文~
作者: littleclean (月光)   2017-04-28 17:40:00
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 yring   2017-04-30 14:47:00
感谢分享!
作者: celeswing   2017-05-06 19:47:00
谢谢你的分享!
作者: yyhhzz (会怕就好!!)   2017-06-25 16:08:00
推 谢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