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北美馆 微光闇影展

楼主: lucialucy (小部)   2017-04-23 01:22:06
※ 以下双线中字段请确实填写,以便将来网友查询。此行可按Ctrl+y删除 ※
==============================================================================
【展览名称】微光闇影展
【展览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
【展期】2017/03/11 - 2017/06/18
【票价】30元
==============================================================================
※ 双线以下开放自由发挥,发表个人blog文章者请妥善排版以便阅读。 ※
网志好读版见此:http://lucialucy02.blogspot.tw/2017/04/20170402.html
很难说想不想去第二次,但的确是印象深刻,幽微入骨。以下分列各小展心得:
李佳祐/隐形时光、在黑暗中:
尚有些混沌若鬼影,刻意曝光后留下的模糊影子,换个时空场景被呈现,怕就是鬼片中的你看看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幸好“在黑暗中”的布置挽救了评价,穿过布幕,在幽黑中行走,墙面间缝隙承接着上方灯光流泻下的微弱光亮,将空间切成若有似无的方格,因为太暗了,脚步不由得放缓,其他游客只剩下形影,却有股“我不是一个人”的安心感,而前方的画作/照片也因而变得神圣若目的起来。
我很喜欢那种因黑暗感官变得隔阂又敏锐的奇特感,那有些若很晚很晚出捷运站时,走在街道上的感觉。但都会的夜晚即便过了晚上十二点,仍旧还是部分明亮部分暗沉的,跟“在黑暗中”刻意塑造的人工抽离、有规则的暗仍有差异。
金成财/寂静的枪声:
为什么黑白照拥有某种冻结感呢?仿佛格外凝重、肃穆,我很喜欢这种把纪实又添上几分庄重感的质感,有个矮小猎人,若是平时就若路边寻常的老人,可光是拿着猎枪(只是拿着,不是举著)就有种气场,很厉害。另,我喜欢死去猎物透过照片传来的死亡气息,因为是黑白,血色不显,可那泼溅的液体、歪曲的兽首,那种不寻常却直接传了过来。
邱国峻/神游之境”;侯怡婷/历史刺绣人:
没有那么喜欢直接把中国图腾云彩贴附在照片上的手法,知道用意但有些粗糙。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侯怡婷的“历史刺绣人”,把日治时期女学生学习插花、刺绣、体育课的场景,部分用彩色刺绣予以提亮,而绣上的花朵、衣服、古筝,某一部分仿佛更彰显了这些女学生与教师在集体规训、威权规范下的失色、平板,我不确定这是否有艺术家所要呈现的,但的确给我一种奇妙的压抑感。啊,但还是“神游之境”有幅不错的啦,我喜欢三座神明笑呵呵站立于屋顶之上,而怪手架在屋簷上,屋簷砖瓦脱落。指控性够强烈。
洪政任/忧郁场域:
指控性很强,但看了很不舒服,其实我有在思考这些展是否在挑战某些摄影的界线,毕竟这种手法近乎再创作了吧?刻意剪贴、搓揉皱折、双重黏贴营造出动态感,那些举著祖先照片的抗议者的脸蛋,被奇妙地定格在似狰狞似笑的诡谲时刻,真的很不舒服。另,有一幅名为“自由行”的作品,出现了被关在家用防纹帐篷内的熊猫玩偶,帐篷跟玩偶被放在庭院处,整个存在感特别惹眼。
刘振祥:
我喜欢刻意泡水后的霉菌锈蚀感,那些人影仿佛在流动侵蚀之感,同时兼具了定格与被冲蚀而去的双重时空之感。另外,还有一批照片被处理地格外雾茫而深邃,像是百岁阿公那张,那被刻意放大的脸,猛然间还以为跟山树叠影营造魔幻之感,但偏偏是最没有做明显处理的感觉。而泡在水中的中年男子,以及被抚触的婴儿,则奇异地拥有着说不上来的“死亡”氛围。大略是男子浮出水面的脸庞身躯,很难说是放松吧,也大略是婴儿的双脚,奇怪地被以影子替代了。整个技法跟先前几位相比不算特别明显,没有那种“张牙舞爪扑来”的侵略感,却格外深沉。
李元佳/无题:
没太大感觉,有种惊悚到若鬼片的feel。
陈以轩/若有手指:
同样无感,仅是对各照片间的串联感兴趣。
李国民/观心经:
装置性很强烈,但听了作者自道却感觉没抓到重点,可能是我没听到正确的片段吧(影片好长啊)
张雍/胎记:
没有太大感觉,另,我不确定放在各小方形展区的玻璃方块状展品是不是他的作品欸?那种要凑近玻璃方块,才能透过折射来折射去的相片端个详情的设计很有趣,但就是这手法有趣,照片本身的感触不多。
陈彦呈/看海的日子:
也是喜欢装置手法胜过内容的展区,我很喜欢走入圆形房间时,从上方垂钓下来的灯泡,带来一股秘密祭坛般的神圣感。圆形房间与出入口,俯瞰若钥匙形,而圆形房间又由右到左,逆时间排列了一个个小方格洞口,洞口初看是一片五彩雷射的色卡呢喃著文青文字,一开始细看还以为后方的黑色图卡仅是背景,细看才知道是四色黑印刷的照片,有些实在浓黑到看不出模样,有些还能看出是背影是建物是港口。整个设计非常出众。但我还是想问,到看海Day10还是09时,文字写道“已经半年了”却又还只是第十个还是第九个看海的日子,让我一整个时间感风中凌乱啊!
林柏梁:
老实说有种纪录采访凌驾照片本身的感觉,照片是不错啦,有呈现出深邃感,但所有照片都搭配着纪录访谈就真的比重被压过了。
沈昭良/玉兰:
让我真的感觉到系列的重要性,从产地、仲介、出单、贩售的系列纪实,要说的话,照片本身的技法或艺术性不见得有先前一些其他作者作品强烈出色,就算是精心设计的照片,震撼感仍没有那样直抵心里深处,但一张张照片堆叠出一确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产业线。这样的重量就够了。
潘小侠/艋舺-醉巡:
在猎奇跟纪实间拉出平衡,黑帮角头那个气势好强,刺青带来的窥奇与情色也不会过度。
张干琦/Side Chain:
该说是不愧对警告标语吗?一踏入展区,动态影片区鸡的叫声就散发出某些压迫感,这系列照片是针对高雄精神病疗养院“龙发堂”独特的将人两两炼在一起,被辅以喂养、维持养鸡场的残酷疗法做纪录。所有治疗搭档的照片,被排列成一圆形回廊,顺着回廊走一圈,那些等比例人身大的照片,那些病患的眼神并瞪或笑或无机平板,都让人时而闪躲不忍直视。明明只是两人一组,身体用铁链拴在一起,彼此间仍维持一到两步距离,可那呐喊仿佛从体内、从表情、从眼睛中朝自己咆哮过来,像被鬼追赶、抓住一般,一边看一边想逃走。
何经泰/工殇显影:
摄影师为什么都那么懂放大影响造成的压迫感啊,没有想像中那么骇人,甚至有些伤口要稍微细找才看得出来(比如说手指短了一截)但就是很痛很控诉,而自己一瞬间不知该如何回应。落荒而逃。
侯淑姿/Japan-Eye-Love-On:
对日本情色产业的控诉,嘛,穿着护士服的戴面具女子,被疑似毛主席(还是谁啊)的政治脸肖像的男子掀裙子,还有穿着水手服的女孩微微上提裙䙓,怎么说呢,控诉是可以感受到,但意外没有那种猛烈袭来的感觉。大概是太日常了?这等影响带来的冲击性还稍嫌不够强?不过小房间内,疑似牙齿检查那样,搓揉挤压脸蛋的影片(还被分成两个窗格,一左一右都是用不同角度压着鼻孔、扯著嘴皮)就让我瞄了一下就逃走了。
侯鹏晖/自画像:
喜欢展场设计更胜内涵的作品又一件。长方形房间内,左右侧墙面各照片的拼贴感,跟中央被放置成十字架形的安排很有趣,但照片本身倒是没有太大印象。(记得是身体的各部位,如手臂,如下巴?)
刘振祥、黄子明、许伯鑫、绿色小组/历史性的暗影:
我不确定这些照片是否是刻意要营造出一种控诉历年来都有且恒久不变的痛楚感?三个大底片墙,中间垂降而下的五六座电视,围成环状,朝外报导著野百合、五轻、反核等等运动。少数被挑选的照片稍微放大(约略是一本书的大小),四五张一组地散落于底片墙之间,可说明都略嫌含糊,仿佛这些运动都在历史的压缩下,变得面貌模糊。我看着家长带着小孩来观展,小孩好奇地拿起耳机聆听电视报导,只觉得很隔阂、很诡异。
事实上,我觉得整个展间超不适合小孩子的?但问题是北美馆配合儿童节,有着免费参观活动,我初逛展时还早,等快逛完时小孩开始涌入,一整个气氛失调、怪异,家长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明才好,觉得不妙就带着小孩闪人。(“看海的日子”那边是还好啦,还有抱着小孩让他细看黑卡照片)
二楼的“伏流 ·
书写”展,感觉相对来说,就很符合我对现代艺术的想法,抽象、含糊,目的性太混沌反而没办法捞起个什么。加上后来发现置物柜的卡片弄丢了,赶快离去。但我喜欢在发现自己弄丢物品的那个展间,穿过几个弯曲的走廊后,来到一偌大房间,空间好大、好安静,墙面以庞大的影像,播放著齿轮旋转的影像(那是右侧,衔接九十度的另一墙面还有另一个影像,但我忘了是什么)。与那两个墙面相对处,有一留声机被放在一台座上,影像似是从它而来,实质不是,只是角度营造的错觉。整个大空间仿佛抽离什么、真空什么,我觉得美术馆就是有这种的效果,在那样人工营造
的神圣感中,于空无一人中,享受着这异样的感觉。
作者: fred5566a (slideaway)   2017-04-30 08:28:00
很好看 但也怕看第二次
作者: hope39 (Less is More)   2017-05-01 01:30:00
推,周末也有去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