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忧郁是生活的结,不是选择:《年少日记》

楼主: watercolor (我们同样没有名字)   2024-01-15 23:44:02
    内文有雷且具个人观点,推荐观影后再读。
    本片已上映第六周,有意请把握场次。
    图文网页版:
    https://vocus.cc/article/65a53b81fd89780001014b2e
    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8VPd1W5BQ
~*-*~*-*~*-*~*-*~*-*~*-*~*-*~*-*~*-*~*-*~*-*~*-*~
忧郁是生活的结,不是选择:《年少日记》
  当孩子生命堪虑的时候,便会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但当孩子未来堪
虑时,就往往会被要求达成外在的价值。《年少日记》因为偶然捡拾到一封
类似遗书的文字,郑老师在寻找该位学生的同时,因为正处于婚姻触礁的难
关,使他忆起收藏许久的一本日记,借此勾起过去的一段伤痛回忆。
  电影巧妙穿插回忆,让郑老师(成年-卢镇业饰/少年-何珀廉饰)翻
阅日记,重现哥哥有杰(黄梓乐饰)还在人世的处境。很喜欢两个孩子在回
旋楼梯间仰头望向顶端,最终哥哥坐在楼顶墙头,说自己是垃圾,想要考上
香港大学,然后跳下去的开头──那是他最后一条退路,做不到的话,最后
我可以跳下去结束一切。自杀像是楼顶旁的平台,可以承接一无是处的自己。
  阶梯、顶楼、一跃而下。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当孩子逐渐长成,就
要进入“成功”是“唯一价值”的现实环境,这个成功不只是学业,也是人
际关系,你必须努力具备让自己拥有被尊重的重要性,否则任谁都可以把你
当成垃圾;人际关系更麻烦的是,所有比较都能成为阶梯,霸凌就是最明显
可见、证明“我不是垃圾,你才是”的方式。Vincent (周汉宁饰)被称呼
蛋糕,包括郑老师一开始都没有在意他的澄清,而误以为是亲近的绰号,都
证明了除非攸关生死,否则漫不经心;至于那封遗书,其他老师、副校长
(梁祖尧饰)用一句抗压力差就能免于理解。
  老师校长可以耸耸肩带过去,家人不行。“家人”并没有学习指南,只
能摸索或承袭。父亲郑自雄律师(郑中基饰)自言成功都靠自己努力,不能
把失败归于不幸,不努力就一定失败,可见他的人生只许成功,不准别人否
决或自作主张;体罚使他成功,没有失败的理由,所以有杰也该被这样教育
──毕竟他成功了,有俊又这么优秀,凭什么有杰不行?一定是他不够努力。
  成长过程是那样艰辛,在单一价值的环境下更是重重苦难,毕竟能力本
应多元,需要时间发现、鼓励与培育,周遭却未必能看见你的特质,遑论无
助,有杰只能怀抱愿望撑过每个被否决的日子。当他心情不好时,会在半夜
拿着手电筒,在床上偷看他最喜欢的漫画《Pirate》,仿佛漫画家借由主角
鼓励着他:“总有一天你会长大,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不要放弃!”只是,
当有杰夜不能眠、心灵负荷已到极限,向母亲(韦罗莎饰)求助希望能看精
神科医师时,遭到了忽视;他带着弟弟去顶楼玩,手足之间有了真正的交流,
却成了带坏弟弟的罪魁祸首。父亲的“成功价值”毁掉了母亲,让她活在恐
惧里;被认可的弟弟有俊,早就习惯了有杰的处境──这是手足间微妙的角
力,在父亲的价值与几近暴力的体罚底下,他失败,就能保证我服从能带来
安全与成功。而这也是有杰在日记里写“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和有俊愧悔
“我们都没有把他当家人”的原因。
  在这样缺乏自由价值的家庭里,“爱”不再与生俱来,“尊重”无从学
习,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否则只能屈从于践踏。悲哀的是,父亲不是没有
看到有杰已经拼尽全力,不是没有听到有杰一声声的“对不起”,却选择视
而不见;他对服务生的态度亦然,只是服务生可以给予明确命令要求完成,
孩子却做不到。他不会用其他的方法,所以放弃体罚有杰──他无法面对的
失败包括自己,也知道对有杰的惩罚到达极限,这是他的失望,也可以说是
他的不忍心──如果有人在这时候给有杰一个拥抱,告诉他即使这样我仍然
爱你,就会是承接他的平台。但在失去钢琴老师、失去倾诉与发声的公仔、
又失去激励他的漫画家,自觉一无所有的有杰最终在日记写下:“我长大后,
一定无法变成我想成为的大人。”有俊怒吼的“忧郁不是一种选择”并不仅
止于忧郁症等身心疾病,整个香港社会的氛围,借由郑家人不同的态度,连
续给有杰判了死刑。
“连我自己都不曾见过一个完整的家,能做一个好爸爸,给他一个家吗?”
  长成后的有俊,成了郑老师。但全家仍对有杰的死采取逃避的态度,母
亲选择离家,父亲则依然故我。内心受伤的孩子,使有俊不敢爱,觉得无法
拯救哥哥、无法令他人快乐的自己没有资格,仿佛活成了哥哥的影子。虽然
雪儿(少女-陈绰峣饰/成年-陈汉娜饰)使他从自我封闭的壳探身而出,
但即将成为父亲的恐惧,再次揭开了他的伤口。所幸妻子的离开与学生的遗
书,都令他鼓起勇气面对哥哥的日记与伤痛,以及自己的内在小孩──唯有
能面对自身的脆弱,才能看见、并坚强承接别人的脆弱。
“我唸书时每天都很希望:如果老师能发现我不开心便好了,可以找我聊天,
问候我一下。但最后这个老师并没有出现,因为那时候的我经常封闭自己,
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很愚蠢,其实只要愿意跟别人说,就一定有人关心你。”
  我喜欢有俊老师偶然发现班长黄家怡(吴冰饰)的异状,带着她和社工
虾姐(邵美君饰)去吼叫发泄的片段。因为有俊的“示范”,虾姐与班长接
著模仿,在一吐怨气的同时,在彼此之间产生情感的连结,让班长感受到自
己有被重视、关怀的价值。在父亲临死前,有俊给了父亲毕生匮乏的安慰:
“即使你脆弱无用,我也会一直爱着你。”这些行动带给他更多的勇气,使
他终能来到顶楼,面对的是死去的哥哥,也是从那日之后伤痕累累、活在阴
影里的自己──忧郁不是选择,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累积的、精神的结,在
《年少日记》里,唯有不再把成功视为一个人唯一的价值,看见并珍惜自己
的价值,才能持续面对、打开自己,珍惜他人,进而改变周遭的关系。
  固然“重视学业表现”是亚洲青少年共同的压力来源,使电影里的情节
在台湾有诸多共鸣之处,但香港特殊的历史与社会风气仍值得注意。《春光
乍泄》(1997)里黎耀辉最终回到想像里倒置的香港,不到十年的2006,香
港的教育制度改为三三四制,自2015年后,香港19岁以下青年的自杀数年年
超过20件,其中不乏有许多12、13岁等国中小学生,从幼稚园开始,竞争的
教育环境和重视文凭与成绩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的反送中社会运
动,让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香港移民潮暴增也会导致学童们原本倾
诉的对象因而离去(引用自:https://dq.yam.com/post/15911)。纪录片
《时代革命》(2021)镜头下独裁政权的卑劣,即使洪流漫溢,最终仍须放
弃;《少年》(2021)里拚命拯救绝望而意图“死谏”的“手足”,拚命想
在雨中让火焰持续燃烧。《年少日记》原是导演卓亦谦对2009年自杀朋友的
思念与话语,为了实现朋友的10年之约,从2019年开始筹备至2023年上映,
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仍能映现香港社会的现状──不只是独重分数的教育
制度,生命财产尊严均无保障,以致只能拚命追求“成功”、“楼顶”的单
一价值,都证明了限缩自由选择的狭窄危殆:父亲明明“为孩子好”,在理
应最成功强大之时,却最没有余裕、也不能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方式;
母亲的逃离、有俊的自我封闭,努力长成理想的大人却仍轻生的漫画家,以
及班长、Vincent 、最后愿意去电、现身跟郑老师谈谈的学生,都笼罩在
“我们都没有把他当作家人”、“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没有舍不得我
离开的人”现实里难以呼吸的绝望;雪儿功能性的角色设计、“为公仔配音”
和郑老师试着倾听与陪伴的话语与行动,则是在电影里勉强寻找连结与出路。
在为死者哀伤之余,也愿生者能有机会在社会支持网络下一一解开心中抑郁
的结,找到足以生活下去的价值与可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