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喜欢电影的设计巧思,有抓到都市传说的某种醍醐味,
但其呈现方式像是将很多主题碎片松松地连起来,
观感倾向趣味玩赏而非凝练大作(但每个单独的小碎片都作得不错),
大家可自行调整观影期待。
本文会爆结尾剧情雷,
尚未观影者可在警示分隔线前结束阅读。
Tag_都市传说 创伤 成长
~~~~~~~~~~~~~~~~~~~ 主文分隔线 ~~~~~~~~~~~~~~~~~~~~~~~~~~~~~~~~~
年假在追剧中渡过,
除了《解读恶之心的人们》是久违的刑侦剧惊喜,
还意外收获一部满有意思的恐怖小品《阴森》(The Toll)。
电影描述一名女子在深夜叫车前往偏僻郊区探访独居的父亲,
漫长的车程中,深夜孤身的处境、热络到诡异的司机,
让女子开始害怕自己落入了变态的陷阱里。
其后车子在荒凉的森林里故障,
二人发现林道变成了走不出去的密闭循环,
这下司机与女子都落入了“收费员(The Toll Man)”设下的陷阱,
要缴交一条命当过路费才能出关……
以小带小,负负得正
就算在低成本电影里,《阴森》的制作规格也小到令人莞尔,
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主场景就是二人在车里互动,
再额外加个空荡林道与林间小屋,
也算是另类的“三厅电影”。
但就是这样狭小单调的空间,
在装载以凶杀新闻角度开端、逐步带入都市传说的情节线后,
二者却意外产生了叠合辐奏的效果。
人们透过萤幕观看女主在密闭车内直面司机的种种可疑行为,
便宛如透过手机或电脑观看一部都市传说;
车厢将剧中人的活动全框定在一个狭窄空间里,
也会让人联想起都市传说那种
人物被框在某个独具诡异规则的小世界里、
于其内完成恐怖体验的隔绝感。
从开头社会新闻的共感想像,到后来都市传说的联想叠合,
人们对恐怖事件的种种共同记忆逐渐堆造出片中自有独特逻辑的怪异世界,
小车也搭载着女主与观众的视角,一路驶入其中。
都市传说:电影的外围脉络
承前,若只看表现形式,
电影中各个恐怖场景的呈现是散漫破碎的:
女主在车内的紧绷周旋是社会案件的写实刻画;
走不出去的闭环林道带着时空科幻色彩
(也引导人误以为又是个“你已经死了”的反转老套);
林间的男女鸟面人则像暗网性虐聊天室跑出来的变态……
这些风格凌乱、看似廉价堆砌的画面,
其实并不为观众眼前的故事情节服务,
而是透过连串视觉陈列召唤出人们对都市传说的情感记忆,
建立起本片对“恐怖”的阐释逻辑——
都市传说,就是这样简短无来由、驳杂又猎奇的存在。
就像白石晃士《灵异咒》粗糙的DV影像,
勾起了VHS时代人们透过录影带追逐异色的时代情怀,
《阴森》则利用都市传说爱好者之间的流通默契,
让原本狭窄受限的格局反过来成为塑造“限制”氛围的利器,
别致的机趣也让人不禁反思,或许放弃高大上的史诗企图,
让小乐趣回归小乐趣,才是最切题的阐释方式。
==============以下为暴雷分隔线===============
情感动机:电影的内核脉络
随着电影中“收费员”逐步展开手段,
利用人物各自的心结来操弄他们,
故事内核的情感动机也随之展露——
原来女主与司机都有着重大心理创伤,
是这些创伤让他们行事怪异离常,
比如司机的社交障碍,便肇因于童年有个不断辱骂虐待他的母亲。
相较于司机过往的惊鸿一瞥,
女主的创伤则篇幅更多,层次更为复杂:
她年少时被校内风云人物性侵
(因为女主在故事中段与结尾都分别对自己强调“他不会再回来”,
我也有些怀疑当年女主可能像杀死司机一样去反杀了性侵者),
其后因为加害者素日的成功形象,
女主在侦办过程中又遭受检警、医护、亲友等各方面的质疑,
形成深痛的二次创伤。
这些创伤将女主抽离人生正轨,不再相信世界,
让她成为对司机自述的“看每个男人都像性侵犯”之人。
同时,这个伤痛主题在此也首次与“收费员”传说相扣,
构成故事潜在的情感脉络,为剧中人所有的外显行为解谜定调——
表层的“收费员会嗅到死亡气息,向被盯上的人索取生命当过路费”,
乃是用来证成里层的“看不见的心理创伤会慢慢斲杀生命,将当事人导向死亡”。
收费员嗅到了女主,是因为她这样破碎孤独地活着,其实离自杀无比之近。
“意在言外”的反转
作为一部恐怖电影,本片结尾的反转确实造成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为故事的伤痛阐述划下更深的一刀。
电影的最后,收费员揭示最后一条游戏规则,
两人之中只要有一人死,剩下那人即可离开,
于是司机在思索片刻后突然自爆——
收费员是被自己身上的死亡气息引来的,
因为他本来确实打算在半路上奸杀女主。
对看着司机一路任劳任怨被女主使唤的观众来说,
这个突然的自爆,
乍看真的很像为了追求反转而故意黑司机的廉价手法;
但在大脑开始思考司机刻意重申的“收费员会嗅到死亡气息”后,
故事的潜在脉络也会随之再次亮起:
是啊,重大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自杀倾向、也可能导致杀人倾向,
在都市传说的定番里,
变态杀人魔的形成也多半源于童年虐待羞辱他们的父母亲。
(这同时也解释了,
为什么电影中对司机的创伤只有源头的昙花一现而完全不交代后续,
这是剧本前面故意藏了一手,放在这里等著。)
多重视角流转,精炼社会关怀
想通这个关窍之后,
前面观影的种种心理变化将如潮水般瞬间涌上,
与一路以来的各种情节不断对照:
所以,女主的那些“机车”表现,真的是保护生命的必要直觉。
观者明明也在开头就以上帝视角看到男主专挑女客的诡异行动,
后来怎么就如此轻易忘却了呢?
萤幕外的自己,
轻轻松松地从防备猜疑、到信任司机、到觉得女主疑神疑鬼;
故事里的女主却是在小空间的生死危机里这样辛苦拉锯了无数次,
又自我批判、又无法安心,惊疑不定;
身为旁观者,在倾向信任司机以后,
便自然地觉得女主自私又夸张,
这样的心态,
不也正是当年那些二次伤害者对女主批判态度的重演吗?
剧本一路的“藏”与最后的“露”,
是不动声色地诱导观众接连投入受害者、旁观者、甚至加害者等角色,
轮番经历各种心态。
当观者惊觉自己要成为伤害共犯是如此容易,
女主作为电影的唯一主角,
一路走来负重前行的艰辛便瞬间变得无比具体,
她所紧绷对抗的,是外界各种“人之常情”堆砌成的修罗道,
这就是让她煎熬濒死的日常。
而在所有情节都展示完成之后,传说终于也找到了它的寓意。
“The Toll Man”不管是简体译名“送终人”、还是繁体译名“收费员”,
都蕴含着超脱旧日的生命隐喻。
送终人的魔力是一个命运的分岔点,是一次百折不挠的水星逆行,
它将每个人生命中最痛苦的梦魇重新送到眼前,
让命主在其中不断轮回纠缠,
直到杀死坑害自己的恶意、或干脆被恶意所杀,
届时痛苦便也划下了句点,真正终结。
收费员之名则适合作为光明的结尾,
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费员会拦住你,
留下你的痛苦作为成长的路费,然后让你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