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资讯页
~*-*~*-*~*-*~*-*~*-*~*-*~*-*~*-*~*-*~*-*~*-*~*-*~
~~~~~~~~~~~~~~~~~~~ 雷文 主文分隔线 ~~~~~~~~~~~~~~~~~~~~~~~~~~~~~~~~~
《听见歌 再唱》杨智麟第一部执导的电影长片,历经12年筹备酝酿,
不断修写剧本数年,获得原型人物马彼得校长同意后开拍。
剧情根据“台湾原声童声合唱团”创办人马彼得校长的真人实事“启发”,
虚构一间废校危机山区小学在合唱团比赛中,师生找回自己及自信,
透过掌声擦亮信心,无过多的旁枝走向,在动人的歌声中正向励志而温馨。
整部片发展“渐入佳境”,剪辑铺陈叙事流畅;
较少的角色背景交代比例,有些我们能随剧情安排去感受了解角色,
有些则让我们离角色比较远一点:
例如1、
男主角方雅各(马志翔饰)角色设定,在大学弹琴测验考三首抽一首情况下,
以投机取巧的方法强练最难的一首,不管老师考哪首,都只弹奏最难那首,
因此侥幸蒙混过关。剧情只透过教授简单一句带过;
例如2、
女主角黄韵芬(陈嘉桦饰)自豪又自卑的角色,
有着钢琴音乐家梦想,然而现实仅能当个音乐老师,甚至不是正职,
到久埔国小服务时,是带着比较低潮的情绪,
发现学校用很随便的心态成立合唱团时,更是压抑待爆发;
例如3、
家长史坚强(徐诣帆饰)和方雅各曾经是同学,有过不愉快的过节;
例如4、
布农语加上台语歌曲混合来自马彼得妈妈对台语歌曲的喜好,
带出马彼得孝顺、思念母亲情怀等,剧情完全没交代,
仅是由学生演唱妈妈唱的歌带过,非常可惜。
https://www.ct.org.tw/1262957
当然或许是导演在写剧本时,不想太多旁生枝节的理由,
或可能受限原型人物马彼得校长等等的要求(如:不能有谈恋爱剧情),
很多我觉得能感动的剧情、引人入胜的点,最后却选择不用,非常可惜。
再来,关于学校环境不符事实,有好多点让我出戏:
第1、
整部电影处处可见暗示,时间设定是比较近几年的时空,
原住民学校受惠《原住民族教育法》,想要裁并校完全没那么容易,
必须征得部落社区居民多数同意,
这也是目前有个位数学生或十来位学生的学校存活原因。
在邻校距离远(走路2小时才到邻校)及学生数还不少(50人已经是大校了啊!)的前提下,
因为没特色要废校,前所未闻,旧年代是这样吗?可能要问问比较资深的老师。
第2、
代理老师或代课老师名词,不知是完全状况外的不理解,还是真的仅是“代课”?
第3、
保住学校保住工作?就算废校,正式老师也会超额介聘,
8月9月知道要废校,就能知道屏东有缺?
代理代课老师更不会因某校废校而担心没工作,身分已让他们随时准备好流浪换校。
第4、
废校冻结预算?预算都编好了,至少能用到7月份的额度吧。
补充、笔记几点:
第1、
学生第一次看到其他学校的合唱,被打击信心时说出的话,
电影让学生一位一位轮流走入镜头,平均分配对白,
可能引导的比较不好,像是在应付每日作业,
没能好好把学生低落没自信、胆怯情绪演译出来,
节奏或许需要再慢点,才能感受那惊恐、失去信心的表情情绪。
第2、
进戏院看了两次电影,学生叫老师起床那场戏,都让我感动落泪。
第3、
马志翔(父亲为花莲卓溪乡立山赛德克族,外公撒奇莱雅族,外婆阿美族),
花莲玉里国小毕业,国中到台北就读,国二时,父亲(偏乡国小校长)车祸过世。
第4、
很自然写意的交代了偏乡学生家庭各种困境、布农文化;
导演不想刻意强调是原住民电影或布农族电影,
单纯是寻找信心的电影,不只是偏乡、不只原住民孩子,每个人都要寻找信心
第5、
整部电影省略了很多枝节,如果是刻意为之,那黄韵芬在部落喝醉酒那场戏,
得知吃了飞鼠肠(实为虱目鱼肠)戏码花了过多时间铺陈反而很尴尬,
和部落互动及醉酒的戏码感觉拍得很含蓄。
第6、
口碑场就带着3岁8个月女儿去看,原想说她会坐不住,很意外她很专心看;
我自己看了口碑场跟正式上映两场,好奇内容有不同吗?
为什么两次观影感受差那么多,
猜想自己是不是口碑场很多分心在看女儿身上,
没能好好欣赏(中间还跑出去换一次尿布)。
https://i.imgur.com/A5GHvZ1.jpg
https://i.imgur.com/xfokTPZ.jpg
第7、
五月天以优惠的价格授权《知足》的词曲版权(原2005发行),并同意改编;
原声童声合唱团幕后配唱《知足》唱太好,不符剧中菜鸟合唱团状况,
重新花两天录制不完美版,完美版改于电影片尾播放。
第8、
没有不好听的声音,只有适不适合的位置。(哇,这句话可以照样照句百搭)
第9、
马彼得本人在最后比赛中,现身担任评审。
第10、
《听见歌 再唱》唱歌前要先听别人唱什么,听清楚了才一起唱,
后面加进来的声音,要让前面的声音更好听,合起来就是刚刚好的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