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骚动年代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2014 德国片)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20-11-24 03:35:35
Netflix 上有部已经上架很久的德国旧片《骚动年代》,导演是今年才推出新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2020》的阿富汗裔德国导演 Burhan Qurbani ,就用中文菜市场名称他“柏翰”好了。此片片名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我们年轻,我们强壮”听起来好青春热血!海报上几位复古廉价成衣但也要做出点青春不凡的少年男女、背景是 20 世纪中战后重建大量生产却在 20 世纪末凋敝衰败的现代主义集合住宅、少年男女走过草地仿佛手牵手要参加一场户外音乐会...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4/11/25/17/19/276537.jpg
然后,黑白背景与冲撞体制的音乐会,令我想起去年锐舞电影《地下狂热趴》:《地》片时地背景在少年失业蠢蠢欲动的 1994 苏格兰格拉斯哥郊区,这部《骚动年代》则也似曾相识地发生在 1992 夏天德国北方罗斯塔克 Rostock 郊区 Lichtenhagen;而且如同英国少年参加户外锐舞派对般,这里的前东德与新德东少年们也一起背着包包手牵手踏过草地来参加户外派对!看台上也一样有德国 Band 引领大家一齐唱跳呼喊、草地上一样有很多香肠摊与炸鱼摊简直像个园游会、远方也一样有镇暴警察一车车送来要镇压我们、我们当然音乐万岁青春不死呼喊我们的声音!
只是,在这青春叛逆热情呐喊的美好表象下,此片谈的竟是非常丑陋的历史事件,“青春”与“叛逆”在这 1992 Rostock 是极为危险的、在电影上映的 2015 年德国也似曾相识地危险:本片谈的是 1992 年 8 月 22-24 日为时三天的“罗斯塔克排外暴动”"Rostock-Lichtenhagen riots",可算是德国统一后新纳粹暴动的滥觞。这场暴动有很多因素汇聚在一起而擦枪走火:(1) 两德统一后德东认同倾颓、(2) 两德统一后德东经济崩溃、(3) 此地收容吉普赛难民已超标满溢、(4) 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治理已崩溃、(5) 东德越南移工大量归化亦引起“抢我们工作”的排外心。
如果纯以简单的历史书写来看,很多历史 ABC就直接把这一段给定调为“新纳粹崛起”“德国人排外”了,不过本片这位阿富汗裔导演即使身为“被排”的外族移民后裔,他显然也对这种非黑即白搞对立的妖魔化叙事并不苟同,而要透过此片把一个暴力事件由小到大一发不可收拾的脉络给试着谈出来。当然,这脉络是很难“谈清楚”的,但他只少试着让多方的声音都能浮现,让这场域中的各类人等都能在镜头前过着他们的生活、作着他们的美梦、谈谈他们的理想、也抒发他们的愤懑... 说穿了,这只是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多样人们,刚好在错的时间汇聚在一起,而发生憾事:
https://www.german-films.de/uploads/tx_moviedb/WirSindJung_neu.jpg
首先,这里有东德新纳粹少年主角群,在这 1992 年夏天他们都是高中毕业年纪,往前推算可知他们成长上来都受共产教育长大,两德合并只是这两年多的事。也许过去共产时期的生活并不怎么样、统一后国际口口声声的祝贺与西方口口声声的承诺倒是令人满怀期待,但等他们毕业要出社会的这个夏天,这些美好都落空了: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但大家都满身活力想做点事,大家也不懂到底共产和资本哪个比较好、只知道眼前很多吉普赛人与是越南还是中国傻傻分不清的亚洲人,我们现在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吗?说不上来,没有证据,没人解释,只有现象在眼前来来去去。
也难怪,主角群中最小声的女配,面对“盍各言尔志”时只吞吐道“我没有梦想,我只想要安全感”,结果人生职场没有安全感,就往同年纪男孩女孩身上找安全感。找男孩,可能是享受被爱被上被包养;找女孩,可能是紧抱共产教育曾经承诺的 solidarity ;而参加户外草地音乐节,也许是在经济衰落死气沈沈百无聊赖的生活中,这是唯一一间让她与他们仍然感觉“活着”的事情吧?即使最后演变到砸汽油弹燃起大火、外籍移工与难民身陷火场生死未卜、甚至警民对抗多人受伤... 但本片一路黑白,偏就在暴力事件开始时转为彩色,也许参与这事件才是唯一彩色的时光?
人生尽管黑白,但这主角群在一片没有大人教导的少年人生中,仍在迷惘地寻找“爱”。只是“爱”到底是什么、值得去爱的对象又是什么?这就成了主角群的大哉问,电影也完全没要给他们一个答案,只是这个“爱”的追寻最终会带他们在 1992/8/24这一天走上一条恐怖的道路。本片的时间范围,其实也就是 8/24 这一天,拍少年们从起床出门、集结吆喝、互相串门、聊天打屁、找点乐子、邀些妹子... 甚至到暴动发生前四个小时他们还在海滩上郎情妹意怦然心动、暴动已发生时暴动主角才刚刚把到妹子水乳交融呢 XD 怎么对朋友与男女的爱、竟转眼间变成了暴动的爱?
https://static.titlovi.com/img/0273/273839-tt4076058.jpg
在这群少年过完海边一天、准备以傍晚的“草地派对”与夜晚的“营火晚会”作为结束时,踏着水草地回到城里的大家悠悠唱起了歌来。这歌,一首是新纳粹怀想希特勒美好时光的哥德摇滚,另一批人又唱起从小唱到大的共产主义“国际歌”,极左极右两边就这样此起彼落你盖过我我盖过你,以一种少年竞争的打打闹闹唱过去。左右两派的歌曲,以我们这些 2010s的外国观众来看都怵目惊心,但以他们 1992 当下的德东少年们来说再自然不过:新纳粹歌德摇滚诉求爱德意志大地与日耳曼民族、共产国际歌诉求无产阶级四海一家团结携手,少年们“爱”的概念都于此建立呀!
本片核心主角是三个家庭背景不同的男生:(1) 男一 Stefan 是当地中偏左议员 Martin 之子,虽找不到工作但家境无虞,只是对其他家境较差的同侪之爱令他无法坐视;(2) 底层劳工家庭长大父母没空教养的 Robbie ,他们家是犹太家庭二战后回归德国,谁知德国已进入随人顾性命的市场经济,我们整家乃至整个小镇都无以为继?于是他和帮派哥哥 Sandro 率先当小流氓搞起排外唱起新纳粹歌曲,虽然他也蒙蒙懂懂不知那是什么;(3) 有圆满家庭的理发厅之子 Goldhahn ,他既不如 Stefan 有大志也不如 Robbie 满怀愤懑,只是个安分守己小男生却被朋友拖去一起参加。
这三人,也许是编导设计起来代言三种少年心性的?男二 Robbie 是有真困境与真愤懑的劳工、男一 Stefan 是虽无困境却要为社群勾勒未来的理想家、男三 Goldhahn 则是没啥意见傻傻跟随的从众者,也许这三类德国少年的结合、就形成了今日令欧洲闻风丧胆的新纳粹?三人在此前的 8/22-23都尚未参与这次暴动,都还保持着事不关己过著浑浑噩噩的生活;但前一天,有一位他们虽不熟识但也仰慕已久的学长,在这场暴动中从高楼跳下作为死谏,那件遗留的夹克就交给了最具理想正义的 Stefan 声声提醒他:我们的德国家园正在衰落中,难道你不关爱家乡土地与人们吗?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2/276614.jpg
然而,在这群核心的德国少年主角之外,还有很多他们看不见的角色们各自代表不同的社群,他们虽然同样生活在 Rostock的 Lichtenhagen 社区、甚至彼此居住的大楼都隔离不远眼睛都看得到,但他们在独立高塔般的大楼之间总是互相看得到、却接触不到,总是自己对对方投射了许多想像、却从没在日常中看见彼此的真实生活一丁点。史实中的暴动目标“向日葵大厦”Sonnenblumenhaus,它与周遭大楼都是德国战后重建快速量产组装的“预铸版建筑”Plattenbau,当年意在快速解决战后大量住宅需求,但同时也陷入现代主义毁灭了传统城市社群生活的窠臼。
当东德共产年代尚能以“计画经济”压制人们的自由、令大家各安其位如螺丝钉般让国家运转时,人人虽没自由但至少生产消费生活无虞,自己顾好了自家也不用多管别人都在干什么;但进入了两德统一后的 1992 年 Rostock,当有些人还有工作、许多人却没工作、而且国家的社福制度已然倾颓、没找到工作就没配给必须随人顾命时,这就不得不引起弱势者看着强势者心生不平了,也许“新纳粹”少年们就是在这种有限眼界下的基本愤懑而产生?倒是他们越看越不顺眼的“强势者”真的强势吗?本片有两个不同的族群,尽管德国少年认为毁了我们的生活,其实也都很弱势:
第一批,是他们统称的“吉普赛人”,是德国收容的东欧难民,具体还分“罗姆人”和“辛提人”,他们在欧洲一直是各民族欺压的无产弱势,过去也是纳粹德国除了屠杀犹太人外曾大肆屠杀的两个族群,因此德国对他们这些族群是有历史罪咎、而政治人物也会为了国家赎罪而收容的。尤其,在冷战结束共产阵营解体时,无数失去国家社福的东欧底层纷纷流通到经济算尚可的前东德,这两族群自然也以难民身份大举前来了。只是在 1992 年夏天这时,本来每月只计划收 300名难民的 Rostock竟变成每月收了 11500人!基础设施崩溃了、难民流上街头了、垃圾排泄满地了...
https://www.zeitpunkt-magazin.de/images/a-rostock-00.jpg
第二批,则是对德国少年来说都是“外国人”甚至也觉得是“难民”而傻傻分不清的越南人。越南人在当今德国都是最大的亚裔移民社群,而它的移民源流是什么呢?在西德,主要是 1978 年以降越战战败后辗转逃来的南越人,也给广大群众一种“越南=难民”的刻板印象;但在东德,越南人是在很多东德与北越的技术援助与交流计画中前来的,回去北越的有不少会成为北越产业中坚、留在东德的则能成为东德的外籍劳动大军。本片就有一条平行于德国少年们的支线,拍这间 Sonnenblumenhaus 的二十多岁越南劳工家庭,他们身处风暴核心却老神在在着:
本片以越南女主角 Lien 为首的越南家庭,就自命“德国人讨厌的是吉普赛人、而我们是正当合法的越南人”,只不过我们刚好就住在隔壁栋大楼而已,而且吉普赛人满溢到我们这栋来占空屋或搭帐篷打地舖,我们越南人才该抱怨啦 XD 但这是种理性的理想,却无法应用在这教育程度不高又充满愤懑的非理性社会:我们是越南人不是吉普赛人,但住这么近对德国暴民印象来说是一起,傻傻分不清;我们越南人贡献德国战后重建产业很多,很多你们不想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但现在就被当成“抢我们工作”;我们是合法移民取得居留权,但现在德国暴民打得眼红都当成难民。
德国少年线谈他们梦想与失落,这边 Lien 也谈越南移民的梦想与失落,尤其她与哥哥嫂嫂上演“留还是走”的辩论:哥哥嫂嫂来的是东德,现在变成德国市场经济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回共产越南人生还更好;但工作认真上进很快取得居留权的 Lien 仍对德国满怀希望,觉得这里是个人人努力就有机会的公道国家,而且他们西方国家注重人权与法治,我们正当共做正当居留老板都说赞,那还有什么理由排斥我们呢?这 Lien 的单纯劳工力争上游小梦想,我们许多台湾人也做过,只是往往没察觉其实当地已经很多人看你不爽,而满口夸奖的老板也只是觉得你很便宜好用 XD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1/223029.jpg
德国失业少年与越南移工少女都有梦想与失落,其实他们本来也都是在同一条船上的人,毕竟一边会唱国际歌诉求不分国族的携手、另一边努力工作满心相信德国是应许之地,本来应该很有机会人同此心携手面对困难共创未来呀!所差者,就在于他们身处同一个 Rostock共同居住同样空间使用同样资源、彼此的生活却毫无交集对彼此的脸孔也非常陌生。要如何在两个不同的次群体间创造一个共同平台进而形成共同体?那是领导者的责任、是有学识见识的菁英的责任,在本片这 Rostock八月的难民收容崩溃与暴民排外事件中,应该挺身而出的就是当地政治人物了。
但本片里,以少年男主角 Stefan 的议员爸爸 Martin 为首的政治人物们,就完全呈现这案件理政治人物的失能甚至失职。首先,Rostock 港市是难民来到德国的门户之一,国家政策要他们吸收这么多人、结果这些人却累积下来无法分散到德国其他城市去?这是属于地方政治人物难以对抗中央的无奈,这点 2010s收留中东难民的欧洲应该也心有戚戚焉。再者,两德统一下原来的共党政治人物现在都要向中间修正,一方面要说服人民两德统一加入市场经济也不错,另一方面仍要为东德的社会主义留下生活与治理方式的自我认同,说穿了根本夹心饼干两面不是人。
而这次难民超收、设施不足、政府失能、民怨沸腾,说穿了他们也只能站出去做精神喊话,却也端不出什么实际牛肉解决问题,因为这只是小小的 Rostock人微言轻,只是负责帮德国权力中央擦屁股的弃子。于是本片 8/24 这天 Martin 与好多其他政治人物都在想着“看来大暴动就发生在今晚,我们应该出去精神喊话抚平民怨吗?”大家互看了很多次,一个个托言有事都摇了摇头,媒体也故作没事假装风平浪静... 而连主角儿子 Stefan 都已跑出去参加的 Martin 一直说服自己挺起勇气站出去,却一直为了洗碗洗衣等小事把自己拖在家里,潜意识就是不想站出去。
https://br.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1/119742.jpg
暴动开始,黑白画面终于变成了彩色,仿佛这场暴动才点燃绝望少年惨白人生中的热情之火?这是一个历史事件,史实的时序过程、动员范围、人数规模、暴动伤害,本片大致都如实重现了,只是把其中几个不可考的关键少年角色,写成本片主角赋予了他们斯时斯地的惨绿少年情怀。这故事就如此发生,没有个完整结局或完整成长这类句点,就只是把时间点断在暴动的这一天,让我们静看人同此心追寻爱与理想的少年们,在大人菁英的治理失能与袖手旁观下,将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至于这结果,有没有真正造成什么不可逆转的灾难呢?
查一查史实也知没有,只是“新纳粹”与“排外暴动”这件事情,就在全新统一看似光鲜亮丽充满希望的德国,埋下了从此令人难以忽视的地雷。电影中最令人担心的越南少女 Lien 一家,是度过了这一夜劫难恍如重生般走出了大楼,此时德国青少年暴民与中壮年旁观者已然散去,这发泄了一晚的德国总该安全可以住下了吧?不,最后一幕,平常在街头帮失业爸妈捡酒瓶维生的几位年幼小朋友,经过这晚看见大哥哥大姊姊砸石头砸酒瓶砸汽油弹,已然看在眼里学在手上,以后看见吉普赛人越南人或各种看不顺眼的肤色,手边捡起东西砸过去就对了 XD
这样的结局,反而更像个新时代的开始,德国下一代民族幼苗就将在这新纳粹意识中耳濡目染慢慢长大,排外暴动将三不五时遍地开花?眼看着德国过了 2000s 2010s又来到了 2020s,德国经济好像总有那么一块好不起来、德东德西的发展也总有那么一段平等不起来、对移民与难民的社群冲突也总有那么个心结越来越明显、左右派的街头对抗也一年年越做越大... 本片在德于 2015 年初上映,制作则是 2013 初早已开始,难道编导早在 2010 年底阿拉伯之春后的难民潮开始时,就已预见了 2014 年起德国主导欧洲的中东难民政策将遭遇多大的社会危机?
https://pbs.twimg.com/media/Ejcaku2VkAABeeC.jpg
看本片那在少年身遭盘旋的摄影视角,时而在黑白人生的红男绿女之间游动穿梭著、时而在他们讨论的核心向外放射看着一张张面孔、时而跟着他们的讨论去看着他们在意的景色与物件、时而雀跃地与他们身影一起舞动起来... 这视角不像是任何一个角色的视角,倒更像是当下 (2015) 的一位时代精灵穿越了时空,去看看过去德国早已经发生的事,和我们现在 (2015) 有多么似曾相识。而迟到的我今年 (2020) 才看到这部,德国的排外问题与少年失落有任何缓解吗?
并没有,只有变本加厉!甚至更多国家的少年暴动都纷纷浮上了台面,就算不是(或声称不是)“排外暴动”而是更广大的政治运动,也越来越多单纯少年尾巴摇狗、菁英大人却已治理失能的荒谬现象。从新闻画面上看来,他们往往像是一群专搞破坏的暴走屁孩、但谁能倾听他们的爱与理想和苦闷处境呢?或反过来说,从纪录片上看来,他们往往像是一群理想前卫的革命家,但谁又去深究这前卫理想背后的理念有多扎实切题呢?这不是一群可以简单地区分正邪判定是非的主角,却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复杂样貌。推荐上 Netflix欣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9-88MvbK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