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1917-体贴观众的惊世杰作

楼主: allshine (欸冷)   2020-02-02 16:05:31
原文
http://bit.ly/2GKtaPk
这几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不一定是最好看,但往往是政治最正确的电影(对于美国),像
是《幸福绿皮书》《月光下的蓝色男孩》《自由之心》的种族议题、《惊爆焦点》的历史
地位、《亚果出任务》对于伊朗的敌对立场,这些都是大美国主义下的主流意识。而今年
入围的有《兔嘲男孩》的反战、《她们》的女权、《从前,有个好莱坞》对于电影圈的歌
颂,虽然更多元但也逃不出是那几样议题。因为一直有这样的成见,在进场前《1917》给
我的感觉大概就是一部反战、抹黑敌国歌颂美国的战争英雄电影,但看完之后我必须说抱
歉,它完全值得一座…不,是好几座奥斯卡奖。
很少有一部电影在看完离场时完全不需要沉淀就可以细数它的优点,而且还不是关于剧情
,而是电影制作的细节与技术。
第一点大家一定都看得出来,是它毫不间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现代电影中的长镜头因
为特别且稀有,往往可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像是《金牌特务》的教堂大屠杀,或是再长
一点的《一尸到底》,甚至还有几乎全片都使用长镜头、再透过剪接“伪一镜到底”的《
鸟人》,《1917》也是属于这个类型,而因为都在外景拍摄让它难度变得更高,拍摄细节
在幕后花絮中都有提到,这边不再多说,看完影片会让你更叹为观止。
但最厉害的并不是一镜到底本身,是运镜让这个技术显得出色。一镜到底很容易只专注在
主角身上去特写他的一举一动和脸部表情,但《1917》的镜头除了跟随主角,还会不定时
的全景环绕,让你在不熟悉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全知视角,再回到主角身上感受战场上的压
力。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很多一镜到底的追逐戏跟拍是从侧面或背面的视角拍摄,但《1917
》很多场的“长跑”都采用正面拍摄,明确让你知道敌人的位置、四周的环境以及主角的
情绪,反倒制造更多的紧张不安。而且很多导演想营造不安情绪时爱用手持长镜头,这边
我必须感谢《1917》的导演和摄影团队不是这样想,让我可以毫无呕吐感的看完这部杰作

(以下将有剧情讨论)
另外在拍摄上有几处刻意安排的场景,让流畅的画面增添了美感、诗意和恐惧。像是盛开
的樱花树,那随风飞散的花瓣在电影的前后都有出现,只是同行的伙伴已不在,风景的永
恒凸显了世事无常。在水中跋涉时会出现成堆的浮尸,在这么惊悚的景象前主角们却只能
视若无睹的往前,甚至踩在尸体的上头前行,让人感受到他们必须完成任务的急迫。开场
与结尾做了个呼应,都是主角倚靠着树的画面,尤其最后战场上的这棵树出现的极为突兀
,却一点也不影响合理性,它让观众在一番折磨后获得了安全感,如此不是为了美而美,
而是为了增添情绪的拍摄更为高明。
说到了“感到安全”,是《1917》出色的第二点:节奏。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往往不是从
头到尾都是高潮,而是会适时的放置“休息站”,让观众有喘息的机会,整体下来才会是
好的观影体验。高潮的部分不用说,看完《1917》根本就像跑了10圈操场一样累,而休息
的部分《1917》不像大部份的电影是拿来解说剧情,而是好好的聚焦在角色上,让观众可
以好好的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布雷克说著笑话,舒缓史考菲的紧张,在最后提到他是个
贴心的人的时候,这段安排就成了一个记忆点。遇到车陷泥沼的史考菲号召陌生的大家帮
忙,和一开始不甘愿参与任务的他截然不同,可见他在背负同伴的遗信时更加重了必定完
成任务的使命。在难民家中的短暂停留看到史考菲与女婴的互动,在最后才知道原来有家
室在远方等着他回家,这时更能理解他之所以如此照顾女婴的原因,这些片段都有助于观
众在空档中休息,同时建立情绪厚度,再加上配乐的提醒,让观影者就像士兵一样知道何
时该出发,何处该休息,节奏分配的相当准确。
最后一点,在一镜到底的拍摄下凸显时间的紧迫,和整部电影的主题一致,但我们都清楚
在电影只有两小时的时间要跑遍这些地方根本不符合现实,所以缩小地图的“比例尺”,
像电玩或舞台剧一样有快速的换幕,成了非常高明的安排。角色在主要几个地图点发生主
线事件、不定时触发支线任务、和几个人进行重点式对话,同时不着墨太多时间在移动上
,但却留下移动过程的画面让长途跋涉感仍然存在,让电影在这失真“比例尺”的安排下
多了一点较为贴近现实的安排。
综合以上,《1917》我可以毫不犹豫的给出满分。顺带一提,虽然现在这个时间点进电影
院有点敏感,但这部电影需要大银幕才能让它的压迫感发挥到极致,一些细微的音效也必
须有戏院的音响才能凸显,只能说这部片值得你戴上口罩进戏院观赏啦!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llenmovienot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