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灭绝》(Annihilation) - 你不再是你

楼主: leila (Lizzy)   2018-03-16 23:28:03
◎《灭绝》(Annihilation) - 你不再是你
图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2278906
《人造意识》(Ex Machina)编剧兼导演Alex Garland的最新作品《灭绝》,
除了在美国、加拿大与中国於戏院上映,其他地区的观众都已经可透过
Netflix观赏。
《灭绝》融合了科幻、惊悚与恐怖片元素,有不少可怕的怪物与奇幻事件,
但本质与气氛比较接近《异星入境》,观赏前建议先调整期待。本片描述曾
从军的生物学家Lena(娜塔莉波曼),其军人丈夫Kane(奥斯卡伊萨克)一
年前在执行机密任务时失踪。有一天Kane突然回家,但举止怪异,并突然口
鼻出血,紧急送医途中被政府拦截,将夫妻俩都带至管制区域。Kane的状况
不见好转,于是Lena自愿加入同一任务,希望找到救夫方法。
在简单的故事骨架之上,《灭绝》加进了很多层次的细节以及发展方向,让
观众得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题目与感受。对我而言,看完
《灭绝》后有好几天,它的气氛与带来的种种想法,紧紧跟随着我,仿佛我
也被困在片中的古怪世界里。
片中机密任务的起因,是几年前陨石击中佛罗里达州的灯塔,此后发生许多
神秘现象,被影响的地区被称为“微光”(The Shimmer),从外头望过去会
看见如石油或泡泡上面的彩色光泽,而且这区域渐渐扩大,政府想要了解里
头发生何事,但先前派去的一队队军人全数失踪,Kane是唯一回来的,但也
正与死神搏斗。这趟与Lena一同进入“微光”的成员,不再是军人,而是一
群科学家,领头者是负责此计画并挑选先前任务成员的心理学家Ventress(
珍妮佛杰森李)。
我从几个不同的切入点,来谈《灭绝》带给我的感想。以下牵涉剧情,建议
观影后再阅读。
***
在“微光”里,这群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造成各种“折射”,被影响的范
畴甚至包括生物的DNA,因此在这儿很多生物与环境样貌,都有某种似曾相
识却又不同的感觉。由于一切状况的起源在“灯塔”,Lena非常希望能进去
那儿找答案,这令我联想到英国小说家吴尔芙的《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
《灯塔行》的故事横跨十年,第一部分〈The Window〉描述Ramsay夫妻与孩
子以及来访宾客们的某一天,这天,六岁的儿子James希望明天能去灯塔,
借由这主题,《灯塔行》勾勒了夫妻与每位客人的特质、互动方式、缺乏哪
些安全感、人生中的渴望等等,这一部分结束于当天晚餐过后,妻子内心即
使很希望儿子James第二天能完成去灯塔一游的愿望,但仍选择借由口头赞
同丈夫认为的“明天天气将会很差,没法带James去灯塔”,来表达她对丈
夫的支持与爱。但在第二部分〈Time Passes〉,吴尔芙用了相较之下极为
短少的篇幅,几乎可说是轻描淡写地交代了十年间的重大事件,包括几位角
色的死亡。接着跳到第三部分〈To the Lighthouse〉,几名人物重新在
Ramsay大宅聚首,Mr. Ramsay终于将与儿子James完成这趟灯塔行。
在这故事中,同样一个灯塔,在James不同年纪、与灯塔距离不同的状况下
,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观察到不一样的色彩与样貌,他对父亲的想法也有了
改变;又或者像当年的宾客之一Lily,她对Mrs. Ramsay的感觉,十年前与
十年后用不同角度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想法。
回到《灭绝》。
科学家们发现微光像是棱镜,它折射万物,包括基因。这些所谓折射,如《
灯塔行》的主题一样,暗喻著“主观”,也就是在这儿没有所谓客观现实,
都是经过扭曲的样貌。其实,不需要跑进微光里,即使是我们所在的世界,
也可能没有真正的客观,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的。最近刚过世的物
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与Leonard Mlodinow合著《The Grand Design》,书
中提到多年前意大利某处曾立法规定不能用弧形鱼缸养金鱼,因为会扭曲牠
们的视觉、影响对现实的认知,而物理学家对于宇宙的看法与理解,很可能
也如圆形鱼缸里的金鱼那样,用自以为的现实推导出很多理论,却与真实相
差甚远。我们终究只是宇宙里渺小的人类,谁能笃定目前认知的现实,是绝
对正确的?更不用说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妻子对丈夫的看法,人类对环境的
看法等等。
Lena对她丈夫Kane的想法,在丈夫自愿参加机密任务前后是不同的,观众对
这对夫妻的想法,也随着不同资讯的浮出渐渐改变。透过回顾画面,观众知
道他俩曾有过很开心的时光,但Kane即将离家的那个早晨,他的态度保留,
似乎有许多未说的话;再透过另一段回顾,观众得知原来Lena有外遇。在
Kane神秘离开并失踪以后,Lena对丈夫的理解改变了,无法回到以往的轻快
与不以为意,庞大的罪恶感压着她,心里有个底:“原来丈夫是知道的”,
因此丈夫当时那么想离开/逃避,甚至不惜参加危险任务。因此,别人问她
为何要参加这种自杀任务时,她回答这是她欠丈夫的。除了想找到救Kane的
方法,Lena也想追寻更多答案,灯塔就如一切的核心,Lena一直想去那,想
看到丈夫的内心,自己的内心。
在途中,成员之一Josie看见一串串七彩缤纷的花朵,说道“这儿看起来像
举行过婚礼”,但那些娇艳花朵的美丽背后藏着诡异,仿佛暗示著Lena过去
拥有的幸福已经变了调,远观还是很美,但细细观察却会发毛。
与Lena婚姻关系相关的资讯,点点滴滴揭露出来,带着观众走向另一个角度
:人的自毁倾向。求生,原应是生物本能,人都想要活下去。是什么让人开
始厌世?想要放弃?为何潜意识里有自毁的冲动?
自我毁灭/自杀,常常不是因为胆小或不为别人想而造成的。有时反而是太
为别人想了。有时是再也不想碍著自己深爱的人了。有时是不想再给他人负
担了。有时是太承受不了周围种种夸张的波动与变化了。
有时候,只是太累了,没有力气再努力了。
或者,是自毁开关被人按下去了,如同Kane的被Lena按下了。
参加任务的五位科学家,根据成员之一Cass所言,都是“瑕疵品”,生命中
有各自的痛楚。可以说,她们五人都有不同的“任务”,为著不同的个人理
由来这里,找著不同的解答,赎著不同的罪,甚至可说是抱着一种“要是有
很特别的东西能杀了我、顺道满足好奇心,也好”的心理。
Cass的生命“瑕疵”,是女儿死于白血病。母亲的丧女之痛近年似乎成为科
幻片的“流行”,《地心引力》、《异星入境》、《科洛弗悖论》都有,但
在《灭绝》里头的处理方式不同,Cass并未如其他片里的丧女角色去克服什
么,而是让这事件成为她一部分的死亡,过去那个她,永远不会再回来。
如同Kane。
Lena与其他成员不太一样的是,她想要一战,她想要击退些什么,以回到过
去的美好,弥补过错。她还不明白,过去的Kane不会再回来。
就如许多婚姻出现过外遇事件的夫妻一样。
***
这群科学家一路走到最后,人数越来越少,到了本片末段的关键戏,编导给
出了炫目、意外、却没有唯一答案的结论,观众可以自行解读其中意涵。对
我而言,这环境有一部分令我联想到心理疾病,尤其是忧郁症。
在“微光”里,时间、方向感都变得不再确定。从进去没多久就发生的记忆
丧失(因此搞不清来了几天)与指南针失效,暗示成员对万事万物的刻度正
在消失,而刻度是我们理解事情的方法。微光里没有刻度,一切都在流动、
重新排列,宛如忧郁症患者常有的感受:自己抓不住现实,控制不了感觉与
想法,不知如何面对混乱失序,渐渐与世隔绝,困在自己内心的破碎世界。
Lena在这世界努力撑著,终于到达原订的目标:灯塔。这灯塔被陨石撞了一
个大伤口,她进去,看见灯塔里的秘密,它正在分裂与创造。在那儿,某种
东西创造出另一个“影子Lena”,一举一动都学习著Lena,宛如Lena内心的
潜意识自我,那个已经受伤、变形的自我。Lena摆脱不开那个生物,因为说
穿了,那个生物就是她(忧郁症与很多心理疾病都会有类似效果——让人变
成一个不认识的自己,被困在心理一个诡异时空,完全出不去)。
透过Kane在现场留下的一段影片,Lena发现丈夫遇过相同的事,但他无法击
退新冒出来的自己,于是放弃作战,让新的怪兽掌控了他的个人痕迹,放弃
了属于他的外表身体,交给另一个新生物。
就像之前有位受害者被熊吃掉,她的声音也永远地交给了那头熊。很值得注
意的是,这个困在猛兽体内的声音与意识,不断喊出的话只有一句:Help
me,但见到的人已经无法救她,这与许多心理疾病患者的处境相似,他们的
求救不一定是周围人听到就能救的,他人可能搞不懂患者到底怎么了,或者
不知道该如何帮忙。于是患者被困在无人能救的孤独世界里,不知自己跑哪
去,为何与这世界没有连结了。
脱离个人层次,观察微光里的环境,我见到的是万物相克相生,与微光外头
差不多,只是状况更激烈迅速。人在环境变化中是无助的。我们能活到现在
,靠的是环境相对稳定,否则以人类身体里的基因组成,根本无法抵抗环境
快速转变。看着《灭绝》里头成双、动作一致的鹿,看到如人的植物,看到
其他如复制的生物......很难不去想,何谓个体的意志?还是说人类一切只
不过是照着我们的“原始设定”在走,根本不是个体能决定的?当剧中角色
越接近灯塔,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就越消灭,万物越来越与周遭交融。直到进
入灯塔里头,原来那儿有着如同子宫般的洞穴与通道,在里面发生的情况如
同细胞分裂、突变与重组,人的原始组成被改了设定,一切就不一样了。见
到这幕,我深深体会,我们这物种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只是依附着现在这
个环境,未来总有一天会灭绝的。
对应到Lena与Kane的婚姻,也是如此。幸福只是暂时的,美好只是暂时的,
当新的事情发生,往日甜蜜再也不复见。未来会创造出什么?是美是丑?不
知道,但现在是绝对回不到过去的了。
Lena最后,的确是克服了某样东西回到人世,但她必须面对跑不掉的后
果——一个已经不知道是谁的伴侣 ,还有一个新生的、陌生的自己。本片
的最后一对话如下:
Lena: You're not Kane, are you?
Kane: No. I don't think so. Are you Lena?
Lena并没有回答。不管是哪一个Lena回来,现在这个Lena都不是以前的她了
。以前的幸福Lena与Kane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这种悲伤、无奈、惆怅、无力感,其实正是很多人生活中“不愿面对的真相
”。
***
《灭绝》是编导Alex Garland根据Jeff VanderMeer的小说改编,该作品是
VanderMeer的"Southern Reach Trilogy"第一部分,不过导演透露他的作品
与原著相差甚远,他只读过一次小说,凭著印象建构出那样的氛围,但内容
大相迳庭。本片由于在美国试映反应不佳,片商派拉蒙高层对整体成品很有
意见,甚至希望改结局,但最后制片Scott Rudin决定支持导演,以他要的
版本呈现。显然派拉蒙对这样的结果没有信心,因此只在美国、加拿大与中
国上映,其他国际版权都卖给了Netflix,并同意在美国上映17天后就可在
Netflix上架。
看完《灭绝》,我可以想像这内容对行销团队的确是一大挑战,但如果你是
会喜欢《异星入境》这类科幻电影的影迷,诚心建议可以给《灭绝》一个机
会,虽然它的结局有太多解读方式,所以可能减少震撼度(比较强烈的感受
可能是疑惑感),而且本片选择在起头就大致透露了任务结果,我认为有点
失策,但整体观赏完的悲伤余韵仍是很深刻的。除了故事内容很有意思,它
的画面也很值得细细品味,场景既美丽又恐怖,生物间界线被打破给了剧组
许多发挥空间,有些惊悚元素很刺激,虽然步调不似《异形》等等那么快速
,但颇有独特风格,也令人想起Andrei Tarkovsky的经典作品《潜行者》(
Stalker)与拉斯冯提尔的《惊悚末日》(Melancholia)。
挺感谢派拉蒙前任CEO、已故的Brad Grey,愿意给《灭绝》这种作品机会。
至少,全球忍耐了那么多部《变形金刚》之后,还是有些美好的东西从那儿
创造出来了。我认为值得!
***
补充:某一幕Lena看的书是Rebecca Skloot的"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该书讨论黑人女性Henrietta Lacks癌细胞里头的不死
细胞株(cell lines),该细胞株后来以Lacks的名字而命名为"HeLa"细胞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