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http://bit.ly/2tX0vTA
回想起童年生活,最让你怀念的是什么?是与爸爸妈妈一起在公园里放风筝?或是家里电脑只有一台,只能坐在哥哥旁边看他玩?还是与街坊邻居、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快乐日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而这段童年都将形构我们往后的人生,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而怡安的童年,他有幽默认真的爸爸(浩腾)、温柔勤劳的房仲妈妈(雅纪),还有一个年事已高的爷爷,看似平凡的家庭,怡安却仍不断嚷嚷着“要去找上一个妈妈...”。《上岸的鱼》一开头就埋下这样的伏笔,究竟怡安是真的有前世记忆,或者只是单纯在找麻烦?
就在一次爷爷发生严重意外后,他的父母开始争执不断,闹得最后决定要分居,由父亲专心照顾爷爷,而母亲则带着怡安搬了出去。就在此时,怡安的行为开始变本加厉,在离开家的那天,他带着面具躲在衣柜,幼稚园中激动地撕毁自己画的“家”,他开始在抗议自己在家庭中不受到关注,为什么别人的童年都是那样幸福?
“我不想看他那样每天失望...”面对怡安的异常,浩腾与雅纪头痛不已,浩腾想带怡安就医,而雅纪则是想寻求其他解法,他们想要扮演好爸爸妈妈、孝顺的儿媳,却分身乏术。与今年奥斯卡外语片入围者俄国的《当爱不见了》的论述类似,《上岸的鱼》中的这个家庭,也已经失去健全的功能,在爱与责任之间无法取得权衡,为了钱、为了老人家、为了孝道,那些无形的枷锁成为生活禁锢,三代之间只能不停的挣扎。
《上岸的鱼》将市井小民的故事搬上大萤幕,透过怡安的视角将大人们之间的冲突柔化,无论是争吵、或者是父母亲的努力辛苦,年幼怡安其实通通看在眼里,他却无法帮得上任何忙。纵使浩腾与雅纪的家庭故事,社会底层的生活优渥一点,却也有白领家庭所须奋力一搏的必要,才不至于落入深渊,这正好道出每个个体在社会之中无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难以突破社会环境的无力感。
大多数的时间,怡安与双亲都板著一张脸,他们在各自的烦恼中纠结,为生命寻找出路。《上岸的鱼》导演赖国安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温柔的画面贴近小家庭的日常,说著拥挤的城市中,我们现在正面临高龄化的长照、双薪家庭的小孩教养,这些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社会困境。
尽管故事脚本安排力道较为不足,一些重复的台词稍显烦躁,但本片强大的画面功力仍相当值得赞赏,将市场、拥挤的巷弄,宁静的山、海都纳入电影,忠实呈现在城乡中呼吸、走动、为了生存、为了孩子、父母亲而奔走的这个世代的我们,透过电影美学呈现这些熟悉不过的在地地景,令人感动。以奇幻包装,平淡带点忧郁的故事走向,《上岸的鱼》说得其实更是关于这个城市、关于海、关于爱与包容、关于寻找幸福的家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