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帕德玛瓦特”改编自印度16世纪的长篇史诗,描述王后帕德玛瓦蒂抵御穆斯林
入侵的故事。
中央社驻新德里特派员 康世人 报导
一般人很难想像,一部电影在印度可以引起大规模暴动,但若深究原因,这部电影触碰了
印度最敏感的种姓和宗教议题。不过做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度,印度还是坚持创作和言论
自由,让影片公映。
原名“帕德玛瓦蒂”(Padmavati)的影片,原定于去年12月上映,因为故事敏感,改名
为“帕德玛瓦特”(Padmaavat),延至近期才公映。这部电影改编自印度16世纪的长篇
史诗,描述王后帕德玛瓦蒂抵御穆斯林入侵的故事。
不过,片商为顾及娱乐效果,片中女主角、14世纪印度王后帕德玛瓦蒂,与入侵的穆斯林
统治者阿拉乌德丁(Alauddin Khilji)发生暧昧情愫,镜头还出现王后穿着露肚服装跳
舞的情节,引发争议。
争议关键在于,帕德玛瓦蒂属于印度统治阶层“刹帝利”的拉吉普特(Rajput)种姓,且
在印度历史中,王后为抵御穆斯林军队入侵和不愿受屈辱,率女性集体自焚。在印度教徒
心中,特别是激进团体,帕德玛瓦蒂被视为保护印度教的伟大女性,地位崇高。
全片在拍摄时引起高度关注,宣传和筹备上映时,以捍卫印度教为宗旨的拉吉普特人组织
Shri Rajput Karni Sena(SRKS)批评,电影污蔑圣洁的王后,扭曲历史,声称将尽一切
可能阻止上映,1800名拉吉普特女性将仿效帕德玛瓦蒂自焚,以示抗议。
事件涉及印度的种姓制度,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冲突,部分右翼人士借机累积政
治资本,冲突因此扩大。
推崇印度教的印度人民党(BJP)一名议员,公开以5000万卢比(新台币约2283万元)悬
赏饰演主角的当红女星迪皮卡‧帕度柯妮(Deepika Padukone)的人头,事件转趋暴力,
多个省政府宣布禁止上映。
但印度官方不受激进言论和死亡威胁的影响,专业的裁决全片可以上映。印度中央电影审
查委员会去年底审查内容后,认为故事来自“史诗”而非“史实”,仅要求片商把电影名
称改为只有一点差别的“帕德玛瓦特”,区别王后的名字,准许上映。
最高法院一月也以宪法保障创作自由等理由,允许“帕德玛瓦特”在戏院上映,还要求各
省保护电影院、演员和剧组人员的安全,并拒绝数个要求禁演的省政府提起上诉。
但裁决结果引起SRKS组织在哈雅纳省(Haryana)、古茶拉底省(Gujarat)、拉吉斯坦省
(Rajasthan)和北方省(Uttar Pradesh)发动暴力抗议,焚烧车辆、攻击校车和戏院等
。
“帕德玛瓦特”在印度引发大规模暴动的原因,首先是触碰了印度社会敏感的种姓问题。
印度宪法明文禁止种姓歧视,但在真实社会里,低种姓男性与高种姓女性恋爱,还是可见
家族以败坏门风与损害荣誉为由,迳行“荣誉处决”(Honor Killing),更何况触犯到
地位仅次于婆罗门的刹帝利种姓,以及拉吉普特人的尊贵圣洁王后。
此外,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的争战,至今仍是印度社会抹不去的历史
印记。
二战后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各自独立,引发宗教对立,印巴战争
更加深两种宗教的敌视氛围,掺杂国际霸权与地域政治后,激起对立成为政客煽动社会情
绪,攫取权力的工具。
因此,即使印度官方坚持维护民主价值与创作言论自由,仍无法避开政客以种姓与宗教之
名,煽动草根暴力。
印度尼赫鲁大学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穆克吉(Aditya Mukherjee)明白指出,这起事件跟历
史问题毫无关系,而是与政治问题息息相关。
穆克吉说,这些暴力抗争以身分认同问题为骨干,号召及动员示威者,其中牵扯的伊斯兰
教与印度教信仰、种姓制度等身分认同议题,让电影处在风暴的中心。
可以确定的是,“帕德玛瓦特”事件后,印度最高法院虽公开支持民主制度中宝贵的创作
与言论自由,电影截至上周的全球票房也已达40亿卢比(新台币18亿余元),创下宝莱坞
影史第8高的成绩,宝莱坞未来面对这些题材,可能不免自我设限。
“帕德玛瓦特”预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aF2m7hC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