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依旧是周公子,不管它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的小裁缝、《风
声》里的顾晓孟、《听风者》里的张学宁、《龙门飞甲》里的凌雁秋,还
是…《明月几时有》里的这个方兰;就像彭于晏始终还是那个漫不经心、
吊儿锒铛、活泼狡黠,但总是良善仗义的大男孩,不管他演的《黄飞鸿》
还是那些运动竞技片里的热血少年,或者是《明月几时有》在香港沦陷在
日军手中的时候营救中国文人的短枪队长刘黑仔。当然,许鞍华也永远是
许鞍华,她叙事就像书写日记一般的细碎零散,有日常的悠缓,也偶有不
靠台词单用镜头独白的诗意与灵光时刻,碰上《天水围的日与夜》、《黄
金时代》就相当的契合,但拿来拍抗日片,额…不得不说,真不好拿捏,
而《明月几时有》里她拿捏得最好的,就也是前头1/4还没抗日也还没撕鬼
子的那段。
终归,这是一部抗日史实跟真实人物做基底的戏。在1941年香港沦陷后
,许多本来从中国逃往香港避难的文人和知识分子被日方追捕。电影里说
“是南京(汪精卫)那出卖了名单跟日军谈条件的”,当然,电影没明说
的是另一厢延安(老毛)那的周恩来下令安排“东江纵队”在香港开了十
二条营救路线,蚂蚁搬家一样把八百多位文化人救回到大后方,这行动被
称为“港九大营救”。故事里彭于晏是东江纵队的短枪队长,演学校老师
方兰的周迅,则是茅盾寄居香港时房东太太的女儿,读了茅盾诗文集、见
识“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行动,自然也加入市区工作队的行列,帮
忙印文宣、传递情报的工作。
乱世儿女,喜欢重笔渲染的张婉婷、罗启锐夫妻档就拍得煽情催泪,看
著许鞍华过于节制的《明月几时有》,很难不想起张罗他们的《三城记》
。当然也不是说希望许鞍华像张罗夫妻那样猛加洋葱,但好歹再多下个几
片吧!不过,会想起张罗,更多是因为怀念起拍《黄金时代》时那个有主
见的许鞍华,她拍大时代下辗转飘荡的女作家萧红的故事,不仅为五四文
人群像作传,更是记注了一个文人,喔不…是一个女性对爱情与文学的纯
粹性,在那样的刻苦动荡的乱世下,可以信仰得多么的坚贞、活得多么的
脆弱又倔强。张罗拍片也同样有着这么强烈的“主见”,他们每部片仿佛
都藉著主角在梳理、追寻香港(人)的身世。但《明月几时有》却越拍越
丢失了主见,失控的不只是节奏,还有开头本来拍好好的乱世中的小安份
与人情,越到后来就越被“套路化”的抗日杀鬼子的红色主旋律给拉走。
片名“明月几时有”的“明月”说的应该就是承平的岁月里如星星月亮
般日常生活里的幸福与美好吧,家人相聚、恋人相拥、开锅吃饭、贪点小
便宜的平凡日子,一下就被砲火摧毁到不知几时才能再拥有。周迅和她房
东老妈叶德娴的市井生活就拍得有细节,像是警戒日本晚上在大街巡逻,
老妈总是熄了灯才摆出精心备至的克难晚餐、像是一开始母亲确定租客不
续租随即收走端上桌要套交情的两块甜糕、像是叶德娴被揶揄占了房客便
宜时在女儿面前怪不好意思的窘态、还有她放不下心女儿犯险从事地下抗
日工作的唠叨,以及游击队长简报文人跟队员每日伙食标准、合一桌子躲
在船上的文化人开饭…这些乱世下小心翼翼过日子又不失人情的生活细节
,才是许鞍华电影的动人之处。这样美好的声部,可惜到了后来就被样板
化的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爱国情操主旋律给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