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女记者》(Whiskey Tango Foxtrot) - 美国白种女人的战地烦恼
图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898047
《战地女记者》是根据美国记者Kim Barker的回忆录改编。该书上市后,纽约
时报书评说这主角像个蒂娜费的角色,过了半个月,蒂娜费就找了电影公司合
作,洽谈本书拍摄权,最后成果就是这部片。
记者Kim Baker(蒂娜费)舍弃办公室生活,跑去阿富汗战地前线报导新闻,
她与当红记者Tanya(玛格罗比)成为好友,并认识苏格兰来的摄影师Iain(
马丁费里曼)。战地经验让Kim重新思考人生。
《战地女记者》虽然背景是一场真实战争,但它没有特定政治立场,也未讨论
严肃议题,而是以轻喜剧的态度呈现战争对非军人的影响。这点从片名可以略
知一二──Whiskey Tango Foxtrot就是"WTF"以“国际无线电通话拼写字母”
表达的结果,从《战地女记者》的观点看这场被称为"Forgotten War"的战争
,的确很能感受到这场仗对战地的外国人们已成为"What the Fuck"。诚如片
里其中一位记者说的“大家都爱军人,但没人想在电视上看他们作战了”,这
群记者跟军人一同被摆在这儿,被同胞遗忘,他们发展出特殊的生活方式与价
值观,夜夜笙歌,每天都当成生命的终点,在枪林弹雨中享乐,战争到底在打
什么来着,已经变得遥远而不真实,一个血腥肃杀之地,同时间竟带着世外桃
源的调调,还真是WTF呀。
Kim身为战地记者,明白在这儿需要每天面对疯狂、习惯疯狂,但当她发现自
己不仅习惯、甚至还觉得这些离谱的事件是“正常”,就知道回家的时间到了
。因为,这实在不正常。这点令我想到去年的另一部片《记忆乍响》(Louder
Than Bombs),战地记者回归家庭后无法适应,在自己家像个多出来的人一样
,回归成了介入,没有舒适的位置。搭配《战地女记者》观赏,让人特别有感
触。
不过,《战地女记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太“软”,剧本只敢碰触表面、肤浅
的议题,不敢深入,常常在不适合的时机摆入不太好笑的笑点,并且采用好莱
坞式战地纪实──在新墨西哥州拍摄、找白人饰演中东人。整体说来它把一位
白人女性的战地体验拍成了《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编剧似乎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幽自己一默,安排某位当地人听完Kim选择来战
地的原因后,惊呼“这实在是我听过最美国白种女人的故事了”(That is
officially the most American-white-lady story I've ever heard!)。到
了片尾,Kim回到国内,一切似乎云淡风轻,当年迷惘的Kim很轻松地再度成为
一尾活龙,自信、满足、不惑,这对我又是另一层的"What the fuck"了。
蒂娜费选择这个题材演出,显然是想拓展戏路(或许有点羡慕同为SNL队友的
克莉丝汀薇格?),最后的结果虽不至于扣分,但也没替她加上多少分数,看
来还要再加把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