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ollier (奇行草)
2016-08-26 23:52:02(本文独家同步刊载于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687)
台湾片名《正宗哥吉拉》,顶多只译到了“シン”的“真”,另外的“新”与“神”,则
为这次的哥吉拉回归添加了更多迷人的色彩。
对于普通怪兽迷或单纯想看爽片、习惯好莱坞商业大片调性的观众,本片的“特色”恐怕
并非他们所能接受,但论以剧情片或“哥吉拉”作品而言,庵野无非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即便进步的特效仍旧大输好莱坞,音效更是只有3.1到令人想退钱,但在剧本与“怪兽”
电影的表现,算是以“现实”重现了“虚构”的神话。
(以下有雷)
东京外海发生爆炸,政府为应付民众,招开混乱的紧急会议。殊不知,神秘巨兽就此登陆
,造成大量死伤,首次面临巨兽灾害的内阁们,陷入混沌,多次错失良机,唯有官房副长
官矢口兰堂能看清局势,组成特别调查组,斡旋于官僚体制与国际情搜中,应对灾难,然
而,巨兽却再次登陆,毁天灭地,他们称它为“哥吉拉”。
很多人对《哥吉拉》的印象,多半停留在与其他怪兽对战的巨大黑色恐龙。然而,《初代
哥吉拉》却是建立在原子弹与辐射之批判上的恐怖电影,严肃且骇人,反射日本乃至于人
类的苗小与脆弱,然而,其娱乐效果太过成功,不只渐渐变成了日本电影国宝,海销国外
,甚至在商业考量与社会变迁下,不断产生新的面貌与基调:破坏兽成了护国神,原子弹
变成了环保议题等等,二十多集的续集,多次重开机,多次让哥吉拉展现新的面貌,反应
每个年代的日本社会。可惜的是,随着技术不敌好莱坞,以及市场的转变等因素,《哥吉
拉》系列在2004年宣布结束,直到2014年美国再次翻拍,这才激起日本东宝重新制作《哥
吉拉》电影,并找来《新世纪福音战士》导演庵野秀明出任导演。
先不论作品优劣,庵野过去在动画与电影作品上,都充分展现了个人风格的特色,不只在
画面上,剧情与叙事手法,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在,而其中《新世纪福音战士》更成了国民
动画之一。庵野在学生时期就是特摄爱好者,还曾制作了毁灭东京的动画短片,甚至被宫
崎骏找去画了《风之谷》的巨神兵,并以此为荣。
有人说不应该拿《新世纪福音战士》与这次的《シン・哥吉拉》相提并论,或许作为类比
,确实是稍嫌过头,但提到《新世纪福音战士》,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毕竟它无疑是庵
野风格的总汇,同时也是他以往自“特摄之神圆谷英二”取经后,对于特摄与机器人故事
的最大想像与突破的作品,无论在人物、巨大敌人或是作战与政治体系,皆是如此,更不
用说其对庵野人生与创作的影响。纯形式上面,这次的哥吉拉当然可以看到他许多作品的
样子,但针对“怪兽”、“政治”与“人”的题材上,他采用的叙事、场面调度以及在细
节的诠释与设计上面,用《新世纪福音战士》去作论述相对地更鲜明与清楚,并非仅凭画
面相似性的盲目断定。
当然,庵野于2012年制作兼编剧、樋口真嗣导演的《巨神兵现身东京》是影响东宝对哥吉
拉决策的其中一个主因,在神性的表现上,《シン・哥吉拉》与《巨神兵现身东京》的相
似性,其实是不下《新世纪福音战士》的使徒,在“灾难”的意境上也是如此。而在工作
人员的重叠与形式上的联结,单纯将《シン・哥吉拉》视为《巨神兵现身东京》的胎变,
其实并不算错,但并不是一个足以排除《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借口,因为樋口真嗣的特摄
就是有着这种调调,只是如果继续谈下去,那么也可以将其视为《进击的巨人》电影的胎
变,尤其几个大仰角镜头的相似性,另外,很讽刺地,《巨神兵现身东京》的光线特效,有
有一部分也是直接从《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挪用过来的(虽然设计是奠基于《海底两万
哩》)。而《シン・哥吉拉》与其最大的不同,便在于总导演庵野的叙事、作戏与定调上
(而且《新世纪福音战士》的老制作班底们也加入了团队),而这些表现也是实拍经验比
他深的樋口真嗣,一直所不足的。可以说《シン・哥吉拉》算是两个作品的集大成,但一
方面,也可以说是,庵野在《Q》造成的压力后,重新舍弃包袱,将制作《新世纪福音战士
》当时所汇聚的“本色”混合了《巨神兵》的实拍实验,创造了新的突破,无论对于他自
己或是“哥吉拉”系列。
这次的《シン・哥吉拉》在庵野的企划下(《攻壳机动队SAC系列》导演神山健治也是企划
协力,甚至可猜测他在脚本上帮了庵野许多),是一个非常新且不同的风貌。而这个“新”
风貌,来自于“真”的概念,一方面是庵野对自己创作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哥吉
拉”这个题材。它不只奠基初代的精神与基调,加以重新诠释,更加诸于“真实”之上。
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橡胶皮套的怪兽故事,而是一个对于当代日本应对灾难的真实想像:
“假如哥吉拉登陆,日本政府会怎么做?”
本片的哥吉拉虽然回归于初代的恐怖,但却有着非常不一样的设定,有着不同面貌的它,
乍看不会思考,却有仿佛有着谜样的意识与情绪,象征着人类操弄核能后造成的全新生态
,全新世界,也是“神”(使徒)的考验,一个会移动且无法阻止的毁灭性灾害。而首次
面对这种灾害的政府该如何应对呢?
庵野透过写实的基调,一方面从“人”无知、恐惧、苗小的角度去看哥吉拉这个天灾,包
括手机纪录影片、网络、媒体、仰角等影像,或是民众生活的情节;另一方面,亦从剧情
上去呈现人类最大的反应──日本政府可能的处理方式。他透过大量的会议讨论与情节的
对应,来讽刺日本政府的弊病,甚至指涉著311地震时日本政府的无能。一场灾难,我们可
以看到,日本当今政治体制下,民主弊病、长期偏右却受制国际约束与日本民族风气,三
者碰撞,产生的可怕结果:选票与政党形象先于一切,官僚体系与官场文化(逢迎、卸责
、阶级至上等)、地方中央冲突,以及自傲与自卑下的外交、经济与自卫权问题等等。
有人抱怨会议文戏过多,武戏少又没有以往有魄力,但正因为如此,本片的“真”与“新
”才得以成立,事实上,按照日本政府的实际运作,只会更沈闷、更无能,就以自卫队出
击而言,现今的法令,对能否动用武力的判定,就足以让一群人花上半天的时间讨论,该
属于“防卫出击”?还是“灾害派遣”?灾害派遣之下是否有动武的法源?是否到达动武
标准?动武的破坏评估与国际观感呢?……等等,即便现实的防卫省事后针对电影,提出
了“有害鸟兽驱除”的可能动武依据,但光是这个“可能”,在日本官僚体系之下,就是
一顿漫长的混乱。或许,有观众会表示,电影不需要提到这些,但作为本片批判的核心主
题,剧情已经算是点到为止了,甚至可以说,电影的动武命令,是建立在这些内阁自己面
临危险下,不顾违宪的判定,但这讽刺的究竟是日本政府本身,还是包括宪法,则是观众
可以延伸思考的点。
有些人认为电影最后的发展,展现了庵野右派的思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针对当
今右派政府的批判,一来保守右派的官场文化造就了灾情的扩大,二来自卫队的战力完全
无用,三来,右派政权所依赖的美国,不只造成了最大的灾难还想丢核弹,而日本政府竟
同意,并打算借此重建,四则是,主角最后还是仰赖著民间的力量,解决这场灾难。换句
话说,庵野无疑是站在右派面,对保守派提出抗议,而将日本的未来寄托在革新派之上。
诚如先前所言,这次的“哥吉拉”是个移动复合型天灾,它造成地震、海啸、大火、以及
辐射外泄等复合型灾难,诚如311地震的状况;而哥吉拉体内不断进行核子反应并不定时释
放,加上最后大队人马奋勇进入辐射灾区,冷却哥吉拉,更是宛如福岛核电厂的翻版。庵
野之前在电影《新福音战士剧场版:Q》的访谈中,提到了311影响了他整部作品,如果说
当时的《Q》是反应他对311地震的感觉与提问,那么《シン・哥吉拉》就是他对311地震的
思考整理、批判以及怒意,东宝就像片中死去的博士留下的遗言,让庵野尽情地去述说,
尽情地化身为哥吉拉,在受到伤害后,站在漆黑中,窜起恐怖的火红,吼出日本人的无奈
与怒意,摧毁无能内阁,而有趣的是,辐射的半衰期短,让日本得以重建,不只暗指了核
能与人类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日本人国族情感与灾难重建的关系。
与其说《シン・哥吉拉》是一部怪兽灾难电影,它更是一部政治灾难电影,有政治、有灾
难,政治同时也是一场灾难。当然,就以哥吉拉粉丝而言,哥吉拉的桥段不仅有初代精神
,也有满满的诚意,牠比以往更高更大更神秘,难以捉摸,也更令人恐惧;多形态的转换
,有趣、有戏,也让粉丝看到了庵野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哥吉拉的原子吐息,在重新
的设定下,有了不错的诠释:被炸到喷血后,体内核子反应失控,使牠在痛苦中释放紫火
、烈焰、以及射线,瞬间毁灭了城市,有人说哥吉拉不应该从背后和尾巴射出光线,但或
许我们可以解释,那是牠被炸伤的伤口所溢出的,而尾巴则是另一个即将进化的形态。庵
野巧妙融合了数个哥吉拉的特色,创造了新的样貌,将破坏兽提升到了“破坏神”,尾巴
的设计除了有进化的解释外,攀爬的人形与牙齿,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博士的融合?逝
者的亡魂?大地的怨恨?或是即将进化的“神”之姿?就像那有相同射线的巨神兵一样。
即便哥吉拉的特效,还是远不及好莱坞,但故意仿塑胶装的样子依旧有着独特的风味(先
不提是故意掩饰技术不及而是怎样的),有些人垢病著哥吉拉一开始登陆时毛茸茸宛如芝
麻街大鸟的形态,不得不说那样子第一次看到真的出戏,但事后想想,这或许也是片中官
僚们一时对其轻视的原因之一。不过,某些射线画面的合成就真的有问题,像极了平面图
层,不具立体感,但这些哥吉拉的攻击场面,在镜头语言下,仍有着非常强大的魄力,而
最后大楼倒塌的画面,不只是过去日本哥吉拉电影少看到的取镜,也是全片最精致惊艳、
不下好莱坞的特效场面。
至于配乐的部分,除了几首经典哥吉拉系列曲子出来,让人感动一把之外,鹭巢诗郎依旧
维持着自己的风格,但相较于前阵子的作品,这次宛如致敬系列一般,更为地宏观、阴暗
、不安,其中第一次原子吐息桥段的咏唱,更是在一股优美中营造出绝对的绝望感。而大
家津津乐道的《新世纪福音战士》配乐彩蛋就纯粹是个恶趣味,让大家觉得会议紧张又不
太无聊的方法而已。而音效的话,不得不说,实在不好,含糊,加上混音只有3.1声道的设
计,算是挺令人傻“耳”的。
演员的部分,找了三百多个演员,很庆幸地并不会有杂乱无章的状态,重要的角色或多或
少还是有足够的戏份,而有些演技派演员即便是戏份少、角色鸟,依旧有精彩之处,而不
过度喧宾夺主。可惜的是,大部份演技派演员都在中场就没戏了,剩下生涩的年轻演员,
偏偏石原聪美的演出,多又做作到不行,即便用意是反讽美国,也太过刻意,而让人生厌
,好在全片有竹野内丰一路压戏,尤其他那听到日本政府同意让东京被炸掉的表情,实在
精湛。
《シン・哥吉拉》算是成功地塑造了“新”、“真”、“神”,即便有着特效不佳、石原
聪美的表演、杜比3.1,过于一厢情愿的收尾,以及对追求娱乐打斗的观众而言,会失望的
文戏等缺点,但仍旧交出了非常好且震撼的成绩单。用有趣且有脑的政治批判戏码,重新
反思当今日本社会,并在娱乐场面中,展现对神兽的敬意、诚意与创意,塑造人与人、与
环境、与灾害、与武力的现实缩影,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哥吉拉电影,回归恐怖,再创经
典,不可不看!
P.S
有人说一直开会作决策是电视剧,那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的《12怒汉》是?或者《惊爆
13天》是?今年的《天眼行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