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神鬼疑云》 (The Bourne Supremacy) 是《神鬼认证》 (The
Bourne Identity) 的技术升级版一样,《神鬼通牒》(我还是对先前自己顺手
取的片名念念不忘)再一次成为前作的技术升级版。它一样带着我们欧陆英美趴
趴走,一样把伪纪录片的手持拍摄风格发挥到极致,一样有一票十分坚实的古典
派演员,只不过似乎更好看、更精彩、更容易让人忘记抽空离座去尿尿。 Paul
Greengrass 三年前就著别的导演留下的核心架构进行升级,三年后他更是把自
己的作品进一步精炼,打造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俨然成为新世纪动作片指标的
杰作。
“升级版”是一种很安全的续集电影生产方式,因为你是就著已经获得市场
认可的路线去拍,但这一点也不表示拍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同样是大都市里的飞
车追逐,在巴黎在纽约还是在莫斯科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有兴趣知道的话:
巴黎有很多高低差的狭窄巷弄可供钻躲,莫斯科有可进行高速竞逐的空旷大道,
而交通繁忙的纽约只能大玩碰碰车),你若不花点功夫去思考,一不小心就会拍
出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罐头影带,而那正是过去七年里的三百六十五部动作片
,看起来都半斤八两的原因。同样是手持摄影,人家拍起来就正好在让你晕头转
向的临界点,还能看清楚银幕上转眼即逝的各种细节,你用自家 DV 拍的正妹生
日录影带却活像是罹患阿兹海默症一样,“闪开让专业的来!”就是不一样。同
样是原班人马, Matt Damon 要能演出历经沧桑的风霜感, Joan Allen 的熟女
风要透著更温暖的温度,加戏的 Julia Stiles 要学会怎么样不说话演出内心戏
,而那些面无表情的杀手要让人不觉得他们其实只是在 cosplay Karl Urban ,
虽然他们根本就是。也许另起炉灶还比较容易一点。 :-p
爽度与深度不可兼得
“升级版”这件事有好有坏。我们固然有了一部比起前两部作品,剪接更俐
落、风格更强烈、节奏更明快的续集,然而这个更为精炼的形式不是没有代价的
,“存菁”的背后不必然就是“去芜”。伦敦滑铁卢车站那场千钧一发的躲猫猫
游戏,是为了展现 Bourne 出神入化的控场技能;在 Tangier 的屋顶上演《波
斯王子》 (Prince of Persia) 跑酷,是为了让他起码有一次能够救到 Bourne
girl ;在纽约街头大玩《迷魂车》 (Rally-X) ,更是在炫耀他不下舒马克的飙
车神技。你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基本的剧情是有,但已然没什么故事性,大半时间
都只是在看 Bourne 表演非人哉的生存技能,就算电影没字幕好像也看得懂——
还是这些其实很难发现,因为你也没那么在乎剧情,动作片不就是看爽就好了吗
?
为了让观众更能够沉浸在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精巧到我觉得已经有些凿刻的
动作戏码,《神鬼认证:最后通牒》有意识地剔除掉一些可以使文本变得更丰富
,但观众不见得懂得欣赏的元素——那正是让一部电影“耐看”的东西。当我们
看到 Nicky 第三次一脸无辜地站在公共场所,等著杀手来取东西,是什么让你
忍不住笑出来(好吧也许只有我在笑)? Nicky 跟 Bourne 在公路休息站的“
咖啡杯场景”,一句淡淡的“ It was difficult for me...with you. ”,为
什么好像有打动我们什么?然后是他们在落脚的旅馆, Bourne 一边诉说著自己
想要弥补什么的心情,一边告诉 Nicky 她从此必须逃亡, Nicky 一言不发地到
浴室里染发易容,我们这才从各种 deja vu 里头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关心
Jason Bourne ,不正是因为我们一路陪着他走来,对于他既卑微又渺小,只想
要平平静静过日子,却总是天不从人愿的小小期盼,有或多或少的同感吗?
这些东西在前两集是很丰富的,但现在只剩下一些吃老本的断简残篇。在发
行的 DVD 里,你可以找到更多这种故事性比较强,但是为了使电影步调更为紧
凑,大刀一挥通通剪掉的“文戏”;显然这部电影的编导原本想在文本跟节奏之
间,取得一个动静有致的平衡点,但最后还是向市场导向的电影风格妥协,剪出
了这个文戏匆匆带过,武戏见好不收的剧院版本。这样做的结果,造就了你第一
次的观影经验惊艳无比,撑著快爆炸的膀胱也舍不得离座的沉浸感;但倘若你有
机会再看第二次,就会发现这部风格独具的动作片有些贫乏,你会开始希望导演
当初有放一些内心戏进去。善泳者溺,善骑者堕,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
从黑箱里走出来的反英雄
编剧 Tony Gilroy 这次也许没有把 Jason Bourne 的故事写好,但他的剧
本显然别有所指。《神鬼通牒》(你不觉得这个片名真的比较简洁有力吗?)里
的国家机器嚣张得不得了,在顶尖科技的监控室里,随时随地掌握任何人生活的
每分每秒;怀疑你可能是线人,就在光天白日之下当街直接把你弄昏拖走,一觉
得自己受到威胁就下令杀人灭口,口口声声要拯救美国人性命却专杀美国公民;
踩线越界又怎么样,“直到我们赢了为止”,讲得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拜托,你也看过情资,你知道情况有多危险。”我们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
听到某个住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宾州大道 1600 号的家伙讲些类似的蠢话,但事情
真的是如此吗?
Robert Ludlum 在冷战末期所写的原著小说,意识型态是典型的爱国保守主
义;隔了二十年到了英国导演 Paul Greengrass 手中,反而被改编到光谱的另
一端,左派的气味从第一集的似有若无,演变到第三集的昭然若揭。这一集的“
杰森包恩游欧美”,造访的是伦敦、马德里跟纽约,正好都是这几年饱经恐惧笼
罩的城市。 Greengrass 自己说“恐惧”是 Jason Bourne 系列电影的主题,但
是讽刺的是在这三部电影里,一个恐怖份子也没出现,在搞恐怖攻击的全都是国
家机器。美国中情局大费周章,非得在人来人往的伦敦车站,公然搞死一名卫报
小记者,描绘的也许是我们这些没有权力的公民,对于赤裸的政府暴力最深层的
恐惧。
不过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全世界的人民逐渐发现“敌人就
在总统府!”的事实,因此 Jason Bourne 这个理应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孤寂角色
,才会让我们感觉莫名的贴近——我们即使没有干过国家机器的黑手套,却也跟
Jason Bourne 一样,在铺天盖地的体制里,过著身不由己的鬼打墙生活。总有
一天你会想要想起你到底是谁,然后突然间你走到哪里都被追杀,直到你体会到
不搞个鱼死网破,他们就是不懂得收手。“他真的很擅长活下来,而老想把他干
掉却一直失手,只会把他惹毛。”我想人人心中都有一个 Jason Bourne ,权贵
的黑手聪明的话就 fuck off 别搞我,否则我隔天就会出现在你家门口,把你们
最不欲人知的事情抖到天下皆知。
“事情从这里开始,就在这里结束。”我很喜欢 Jason Bourne 这三部曲,
它们各有各不算小的缺点,不过瑕不掩瑜,我看得很开心。然而无三不成礼,凡
事不过三,有些人觉得这“理论上”最后一部的 Bourne 电影,某些蛛丝马迹暗
示了第四集的可能性,我个人是觉得最好不要,见好就收吧!新世纪的英雄即使
是反英雄,“功成身退,天之道”依然适用;老是待在舞台上,早晚会沦落成你
当初想要打倒的坏蛋。然而这个道理人们就是不懂。
====
有图没真相: http://bekanis.blogspot.tw/2016/08/bourne-ultimatum-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