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以下为初次看《巴黎野玫瑰》的心得,对情节的记忆与观点均属独断。
* * * * *
本来以为是纯爱电影,前半部贝蒂种种出乎意料的行动也让我笑个不停,
而且敬佩她的勇敢狂野、不畏世俗,但愈到故事的最后,看到贝蒂活着和死去
没有两样的独眼,渐渐的,我毛骨悚然了起来。
在故事当中,贝蒂是“疯狂”的,每月一次失去控制,欺到她和佐格身上,
她一定加以反击。在观影过程里,很自然就能联想到贝蒂代表的“本我”,和
佐格这个已被社会规则驯化的“自我”,而佐格与两位警察(对付编辑、即将
当父亲)的交流过程,或许可以说是“超我”的产生。只是像贝蒂这样纯粹的
“本我”难以承受现实对纯粹理想的否定与摧折,当摔掷、狂奔、剪发、将番
茄酱抹上脸都无法再平复躁郁后,她选择剜下自己的眼睛,又在医生被判定为
“疯子”的“诊疗”下被剥夺了自主权,这样的她只是一具未死的身体。佐格
闷死了她,回到屋子之后,也选择用煤气轻生。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的话,或许我会单纯认为这是一部纯爱电影。
但故事的最后,佐格没有死去。他活了下来,在猫的陪伴下继续完成他的
第二部小说。
电影停在蓝色的写作画面时,我忽然觉得无法释然。
贝蒂为什么要死?──不,她不是自杀的,是佐格杀了她。为什么佐格要
杀她?因为她剜了自己的眼睛,被当成了疯子。
那么,为什么她剜了自己的眼睛?
因为她承受不住理想被现实摧折与重压?因为她以为怀孕但却是误会?
佐格曾经对好友说:
“她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这世界对她而言太小了。”
这是佐格对贝蒂的认知。
想到这里,我忽然察觉:
这整部电影的视角,是佐格的。他看不见的世界,我们也看不见。
贝蒂是怎么来到佐格面前的?某一天早上,她提着行李,穿着围裙,说她
无处可去,她和佐格曾有一夜情,所以决定来找他;佐格便收留了她。
佐格照顾她,为了和她有房子住,忍受房东的苛刻待遇,直到她发现了,
对房东的车泼漆,把房东推下楼,烧掉房东的房子,逃到她的好友那里寄居;
好友的男友母亲去世,便让他们住在母亲原本的居所,开始卖钢琴的生活。
最初同居,佐格忍受房东时,贝蒂一度对佐格发飙,她说:
“如果我不能崇敬你,我如何爱你?”
在这句话之后,她继续扔砸佐格的东西,直到翻出那一大箱小说。
当贝蒂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小说打在纸上,废寝忘食;当她焦虑地等待出版社
的消息,为了退稿信上的侮辱去找主编算帐时,我都想着:
贝蒂,你呢?你有自己的梦想吗?
你的梦想,就是看着你崇敬的男人梦想实现吗?
有人或许是这样的。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钢琴店开张第一天,佐格坐了
大半个白天,店里都无人上门;但当他出去买菸(吃肉,因为贝蒂要节食,他
们中午只吃了烤番茄)回来,就这样短短时间,贝蒂卖掉了第一架钢琴。
我猜想她用的方法,可能就是请附近有钢琴演奏天赋但家中无钢琴练习的
孩子演奏,毕竟钢琴不是装饰品。优美的琴音,才能引起人对音乐的向往,以
及弹奏与学习钢琴的愿望。
贝蒂这么聪明,这么有行动力,佐格虽然也高兴,但他的高兴是“有了收
入,生活可以过下去”,他很介意第一架钢琴不是他卖出去的,而且不只一次
地表现出来。
贝蒂为什么疯狂,为什么忧郁,佐格虽然尽力地去陪伴、阻止她做傻事,
费尽心思让她快乐,还为了买下贝蒂想要的任何东西,扮成女装去抢劫(微妙
的是,佐格抢劫、杀人,都选择扮女装掩人耳目),但他做的一切,并没有让
贝蒂释然──他尽力告诉她“我爱妳所以为妳做这些”,于是她回应“我知道
你做这些是为了爱我所以我也爱你”,只是她选择剜掉了一只眼睛,而且再也
没有在剜掉眼睛后清醒地面对佐格──到了最后,我们都跟佐格一样,不知道
贝蒂这样做的原因,只知道她每个月会这样一次失控──每月一次,不论是排
卵期或生理期,在父权社会,当我们不理解一个女性的“歇斯底里”时,不都
是用这种最简便的解释吗?如果他爱她,她在他心中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不
理解,还是只用这个当理由呢?
他们之间的爱情很热烈,做爱前后的场景很多,可是我没有看到他们有什
么深入的沟通,能向彼此说出自己内心最深的恐惧与烦忧。佐格爱她的方式,
就是阻止她发疯时破坏世界的常规,用钱满足她的愿望(他买了车,但贝蒂曾
说:我不要坐在这辆车里,然后下车走回家),和告诉她这些美景都是她的──
他送给她的。他们之间的爱,只是爱着彼此眼中的理想──在佐格的视角里,
贝蒂爱的是她的崇敬,佐格爱的是她眼中崇敬的他。所以,佐格不能忍受别人
说贝蒂是疯子──如果贝蒂是疯子,那她爱的、崇敬的他,不也只是疯子的投
影,是一钱不值的吗?
因此,贝蒂剜掉眼睛、失去“爱他”的意识,佐格选择杀掉贝蒂,就一点
也不奇怪了。
电影中有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
电影里有不少三点全露的画面,佐格的阴茎大多是垂下来的──它硬挺起
来的时候,大概都在贝蒂的身体里。但是,在贝蒂剜掉自己的眼睛,服了镇定
剂未醒,护士劝佐格回家的第二天早上,电话铃响,出版社告诉佐格要出版他
的小说,佐格很冷静地就版税向出版社讨价还价,好不容易说完了电话──我
以为他会高兴(终于有人了解他的才华与作品),或者伤感(这消息来得太晚,
如果让贝蒂早点知道该有多好)──他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然后,拿起餐
桌上一条软软的、细细的肉肠,上下摇晃了几下,就扔回了宽口杯子里。
电影的最后,他手上握着笔,对着不知何时又来的白猫,振笔疾书。
那只白猫曾出现在蒙马特贝蒂好友的家中,他试着写作但写得不顺,在贝
蒂好友回家前,白猫出现在窗口──我曾想,这猫如果弄脏了原稿该怎么好──
但显然是我多心了。
贝蒂死了。我们不知道她为何忧郁,为何剜掉自己的眼睛。我们只看到佐
格的证词,佐格看见的贝蒂──或者,佐格愿意给我们看见的,他与贝蒂。他
求死未得,已经得到世俗肯定的他开始写作,旁边是一只雪白美丽、乖巧陪伴、
不会弄污原稿、就算忽然“疯狂”也不会带来太多困扰的猫。
还有,贝蒂被送进医院,佐格和邻居追来探视,佐格看起来濒临崩溃,但
当柜台问他:你是他丈夫吗?还是他的家人?你知道她的社会安全号码吗?
(大概类似健保卡号?)时,佐格说:
不是。不是。我是跟她住一起的人,可以处理一切。不知道。
思及这些片段,我开始对佐格口中的“爱”,感到恐惧。
而走出电影院,看着电影海报里的贝蒂,笼罩在蓝色底下,是这么的美丽,
眼神向往地望向前方,仿佛在看着未灭的理想。
仿佛是一个男人心中永远的,谬思女神。
但不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在《鳄鱼手记》里,邱妙津借拉子的叙述,这样评论《忧郁贝蒂》:
《忧郁贝蒂》也是部电影。比较能进院线的东西。适合大众的年轻法国片。
适合到什么地步呢?颜色只有蓝和黄两种容易记,除了男女主角两个人外世上
没有其他人,时间也乖乖地从头到尾,没有半句困难或长点的对话。任何有眼
睛的人,即使色盲也没关系,都可以边抓爆米花边吸可乐,轻松看完。这就是
“适合”。
它里面最棒的点是,男女主角的一位朋友听到母亲过世的消息,瘫痪在床
上,别人为他换衣服准备回家奔丧,领带打结时拉出画面的是裸女图案的领带,
他脸上还留着令人发笑的眼泪。女主角贝蒂说:“生命老是在阻挡我”,把自
己的眼睛挖掉,被送进精神病院,用皮带紧紧綑绑在病床上。男主角说:“没
有任何人能把我们两个分开”,化妆成女人潜进医院,用枕头把贝蒂闷死,当
时的他脸色青白细腻散发出可怕的女性美。导演是运用狂暴爱情诅咒生命的高
手,全部都很“适合”,但在最后一刻,叫生命把爆米花和可乐吐出来。
第一部(指《坏痞子》)是恶心的电影。第二部(指《忧郁贝蒂》)也是
恶心的电影。
只差第一部用诚实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告诉你它要恶心。第二部用欺骗的
方法,它把你骗到不恶心的路上,最后恶心一次倒光。
这是男人心中的,纯爱电影。在男人心中,贝蒂是“巴黎野玫瑰”,在野
玫瑰热烈爱情下看不见的,才是贝蒂不被看见的忧郁──是〈黄壁纸〉里爬行
的女人,是《简爱》里发疯被关、放火后坠楼死去的柏莎(罗彻斯特夫人)。
除非有另一位女性,为她写一部《梦回藻海》,否则贝蒂的忧郁,将是永远是
男人心中纯爱的象征,或者是,疯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