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惊爆焦点:若选择沉默,我们都是共犯

楼主: kaoru1992 (黑草)   2016-03-23 15:02:05
  原先就知道有这部片,但片单上一直有其他想看的片子排在前头因此没去看,就这么
拖拖拉拉都快下档了,冲著其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还是决定去朝圣一下。
  看完之后走出电影院只有一个感想就是实至名归,无论从电影节奏、剧情细腻度、说
故事的完整呈度以及配乐等等,几乎挑不出缺点,这是近期最值得的一部电影!
  也想特别称赞一下配乐,急迫节奏、故事中主角蒐集报导资料时更加深了紧张感,而
人物剑拔弩张或者情绪紧绷时没有配乐的安排,更是无声胜有声。在观影的时候配乐有特
别让人感觉气氛被加强,使观众更加融入故事当中。
  演员戏分还算平均,看的时候没有谁特别突出的感觉。看完电影回头看预告却被
Rachel McAdams的眼神击中心脏,她的坚定、勇往直前与挣扎的情绪,很好地透过了肢体
语言还有表情传达出来。
  饰演焦点小组编辑的Michael Keaton那股老练深沉的气质很吸引人,在跟律师谈判的
时候那有富有把握又坚韧的神情实在是大快人心。Mark Ruffalo在情绪爆发与跟Rachel
McAdams吐露自己对教会的看法时也很让人动容,表现出了对教会失望还有复杂的情绪,
颇为让人惊艳。
  在观影途中其实相当耗费脑力,大量的对白、人物以及人名光是要一下子搞清楚彼此
关系着实不易,往往要出现到第二次、第三次才有办法确认。
  但因为情节本身就繁琐复杂,电影做了相当好的处理,用剥洋葱的方式一层一层让小
组成员将真相往前推进,也引领着观众的情绪随着故事真相的揭开越发紧张与沉重。
  且故事过程没有太大的高低起伏,只是很平顺地将一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没有洒狗
血的浮夸桥段,而是真实的生命经历让人倒抽一口气。节奏也相当紧凑,前半段逐渐进入
故事核心的时候调性稍闷,但会发现那样的感觉不知不觉间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挥之
不去的窒息感。
  故事叙述环球报社内有一焦点小组,长年以来都针对议题做完整、全面的专题性报导
,因此每一份报导都得花上个把个月。
  原先焦点小组已经要开始新的专题,但环球报来了新的主编,下令指示焦点小组搁置
正在进行的主题,转而调查长年以来在波士顿地区层出不穷的神父性侵儿童案件。
  然而事情的进展相当艰难,波士顿地区有超过半数的人口信仰天主教,且相关有利证
据如和解书等,皆因律师案件的保密条款而难以取得。而焦点小组本身认识相关能提供帮
助的人士,也都劝他们切勿插手,否则只会惹祸上身;
  不过焦点小组没有因此放弃,他们持续深入追查、访问受害者,发现神父性侵儿童并
不是“大量的个案”,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犯罪模式”。
  每当神父发生性侵案件被发现或被控诉时,枢机主教便以“病假”、“未指派”等名
目让其转调其他区域。然而到达其他区域时,这样的事件又会再度发生,如此恶性循环下
去。
  长年研究此类型案件的学者推估,波士顿地区有高达90名神父利用这样的模式来性侵
儿童,况且是有目标性地寻找单亲、贫穷的孩子,来减低事情被曝光或者闹大的机率。
  当整个专题只差临门一脚之时,美国发生911事件,整个专题被迫暂停,人力被派往
其他新闻支援,因此延宕了数个月。
  面对受害者组织的领导者的焦虑还有担忧其他报社是否会捷足先登片面报导此事的压
力,焦点小组成员最后总算说服为此案担任和解律师的人士给予名单做为确认,加上握有
枢机主教明明知悉此事却视而不见的证据,专题终归完成,此事也才终于曝光。
  而原先预告为90人的犯罪人数,最终在波士顿地区约为270人的三倍之多。这样的犯
罪模式更是遍及全球的天主教区域,人们才终于理解这样的犯罪模式是“结构性”、“系
统性”的掩盖与护航,并非单纯的个案行为。
  个人非常喜欢电影收尾的方式,在报导公开之后,并没有大肆呈现媒体或者群众的反
应,而是先拍摄其一小组成员虔诚于教堂的祖母,看着报纸那失望又复杂的反应;以及众
小组成员在周日到报社加班,此起彼落来自受害者的爆料电话声响,明明已经加派人手却
仍应接不暇,接着画面全黑。电影结束。
  平淡却清楚地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以及规模,远比他们先前调查的要多上更多,更加
深了观众对于这件事情是来自于“系统”与“结构”的权力犯罪。画面按下后亮出的字幕
说明这样的犯罪行为遍布全球,更是让原先就沉重的气氛更加让人喘不过气。
  这并不是一部看了会让人很舒服、充满希望的电影,而是很严肃地传达给大众一件曾
经发生、现在也仍然在发生的事情。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观念也是其在电影中不断质问著
的:“你想站在正义的一方或像别人一样袖手旁观?”
  很多时候犯罪需要勇气,但转身在犯罪体制体制内反抗犯罪体制,其实更需要勇气。
就如同二战时期的纳粹士兵,在那样的氛围之下,一是服从命令是士兵的天职,二是他们
在那样的氛围下早就习以为常。
  就如同莎夏(Rachel McAdams饰演)访问的那位神父一样,他大方承认自己性侵了孩
童,是因为他童年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但他并不是报复心态,也并不认为自己那样是绝对
正确的,而是早就“习以为常”──一个可以执行的潜规则、一条惯例。
  有的时候不自觉的压迫与犯罪才是最可怕的模式,认为“我也只是做了跟其他人一样
的事情”,为什么我有错?或者为什么我要改变?
  而即使你没有做,但却也不能反抗或者暴露这样的行为,因为做为“天主教会”这样
的生命共同体,让事情曝光会危害整体利益,但于此同时也成为了“共犯”。因为沉默不
语的人也仍然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且默许这样的犯罪行为持续下去。
  提及维护自身利益,在电影中帮助和解以及担任第三方知悉名单的两位律师,保密与
进行和解事宜的确是他们的“工作”,他们只是把他们的工作做好,保密也属于合约之内
的条件。
  可是,当教会利用其势力与权威不断掩盖犯行,无意阻拦状况持续恶化甚至包庇的情
况下,律师就还是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足够了吗?天主教会在地方有强大的控制
力与影响力,利用其权威对在阶级与权力底部的孩子下手,难道律师不该伸手扯一扯拉块
遮羞布使之松动?
  而焦点小组,也正是在做好他们的工作,将不公不义公诸于世。然而在过去波士顿地
区的报社也始终没有对教会进行控诉,大多零星将事件当作个案报导,从未深入追查;
  如同受害者组织领导者以及律师控诉的,多年前早已将资料寄给报社却被置若罔闻,
究竟是因为不想坦上麻烦因此刻意忽略,还是真的遗忘了?
  另外,关于电影中“家丑不可外扬”的乡愿观念,认为“教会对本区贡献良多,这种
事情就不要管了”的善恶不分也是包庇邪恶的一环。功过不能相抵、善恶必须被分明,即
使教会对地区贡献良多,也不应该牺牲那些儿童来换取教会对地区的利益。
  而这样的观念,在我们现今社会仍然时常上演。认为既然他能够带来好处,那么坏处
就不要计较了──但如果,获得好处跟坏处的,不是同一个群体呢?这样是否对遭受坏处
的那方不甚公平?
  又或者,做好事并不因此合理化做坏事的行为。就如同家长生养教育孩子,并不合理
化对孩子做出家暴、甚至性侵害等行为;大公司提供诸多工作机会、提升台湾经济影响力
,并不因此合理化使用劣质油品贩卖的行为。
  政府良好的政策可能为国家带来良好的经济发展,但并不能合理化国家滥用公权力侵
害人民基本权利;甚至在保家卫国、维持社会稳定的背景下,也不应该滥抓无辜,错置罪
名于清白之人头上。
  对的事情应该被赞扬,但同等的错的事情也应该被揭发,供大众甚至法律来评判。而
非凭借著一己之乡愿情感护航,或者加害者利用其权力来一手遮天,隐恶扬善。
  如此无非是将过去的受害者置若罔闻,也可能纵容掌权者继续利用其权力与职权之便
,继续产生新的受害者,获取他们想要的权力与利益。
  这部电影将原先我们就都知道的观念更是血淋淋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只是针对天主
教会,而是那些在我们社会、国家当中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发生的事情,若不公不义,
我们究竟要嫌麻烦而袖手旁观,还是选择成为正义的种子,将火星变成野火燎原,揭开真
相?
  面对那些难缠而不对等的权力者,我们选择站在鸡蛋的那一方,还是成为站在高墙那
一方,即使只是保持沉默而并未伸手加害,但仍然会让事情持续恶化的,共犯?
作者: wind0083 (昨天)   2016-03-23 23:13:00
我觉得不算难看,但也没特别好看,步调很慢,剧情也是一根肠子通到底,太平舖直述了,缺乏张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