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 http://weitzern.pixnet.net/blog/post/43491698
2001年,就在911发生前后,波士顿环球报底下的Spotlight小组在新任主编的要求下,调
查一起神父长年性侵儿童的案件,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竟发现这并非单一个案,而是一个
制度性缺陷而衍生的系统性犯罪,长达数十年,加害者及被害者的数量难以估计……本片
改编自普立兹新闻奖真实事件,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创剧本奖。
虽然奥斯卡颁奖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但我一直觉得《神鬼猎人》(The Revenant)得奖机
率比较高,我原本私心偏好《间谍桥》(Bridge of Spies),特别喜欢 Tom Hanks 和
Mark Rylance 在冷战氛围中的特殊情谊和坚守价值的信念。没想到奖项一路颁发,最佳
影片的大奖竟然是只获颁最佳原创剧本的《惊爆焦点》(Spotlight),再重新爬梳这个
事件的始末之后,深深觉得一部电影的得奖不只是艺术性和政治正确,还包括其展现的精
神和态度,以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波士顿的天主教徒占绝大多数,波士顿环球报的订阅者中超过 50% 是天主教徒,教会的
影响力无须赘述,当神父 Geoghan 猥亵儿童案爆发时,波士顿环球报并没有放太多篇幅
做追踪报导,一直到新任主编 Marty Baron 的到来,他是个不看棒球、不信天主教的外
来者,在他的坚持下,波士顿环球报的Spotlight小组开始调查这个案件。
他们自之前处理过另一个神父猥亵儿童案的原告律师 MacLeish 了解这类案子的处理概况
,然后向 Geoghan 案的律师 Garabedian 寻求协助,自报社的档案库蒐集神父名册,然
后访问受害者协会的组织者 Phil Saviano,在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 Geoghan 尽管犯
行长达数十年,被害者至少八十几名,却只是这类案件的冰山一角,神父猥亵孩童并非单
一个案,涉案神父的人数之广远高出他们的预期。
教会的独身制度规定神父不得结婚,但性需求并没有因此消失,许多神职人员的对于性的
心理状态停留青少年时期,性伴侣和猥亵儿童变成一个隐而不宣的秘密,部分犯行的神父
甚至认为他们和男孩(而非女孩) "fool around" 能够谨守他们的守贞的誓言。受害的
孩童多来自贫穷且缺乏父职的家庭,因为他们不易反抗,也不容易被发现,宗教信仰在他
们的心理占了很高的比重,神父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一开始,这些孩童觉得神父接近他
们是一种荣幸,然后陷入泥淖,他们被迫用这种方式认识性,当他们的心里开始反抗,就
好像把宗教从他们的心中拔除,失去心灵的凭借,加上家庭功能不彰,他们中的许多人用
酒精或毒品来填补心中的空缺,甚至走向死亡,因此曾为受害者的 Saviano 将他们这群
人称为幸存者。
当这些神父被揭发,教会不会公开此事,他们得到的惩罚顶多是进入治疗中心,他们的职
涯几乎是频繁地轮调教区,因为他们的行为并不会因为治疗而痊愈,这几乎是一种系统性
犯罪。2015年 New Yorker 专访当初 Spotlight 的成员,Robinsons进一步阐述,神父的
的犯罪多半指涉为宗教上的“原罪”(sins),只要神父感到罪咎就可以被原谅,猥亵儿
童不被视为应该接受司法程序的犯罪,这些犯罪不经检视就被视为个案,事实上早就应该
慎重看待加以研究,因为这些犯罪行为早已成为一种犯罪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
身上一再发生。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ruin one."
新主编 Baron 在第一次的工作会议上就问了环球报的成员, Geoghan 案的背后显然还有
很多故事,为什么 Spotlight 没有做过调查?但对这份波士顿当地的报社来说,针对与
天主教会有关的犯罪案件进行调查摆明就是要对抗教会,加上阅报者中的天主教徒超过半
数,调查此案的行为对这些局内人来说是违反常识的,这些协助被害者的人无一例外地不
是非天主教徒,就是没有那么虔诚,此案原告律师 Garabedian 对调查成员 Rezendes 说
"It takes an outsider." 。身处其中的人们被制度限制了视野与行动,欲重新审视我
们习以为常的行为与惯例,需要一双外来的眼睛。
作为一部电影,我觉得因为里头的演员没有太多机会发挥演技,就是中规中矩,但这起事
件本身的意义大于电影的呈现(当然电影拍得很不错),据报导,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
年间,梵谛冈免职了 848 名猥亵性侵儿童的神父,惩戒 2572 名神职人员,教会已改变
以往的方针,但罪仍不论及主教。
本片之所以精彩,除了重新呈显这个事件本身之外,它还揭露了另一个我们没有意识到、
甚至不愿面对的真相。
在 Spotlight 的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 Phil Saviano 早在几年前就曾把相关资料寄给
波士顿环球报,却没人在意,当时收到的人是 Spotlight 的督导 Ben,但当 Robinson
询问 Ben 的时候,Ben 却说 Saviano 之前根本就不可信;MacLeish 数年前因为担任波
特案的原告律师而声名大噪,但小组成员却从受害者口中得知 MacLeish 多年来暗中“处
理”了多起类似案件,而他处理的方式正符合教会的利益,不在法院留下任何公开纪录,
当 Robinson 质问 MacLeish 的时候,MacLeish 气愤地说:他早在波特案爆发后就向波
士顿环球报告发十余名涉嫌猥亵儿童的神父。
最关键的一幕是,在出版前夕,Robinson 在当天的会议上自白这些线索和证据早在我们
手里,只是我们什么都没做。原来当初 MacLeish 就是将资料寄到 Robinson 负责的部门
,但 Robinson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认真看待,甚至根本遗忘这件事情。我很喜欢 Baron
当下的注解:
"Sometimes it is easy to forget that we spend most of the time stumbling in
the dark. Suddenly a light gets turned on and there is a fair share of blame
to go around. "
有时候,当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然被凸显,人们很容易开始互相攻击彼此。
“你当初为什么没有发现?”
“你当初为什么没有正视问题?”
“你当初为什么毫无作为?”
其实有很多事情一直都发生在我们周遭,可能你的朋友遇到了什么事,只是没人留意;原
来家里巷口转角处,就有一栋治愈机构;可能曾经有人想要改变什么,却因为周遭的漠视
,而与结构同化。事情一直在发生,从来没有停止,只是我们都视而不见,不知不觉。
事实是,与制度抗衡从来不可能简单,因为个人所要面对的是法律、组织,和众人的惯习
,所以 Spotlight 力图证明主教对此知情已久却毫无作为,他们必须直指制度才能造成
改变。然而,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花了大部分时间在黑暗中前行,周遭的情况混沌不明,
人们步履蹒跚,试图采取行动的少数人往往遭受体系的打压,舆论的质疑,甚至彼此攻讦
,但正如 Baron 所说的,重点不是责任的归属或多寡,而是我们能否开始正视并倾听我
们身处的世界,进而采取行动来纠正制度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