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好莱坞的崩解
上次谈到经典好莱坞的连续剪接,有版友提到史蒂芬史匹伯,我们也想谈一下他。只是,在谈他之前,让我们先往前倒转个十几年,看看他是在什么样的电影环境下崛起的。
那是1948年,二战刚结束。美国联邦政府跟好莱坞八大片厂打完了一场世纪性的官司,并且大获全胜。
这场被叫做“好莱坞反托拉斯案”或“派拉蒙案”的一系列官司,从1938年开始,前前后后打了十年。除了派拉蒙(一座山的那个)之外,当时好莱坞最大的几个片厂也都一起被列为被告,包括华纳、环球、二十世纪大众(探照灯!)跟后来被Sony买下来的哥伦比亚(有女神的那个)。
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告它们?
因为它们太大了。那时候的大“片厂”(studio),可以掌握所有跟电影有关的事业。
这样讲好像有点模糊。详细一点说的话,就是一个片厂首先可以把所有的拍片人员都签下来。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制片、摄影、美术、剪接,各种你想得到的职位,都要跟片厂签约,只能为这个片厂工作。
比如上次提到的比利怀德,他在1945年解约之前,就专为派拉蒙工作了好几年。(他独立之后拍的第一部片就是玛丽莲梦露裙子被掀起来的《七年之痒》)
片子在片厂的厂棚,用片厂的人拍完,送去片厂的后制中心冲印剪接之后,再透过片厂的通路,发行到片厂自己拥有的戏院。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那个时候的观众如果想看《双重保险》,他首先要知道这部片是哪个片厂拍的。因为,只有到派拉蒙自己的戏院(或者有签约的独立戏院),你才看得到派拉蒙出品的《双重保险》。华纳的戏院是不会放《双重保险》的,它只会放自己出品的片。
顺带一提,“B级片”这个东西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片厂除了出产品质较好、卖相较佳的片之外,也会出产一些卖相比较差的片。而要怎么把这些较弱的片卖出去呢?那时片厂直接跟独立戏院说:“你要买我的大片可以,但是要连我的小片一起买。”这样把B级片跟A级片綑在一起强制卖给独立戏院的做法,叫做“綑绑预订(block booking)”。有时独立戏院甚至没办法在买之前看过要买的片,叫做“盲买(blind buying)”。
这种种片厂对劳工与独立戏院的不合理压榨,以及片厂的垄断势力,造成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介入。联邦的交易委员会(FTC)援引了1890年立的反托拉斯法,跟八大片厂打了十年,最终由联邦高级法院裁定片厂方败诉。从此,片厂不得再拥有戏院,也不得再有过份的綑绑预订与盲买的情况出现。
以这个世纪败诉为首的诸多因素,直接造成了片厂的衰微,经典好莱坞也就此渐渐走入历史。而就像罗马帝国的崩解一样,随之而来的,是好莱坞的黑暗时代。这个,就让我们下次再谈吧!
本文同步发表于:
银幕之外 - 电影冷知识
https://www.facebook.com/outof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