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少女主题的电影,一部是《我的少女时代》,另一部则是《芦苇之歌》。
《我的少女时代》当中,述说著那些我们遇到的,不够勇敢的,然后又错过了的悸动。
但有一天回过头来,我们还是会感谢那个遇见与错过的身影。
但如果在那个青春年华的年纪,错过的是一辈子的人生呢?回过头来又该如何去面对?
《芦苇之歌》说起了这样的故事。
在走入戏院之前,曾经有过一度挣扎,毕竟这是个伤痛的议题。要面对的是战争的残酷,
以及性别阶级跟传统文化的枷锁。
走出戏院以后,眼泪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忍不住地掉,不是因为纪录片的悲伤,而是从导
演的镜头当中所看到的勇敢与宽恕。对于这段历史的伤痕,这样的处理方式,需要更开阔
的胸襟。
电影里面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即使事隔一甲子以上,在阿嬷们回想当下时,
还是感觉得到那么多的哀痛与遗憾。每位阿嬷的心愿都是那么的平凡就跟你我一样,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垂手可得,像是织围巾给心上人、拍婚纱照、当小学老师或空姐,
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但却对她们遥不可及并且再也没有机会回去那段错过的少女青春。
时间走到今日,阿嬷们依然等不到日本政府的官方正式道歉。但至少她们在这段岁月当中
学习与当年的自己和解了。如同电影的最后一幕,阿嬷对着椅子上的红布(代表日本兵)
说:你当年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但是我原谅你。转过头对着空椅子(代表少女时代的自己
)说:我也原谅妳,当时的妳还太小是被骗了。那霎那间,我突然看到那个年老疲惫
但被细细疗愈的心灵,以及那个终于停止暗自啜泣悲伤的青春少女。
在电影当中也有一段值得思考的观点,出自一位日本的性别学者。
他说:“走到现在这个阶段,或许我们不该一昧只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慰安妇,
以及她们所面对的课题。我们应该用一般女性的角度,那爱漂亮与追求幸福的女性角度,
来与她们相处。”我想,或许这才是更健康与温暖的方式。
曾经造成伤害的,除了战争以及慰安妇的伤痕之外,还包含了身边的亲人,
乃至于社会的保守的传统性别观念。
踏出戏院时我不禁思考,若是同样遭遇的女性出现在现今台湾的社会上,
我们会不会比较友善地对待她们并减少污名化?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程度上有多少?我却仍抱持着问号?
有些历史伤痕一阖上书就好像不曾发生,殖民历史与慰安妇就如同我的历史课本般束之
高阁。感谢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带着我们一起回头看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与故事。
从这段历史与个人疗愈的纪录镜头当中,我们有太多的课题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