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大学参加自行车社、骑过公路环岛、四横一环(2008年南横尚未崩塌前)以及好几
次武岭的人,没有趁自行车励志片《破风》下档之前去电影院看大萤幕,似乎说不太过去。
平常工作,休闲时间想放空脑袋的话,看《破风》这样热血运动包装的偶像剧,加上补充
一些自行车比赛术语,不会造成什么负担还长了点知识,并且可以欣赏台湾山麓、海滨的美
景,或用车队的视角来看中国上海都会、腾格里沙漠的风光。
就以写一个流畅的商业剧本而言,林超贤、林逢及格了,把车手会遇到的诱惑、瓶颈与苦
恼呈现了出来,爱情、搞笑兼备,明星阵容也够有看头。但因为这部电影想要一口气讨好
太多族群、抢太多国家的市场了,让一堆可以各自发挥的商业元素全炒成一锅,材料太多
,以致火候有未尽人意之处。
许多自行车迷觉得,介绍自行车、比赛的眉角不够深入,一般车队通常没有专属破风手,是由
车手轮流破风,当然编剧可以为了戏剧效果,强调“破风”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车队在
车手之外的灵魂人物,例如教练、经理、技师等等,就显然没顾到。
先说担任教练的立哥,他是怎么和韩国车手郑知元培养默契?如何让他心服口服?练习骑
过十万公里?以上全没镜头,通通嘴砲带过。
另一个不良案例,是欧阳娜娜饰演的车队经理兼超强技师,却完全没有秀出任何技术力,
除了坐在副驾报数、喊著车不清干净罚5000元,换轮胎、调轮框之类的镜头通通没有,存
在感超级薄弱,观众不只记不起来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有名字(我也是查了维基百科才惊觉
有,教练立哥只有绰号),恐怕还会以为她嘴里的棒棒糖才是本体。
为什么这样的演员,名字会放在海报上与男主角们并列?应该是她有一位名唤欧阳龙的好
爸爸。
不过换个方向想,有上台湾院线、以赛车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除了架空世界的《绝命尬
车》(Death Race)一类,哪些有负责任地对观众解释:这比赛要怎么比、战略要怎么订
?大伙看飞车、美女、肌肉猛男挥拳头就饱啦。
《破风》爱情戏的部分,基本上男女主角群的演技都不错,大陆女演员王珞丹有些Dream
Girl郭雪芙的韵味,是能够一秒掉泪的硬底子,进戏院纯看明星、兴趣不在自行车的粉丝应
该不会失望,而自行车迷觉得感情戏拖太多时间,许多桥段也太洒狗血,就无可厚非了。
由于明星群混搭,不只各种腔调的中文,韩文、英文也轮番上场,尤其励志性的台词,简
直像从课本里摘下来、总统候选人讲稿中掉出来的一样,不免让观众一阵出戏:“哪有人
会这样讲话的啊?”
我自己脑补,《破风》会这么混搭,和电影的行销策略与资金结构有关。导演要让自己的
作品在中国上映,就得依照中国的规定,有固定比例中国演员/演出时数、正向壮丽的中
国场景,最重要的是,不能有任何审查小组看不过眼的东西,否则无法通过审查,中资也
不会投资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剧组。
例如魏德圣在拍《赛德克巴莱》时,曾经寻求中资,中资要求要增加共产党角色来指导莫那
鲁道起义,魏导觉得这要求太扯而拒绝,中资也就此抽手。
一位在中国书籍出版业工作的朋友曾对我分享,中国的印刷厂每天固定时间要停工,生产
线上的员工分阶级去开党务会议,这是台湾管理阶层完全无法插手的一段,而书印出来后
,还要过审查制度那关。书籍的审查制度就像深宫大院一样,进去了不知道何时有回音,
更不要问出得来出不来--结论是,没有“中国关系”的,就烧钱慢慢等吧。
这个不得不妥协的故事,加上前面所述《破风》的场景与故事,过程中想必是数不清、道
不尽的妥协,才让林超贤能够把这个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换到中国官媒的好评、7000万
人民币的首周票房。
想讨好所有人,经常是人人都不讨好,或许买票进场前,可以思考自己为什么想来看这部
电影--爱自行车?爱比赛?爱风景?爱明星?爱纯粹的放松?如果清楚自己的偏好,再进
入影厅《破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