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电影之类的作品大抵不脱鲜明的寄寓跟立场,
寻着创作者刻意留下的线索,很快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位置,
知道自己该喜欢,还是该不喜欢……
但是看侯导的电影,却没有办法如此轻松,
侯孝贤的画面,往往很写实的就是画面本身,
不会突然跑出一个突兀的西瓜或高丽菜,让你知道这有隐喻,
角度很棒、光影很美、演员很好看、台词很日常……,真的就这样而已。
然后步调节奏又跟一般电影不太一样,
要嘛一个画面停很久,下一个镜头又突然跳到很奇怪的地方,
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照理说每分每秒都该精确计算,
他却没有急着要告诉你什么,只让你自己慢慢去理解。
看似不太真实,事实上更接近现实,
更像是我们平常真正去理解一件事情的方式。
侯导似乎是不愿意去把故事说得太清楚,
不让观众太轻易地进入某个脉络,站定某个立场,
用一种既定的眼光去看这部作品,评断这个导演。
据说,闻天祥传讯问导演:“聂隐娘是拍你自己吗”。
唐代藩镇割据的背景,似乎可以跟台湾壁垒分明的现况做个对照,
这个凡事立场分明讲求政治正确的社会里,
不想被归类的,大概也只有“一个人,没有同类”的孤寂吧!
很八卦地想,如果侯导是刺客聂隐娘,那谁又该是磨镜少年呢?
像是那种已经把俗念置之度外的登山家,一个人爬到很高很深的峰峦上面,
我没有办法用他的高度去看世界,只能仰望背影,然后试着去想像、去理解。
看《聂隐娘》大抵就是这个感觉,对于隐晦于电影中创作者的想法,也只是揣测。
太幽微了、太高深了,以致于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
朋友问我值不值得进戏院看,也不知道该怎样判断,
只能说,画面很美,用大萤幕看才过瘾。
前面似乎都在东扯西扯,最后补个观影心得,
影评说,文言文被用得很自然,实在无误,
开头几场写实自然到,让我有种看唐代版《童年往事》的错觉。
后半段,坦白说,听到不少旁边传来的哈欠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红牛,白天上班像条狗,晚上还可以精神饱满看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