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黄金时代》时代翻天覆地里的一潭深渊

楼主: ash1118 (这些年来)   2014-12-04 20:11:14
国民党败逃台湾前,翻天覆地剧变下的“民国”,社会被各种启蒙思想剧烈地搅动着,
所有人都不自主卷进了意义上还没变成统治的政治,那时的政治,更像是文艺和理想,
吸引浪漫的青年们吆喝着勾肩搭手共赴国难,前仆后继跟国家谈一场痛快淋漓的恋爱。
年轻的左翼作家们躁动地把对国族的爱恨愤?,吼成笔下意识形态强烈的角色与口号,
但有一个飘絮般纤薄身影,置身激荡如海的风暴里却疏离于大局之外,像是一潭深渊,
不同于英气勃勃、铿锵的战友们,用鲁迅赞称的“越轨的笔致”剔透无悲地写尽人世。
她是萧红,与民国同龄,逝于亡国前夕。她的传记故事是见人物众生、也见天地时代。
要捕捉那烟消云散的时代,势必要经历过五四文人们作品传记、书信日记的阅读工程,
但我相信导演许鞍华和编剧李樯,也必然被众说纷纭的记忆构筑出的历史之墙所围困。
认清了记忆与历史的虚妄,接受了真相就是没有真相,所以编导把虚妄性带进电影里,
也因此编导没有特别执著从史料中提炼出一个“拍板定案”的萧红、萧军与端木蕻良,
《黄金时代》反而让银幕里的角色们轮流在故事中停下来,对着镜头向观众独白点评,
这种纪录片或剧场手法,不仅是编导的历史观,也在纷呈的观点记忆中说著萧红的事,
借此交织起丁玲、白朗、骆宾基等五四文人们与时代,还有跟萧红之间的,缘起缘灭。
这些独白一部分是作品书信里摘取的只字词组,更多的是编剧穿透角色性格后的揣摩,
像汤唯演萧红说的这段‘我们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并没有人能知道我们的真相,
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真相。若干年后,我不知道我的那些作品还有没有人翻开,
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若是萧红还魂在世,会不会也是这样,说此平生?
电影打造了五四文人群像,回到民国作家们最意气风发的时光,相携相知,莫非友声。
萧红由哈尔滨走过青岛、上海、日本、武汉、重庆…颠沛流离,最后在香港客死异乡,
随着一段段的爱情,从一个男人辗转到另一个男人,骤山骤水,从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抛弃过甚至弄死过(?)两个婴孩,她要安稳、无负担、绝对自由的生活条件去写作。
没有人知道萧红的心理状态,每段感情每个作品都有人揣测,但她的心始终深不可测,
她飞快的任性、飞快的去爱恨、飞快被文坛师友提携、飞快的发展自己的才华与志向,
流星飞驰的生命,最后成就了作家萧红,但从未成全萧红笔名后那个叫张乃莹的女人。
革命总是跟爱情牵扯不清,动荡年代越是爱得倾城。电影照小说【商市街】一字一句,
建构出萧红与她纠葛六年的萧军,最初在哈尔滨困顿却又因为爱和梦想而轻盈的生活。
破陋的小旅馆里小俩口吃面包沾盐、就著脸盆喝水,吃著喝着,四目相投,情意绵绵;
后来他俩上馆子嘴馋又担心点菜会超支的那幕,心意相通,相濡以沫,叫人看得动容;
情意最暖心动人的,是大雪中,萧军蹲下割断一段鞋带替撒娇说鞋带断了的萧红系上。
只是搞革命的男人,总是浪荡,想爱谁就爱谁,为了跳脱感情的烂戏,萧红远走东京,
孑然一身但至少能安稳写作,她说原来这就是她的黄金时代,“只是是在笼子里过的”
《黄金时代》跟着萧红生命大跨度地迁徙,镜头始终专注那个执念内心自由的女作家,
社会在抗战与国共交战间的集体不安,和民国作家们激昂的信念,其实稍嫌“布景化”
还好到结尾,病重的萧红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忧伤遥望远方,画面回到她的孩提时代,
她在呼兰河老家后园玩耍,那花喜欢怎样开花就怎样开花,喜欢怎样结果就怎样结果…
像其人其文,在社会全体动员投入政治时,自个儿一级一级走进时代深处的伶仃身影,
在烟消云散的民国历史里,留下了一个回眸,把蜚长流短的轶事无可谓地任凭后人说。
就在五四文人应酬、交谊、恋爱、迁徙的日常里,革命的洪流正在他们窗外轰轰流过,
当大家期待着导演许鞍华藉萧红拍出时代的众声宣哗,她却拍出了整个时代的寂寞来。
作者: vendor (这是我用生命画的魂)   2014-12-04 20:52:00
好文推,想看
作者: bonnie60735e (天清王徽妍)   2014-12-04 22:15:00
推,好看
作者: seante0827 (lolita)   2014-12-05 01:45:00
正好刚看完,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