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完有很深的感触,但看到版上不断说给好评的是工读生,我决定来给好评了,我想这就是不断骂别人党工的报应吧。
附上朋友看完给易导的感想:http://ppt.cc/BhXs
因为有互相分享一点心情所以某些观点会重复请见谅。
荒谬,是我看完电影后浮现的二字,但并不是这部电影荒谬,而是对于整个社会感到荒谬,导演用了一些会让人觉得荒谬的剧情、逻辑、手法,例如:高中生似乎对于开车这件事驾轻就熟。但是,这个社会都这么荒谬了,你对于这小小的荒谬,干嘛这么愤慨?
“不只爷爷的爷爷,连儿子的儿子,都注定穷毙了。”当小天说完这句话,我哭了,他让我想起之前曾看过一篇纪录片的文章,那部纪录片叫做《56UP》大意如下: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著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ꐊu、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在这个社会的教育下,不断的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们都怀抱着阶级流动的幻想,但是多少人很努力过后真的成功了?机率少之又少。我很喜欢剧情中不断的重复著同样的句子,例如:“该缴班费了吧。”像是我们不断的被这个社会催促著;“我没有想偷。”仿佛自我催眠般,告诉自己:我不是坏蛋,我只是想生存。
“最累的不是穷,是要掩饰着我们的穷。”
我们可以不要缴班费、我们可以不要去毕业旅行,但是我们只是想跟一般人一样,所以努力挣扎着。以前看着同学可以穿名牌鞋,我很羡慕,总会央求父母买给我,但是得到的回应多是:“我们家很穷,鞋子可以穿就好了。”但我还是很想要,所以我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存钱,只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双名牌鞋。你可以任意的批评我不懂孝顺、不懂赚钱的辛苦,但我只是正值好面子的青春期,只是卑微的,想跟别人一样而已。
长大后开始不再汲汲营营的努力掩饰我很穷这件事,但却发现是这整个社会开始努力的帮我掩饰,像是学校行政人员总是低声地跟我说明减免事项、政府官员不断掩盖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等。
生教组长表示:他们知道了!!
学校、媒体没有说出他们的困难,仅仅表示他们知道了,知道什么?
电影可以只是电影,只看剧情演员演技等,但是很感谢这部片,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注意到,这个社会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