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不想讲影片剧情本身,毕竟版上已经有好多精辟透彻的见解,只是身为一个
看电影二刷次数几乎为零的人,这次KANO二刷给我许多特别的经验。
第一次看KANO是上周三在长春国宾,那天下著雨,本想看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结果现场
已经卖完了,心想都特别来电影院了,那看KANO吧。观影前甚至没看过KANO预告片,只是
FB的涂鸦墙上看过的人都说赞,我对这故事几乎不熟,凭着相信FB好友们的观影口味就冲
了。(当晚离开电影院时才想起为什么我感觉演员有点眼熟,是因为某天去信义威秀看郊
游,刚好KANO的演员在映后跟观众拍照,早知道也上去拍一张。)总之是一部上映一阵子
的电影,现场买票却只能买到前三排,可见热门程度。(结果我居然完全没看过预告= =)
电影一开始我有点被CG特效惊吓到,但当Akira骑车画面转到嘉义街头的时候,我就被这
部电影的诚意感动,那种明知是布景却仍然赞叹剧组的用心。这种感动持续到最后,甚至
连乡民们不甚喜欢的结尾大船特效我也觉得瑕不掩瑜(回家后翻各种讨论才知道大家对于
那个结尾特效的诸多讨论)。
因为对史实不清楚,冠亚军战我几乎以为嘉农会逆转,被接杀的时候差点叫出来(作为二
刷时的一种对照)。一直以为关于哭点,自己已经被社会化成一个哭的时候还要思考为何
落泪(好布雷希特),只是没想到嘉南大圳引水和嘉农得全岛冠军的时候哭、Akira用黑土
止血的时候哭、全队大喊欢迎光临的时候哭、甚至片尾曲还在哭。当时哭是如此自然,但
事后回想(一种改不掉的毛病),我想我的泪水有一部分是因为KANO这个团队的诚意而哭。
到了二刷,是昨天星期日在台南麻豆戏院,还把几乎不看电影的老妈拉进电影院。而台北
与台南,城市与乡村,连锁影城与地方戏院,这种对照让我产生电影之外的想法,也是这
篇文章的重点。十几年前的麻豆戏院跟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才十几年!),就像嘉南大圳
领着台湾农业不可避免地现代化,现在的麻豆戏院已经装潢得像是影城一般,搭配上最近
全买即将熄灯的新闻,总有种不胜唏嘘。虽然戏院外表已经被市场力量改造,但内里,却
还是充满乡土的直接与温暖。戏院的电影票是手写数字上去,而数字代表排队的顺序,开
演前依照数字依序进场自由入座,这是直接;看电影时右边坐了一位白发老太太,因为只
听得懂台语不会认字,所以由邻座的中年男性小声地将台词翻成台语给阿婆听,这是温暖
(搭配电影里嘉中嘉农打架时的电影院情景,现实与电影的互文性其实挺美好的)。
相较于台北观众的观影情形,我想台南人就是比较大开大阖吧,得全岛冠军时全场的欢呼
,冠军战被接杀的惊呼(我叫出来了),笑点都用力笑(只要讲到木瓜全场就笑,还有掷筊)
,Akira流血时甚至听到好几声倒抽口气。
哭点也有新发现,当嘉南大圳引水,慢慢地流进稻田的渠道时,老妈说,我从来没这样看
过水道,没想过田边水沟的水。老妈的这句话加上影片中农人伸手探到渠道里捞水的画面
,我又哭了一次。
结束后老妈说不觉得时间已经过了三小时,我想这是她最真诚的赞美,能将一个一百八十
分钟的故事说得如此,感谢马志翔和魏德圣。从海角之后,国片复兴,好电影值得掌声,
下一部国片,我想进电影院的,大概是白米炸弹客。
PS演员们的眼睛都好有灵气,Akira站在投手版的眼神真的像只苍鹰。
PS2写得很仓促,只是想分享一些二刷时戏外的感动,尤其是阿婆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