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cont (徜徉希腊海 ︠NI 看板: movie
标题: [好雷]一刷再刷的KANO意象
时间: Thu Mar 13 00:49:02 2014
三刷KANO的小心得,版上神人大人们很多着墨的点就不再累述啦。
1.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
KANO的年代是1930年代的台湾,毫无疑问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时期,
但也是全世界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发展的年代,
德国的威玛政权面临经济衰退和希特勒的崛起;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扩张;
英国联合内阁面临经济衰退、加税、爱尔兰战事;
美国罗斯福上台,新政扶持大型重工业资本集团...
这是1930年代的世界,然后再回头看看KANO电影中台湾,
也许就比较能了解,为什么魏导会用“美好年代”来形容这时间的台湾社会。
有提到的嘉南大圳水利建设;没提到的文化上的发展,
像是陈澄波“嘉义市景(1933)”;吕赫若“牛车(1935)”。
不仅是运动,文化和艺术成就也是臻于成熟的年代。
1930年代的台湾也是接受西方文化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电影、流行音乐都在其中,
当然你可以说,这都是殖民地下的统治,不过你也不能否认的是,
台湾在这个时代中的确是往前迈进。
1935年日本在台始政40周年博览会,中国福建省省长陈仪还在庆祝大会说出:
“台湾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脱离野蛮、这么好的建设下,实在是非常幸福阿”
这种如同片中一开始那位有着讨人厌面目的伊达军官的言论,
难道不是一种对日本统治台湾的肯定吗?科科
批评KANO里面赞颂帝国主义这类的论点,我个人觉得这实在很可笑,
其实这部电影不就是用另一种方式让观众去思考帝国主义的荒谬吗?
不论是伊达和锭者的对话;近藤对日本记者和议员的呛声,
都在抗议帝国主义下那些不合理的种族优越嘴脸阿。
2.船的意象:大船入港
这是版上最多人讨论觉得狗尾续貂的桥段,
我在一刷的时候,觉得动画好悲惨;
二刷,觉得应该放在彩蛋桥段;
三刷,终于恍然大悟。
“大船入港”代表是一种满载而归的喜悦,不管对船上的人,还是对岸边的人来说,
都是如此。如果网友们是渔眷或是家住港口,一定更能体会。
苏正生曾刘苍麟问:“你有搭过大船吗?有在船上看过落日吗?”
海上的画面,是苏正生的阿爸回家后,跟他说航行在船上看到的美景,
而苏正生的阿爸没说出口的,则是来自对于故乡的想望。
另一条线,其实就是棒球。棒球其实就是一种从家出发到回家的运动,
这也就符合了最后球员们在夕阳余晖里问:
“那个是不是台湾?”“台湾的大家,我们回来了。”
最后一幕其实就是寓意KANO已经“丰收”“回家”,导演给了一个非常幸福完美的结局。
为什么说幸福完美呢?因为不是每艘船都可以入港回家的,
例如锭者搭的那艘扶桑丸,就没有再回港。
3.土地和历史记忆
这点我觉得是KANO和果子电影真正想说得地方。
KANO球员之所以跟其他的球员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根,
正是土地与农业(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这片土地孕育著一切,而棒球正是亲近土地的运动。
所以镜头里常出现在田里辛勤工作的身影,土地喂养着人们;
也会出现吴明捷在失意的时候跑完垒包倒在地上,土地也安慰着人们;
球员对黑土好奇,而近藤监督拾起一把土,抹在胸前,告诉球员,
土就是土,跟台湾的没有不一样。
这个动作正是他下暗号“本垒”(HOME)的动作)
KANO会有让人连环刷的点,其实正是连结了你跟我在这块土地上,
曾经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同时,马导和魏监制其实也试图让大家了解一个,
真实存在,但被刻意抹煞掉的历史扉页。
借用《大寻宝家》里的预告:“你杀了这个时代的人,他们还是会生养下一代;
但你如果毁坏了那个时代的文物,那个时代就等于不存在。”
那你要怎么抹杀掉一个族群的共同记忆呢?就从驱逐这些人离开他们的土地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1970年代的台湾原住民,会发起还我山林运动。
今年四月份要上映的《白米炸弹客》,不也是在说人被迫离开他们成长记忆里的土地吗?
当人失了根、没了记忆,就只剩下飘零和凋零了。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进场看KANO的观众,
似乎年龄层都落在四五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前段?
八五年级后的国中生,进场看的很少。
我问过一些国中学生,学校有免费播映KANO给他们看,
但他们宁愿刷神魔和看“我的自由年代” 囧
我是比较悲观的想,马导说“棒球魂”作为台湾的历史记忆这个部分,
大概之后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