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2014)中除去棒球主题外,最震撼人心的场景大概是嘉南大圳开
通,农民伸手进入圳沟的画面──而这在《KANO》所描绘的时代,其实也是常见
的电影场景:1929年的苏联政宣纪录片《土西铁路》(Turksib),即详实记述
了这条铁路的修筑如何为中亚农民带来丰沛的用水。但理所当然也有趣的是,80
年前的实景,到了今天大多被CG取代,然而《KANO》仍不忘在大圳开通的场面加
上史事记述的字卡,一如《大稻埕》(2014)在治警事件段落的作法。更有甚者
,《KANO》延续《海角七号》(2008),在片头和片尾都放了效果不甚理想的船
舰动画。然而,在技术的评判以外,更加引人联想的或许是David Cronenberg在
《危险疗程》(A Dangerous Method, 2011)的片尾,描述到佛洛依德1909年访
美之行时,也动用了大量拙劣的船舰与自由女神像动画。这也不禁让我们疑问,
在数位时代,电影再现了历史的哪些图像?
相对于力求逼真的特效,晚近台湾电影的“图像化”手法,除了表现在繁复
的美术与场景设定,也在层层套叠,时而时延的动画上。比如《KANO》中球员在
田间追逐八田与一帽子的场面,几乎像是在拟真实境中移动,或者近藤教练醉酒
后漫步田间的画面,也浪漫得有了几分黑色电影的神采。这样的田野映射的显然
是编导眼中充满热情与理想的30年代,那么,当八田与一和嘉南大圳在史册中的
叙事已几乎定型而再无虚构余裕,或许不妨将《KANO》看成是和《翻滚吧!阿信
》(2011)、《志气》(2013)一脉相承的青春运动励志片,更能发现历史层叠
下掩藏的故事。
是的,相对于虚构的《球来就打》(2012)、《球爱天空》(2012),或者
真实故事去今并不甚远的《天后之战》(2013),从历史中重新挖掘棒球故事的
《KANO》,更好的对照组或许是重现了两大名投宣铜烈与崔东原1987年经典对决
的韩国电影《决战投手丘》(2011)。《决战投手丘》的成功之处在于召唤了韩
国人对当年宣崔两人所代表的光州与釜山的地方对决的集体记忆,进而成功诗化
了今日来看已属落后的死球时代。相形之下,《KANO》面临的挑战可谓严峻,一
则描绘的时代更加久远,二则台湾社会长期处于集体失忆状态,在材料贫瘠的景
况下,诗化空间何在?
幸好,不同于枝节丛生的《大稻埕》,《KANO》紧扣台湾电影的重要命题“
青春”。在这里,《KANO》操作的并不是《翻滚吧!阿信》80年代式城乡移动的
浪子回头,却是30年代的殖民架构下,由近藤教练与象征农业现代化的滨田老师
所灌注的“日式热血”。投手破皮还要续投当然不是今日棒球欣赏的典范,然而
当嘉农队员跌跌撞撞冲进(大量特效构成的)甲子园球场,感受各色各样今日犹
见的加油阵仗,“投直球给他打”也就变得理所当然。是故,《KANO》其实未脱
《赛德克˙巴莱》(2011)的锐气,尽管在相同时代因着地理环境与种族传统而
对殖民有顺服或抵抗的不同回应,但编导团队对历史的诗化想像、对群体观点(
莫那鲁道-族人,吴明捷-队员)的重建并无二致,要用电影为社会累积记忆的
雄图也昭然若揭,差异或许只在雾社事件已有完整而多面向的叙述可供发挥,而
嘉农的故事此刻或许才是书写的起点。(如此也令人不禁绮思,在不远的未来是
否会有一部描述1979年黄广琪与庄胜雄21局对决的电影?)
所以也毋须太苛责《KANO》前半段略嫌掐头去尾的电视化叙事,或为了让菊
池宽说出改变印象的台词而显得生硬的转折。这种种缺陷都证明了台湾社会共同
记忆的匮乏,让电影不意负起了历史传播的责任。而《KANO》真正值得一书的是
,在面对庞然历史时,除了正视物件(球衣的繁复考证)的力量外,还能拉出青
春与历史交会的景深──当1944年赶赴战场途经嘉义的锭者跑过在电影中已令我
们熟习的市街,“想看见”的欲力催动着我们在纷乱的画面中寻找是否还有1931
年那些听广播与游行的群众存在,空间真正的历史感才终于从此中浮现;而当锭
者绕行练习场,我们仿佛置身《梦幻成真》(Field of Dreams, 1989)里,黑
袜事件中悔恨的幽灵重新打起球的玉米田,也看见前途未卜的锭者还原到自己青
春的面貌,进而理解战争的不义,抗衡在特效中逐渐虚构化的殖民史,才终于发
现棒球与电影始终是造梦的所在。
到那时候,或许我们可以不再需要选择顺服或是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