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督的最后诱惑
李安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电影有两种:“关于电影的电影”和“关于人生的电影”。
现在越来越少关于属于后者的电影,那种片场学徒出身,没有渊博的电影知识和素养,有
著直观纯粹的触角,生猛青涩却不得不逼视的真诚之作。媒体的改变让我们变得老成世故
、又变得急躁狂妄、变得方便又缺少观察与凝视,并且不再信仰。网络与多平台让电影不
再是黑暗密室中的神秘仪式,而是随手可得的速食消遣。
影迷越来越多,真诚面对生活者越来越少。如宝琳.凯尔说过的,整个世代都在捡昆汀.
塔伦提诺的渣滓。
在《电影的故事》中,导演马克.库辛斯说,1995年之后几乎每部电影的人物,都像是从
《黑色追缉令》中走出来的一样。而这部电影,当年得金棕榈时保罗.许瑞德说:“这部
电影二十年后就会被遗忘,里面没有一点真诚的情感。”
他后面一句说对了,可是前面一句错了。整个世代簇拥这个聪明绝顶的狂妄小子,土法炼
钢的新一代电影狂上了神坛。
越来越少关于生活的电影,却越来越多关于电影的电影。这是个危机,自我沈迷的电影终
究会变得枯燥虚假,缺乏想像力和光彩。但这句话或许在史柯西斯身上不成立,因为电影
就是他的人生。
“我爱电影,那是我人生的全部。”
如果要问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导演是谁,我不敢说一定是史柯西斯。科波拉在短短十年内让
自己不朽,大卫.林区、柯恩兄弟、泰伦斯.马力克还在第一线活跃。
但是,如果要问当代美国最狂热的电影人是谁,肯定公认是史柯西斯。
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颁奖典礼时,台上站着三个人。他们分别是法兰西斯.科波拉
、史蒂芬.史匹柏和乔治.卢卡斯。
这三个人站上来,几乎就是四十年来的好莱坞。四十年来没有人像科波拉一样崇高,短短
十年内连续五部电影,拿了五座奥斯卡,两座金棕榈,每一部都是影史经典。
四十年来也没有人像史蒂芬.史匹柏一样知名,他是世界上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导演。
就算对电影只有一点点认识的人,世界上只认识一个导演的名字,那个人就会是史蒂芬.
史匹柏。最卖座的类型片导演、最好的电影制片、最有权势的电影人。
而最后一个,则是四十年来最会赚钱的导演,卢卡斯影业开创了高概念电影的盛世,原来
电影可以是这种东西,无所不卖,永远不死。卢卡斯早已超越了导演的概念,他的创意帝
国是源源不绝的金矿,卢卡斯影业让一个浅薄天真、浪漫动人的童话故事成了永恒的印钞
机,涵盖所有媒体能够赚钱的面向。2015年,J.J.艾布拉姆斯导演的《星际大战七》上映
,卢卡斯的故事还在继续,就算他每天只是搭著游艇作日光浴也是一样。
无限拖台钱的福音战士补完计画,不过是卢卡斯的故智。
J.J.和史匹柏也有一段动人的情谊,这个有机会再说。
卢卡斯影响力多大?当年卢卡斯影业有两个工作室,一个做拟真特效,一个做3D动画,前
者叫工业光魔,数十年来世界上最好的特效工作室,后面一个被贾伯斯买走,后来拍了《
玩具总动员》,他们叫皮克斯。
但只有他们三个赢家中的赢家,还少了某种东西,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一种痛苦煎熬的
历程。那是电影之所以被称为艺术,被视为伟大的无形力量。还要一个不认输的输家,一
个永远站上擂台的挑战者。
这三个耄耋老人说著奇怪的笑话,他们说站在台上的人都有拿到奥斯卡奖。
卢卡斯突然说,欸等一下,我可没有,但至少我有提名。不管怎么样,今天我很高兴能在
这里颁奖,毕竟施比受更有福。
另外两人连忙说,不、不,绝对是拿比较好。
接着,得奖者公布。史柯西斯第一句话说:“可以检查一下这上头有没有写错名字吗?”
从台下,走到台上,他走了三十年。这四个人,就是当初改变世界的电影小子。
不管多少人没拿奥斯卡,像是奥森.威尔斯、希区考克和库柏力克,不管有多少人不屑奥
斯卡,尤其是他的老乡伍迪艾伦,他依然想要拿到这个无聊又可笑的虚名,那是他的梦想
。
他说:“我从有记忆开始,我就在看奥斯卡的颁奖典礼。那是我从小的梦想。”
奥斯卡是什么?是好莱坞的最高荣誉,不是电影艺术的最高荣誉,这就是它被诟病的地方
。代表一群品味不一定出众的特定人士的狭隘品味。史柯西斯早已是公认的电影大师,可
是他依然渴望奥斯卡。或许是世界上最渴望的人。
他渴望的是奥斯卡吗?他渴望的是被好莱坞接纳。有趣的是,这个总是无限放大自己童年
幻想的老人,渴望的不是被台上、台下的好莱坞人接纳,而是渴望在房间里面的那个时期
的那些导演接纳。
他渴望自己被黄金年代的导演接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所以奥斯卡对他来说那么重要
。也是为什么伍迪艾伦这么不屑奥斯卡,他根本不在乎什么好莱坞。有次颁奖典礼找伍迪
艾伦担任嘉宾,他拒绝了,他说:“颁奖这种事情不是应该找史柯西斯吗?”
你看,类型与原创、好莱坞与作者论,并没有真的那么难以抉择。难的是什么都想要。
要揣摩奥斯卡的口味有那么难吗?对技术高超、素养深厚的史柯西斯来说当然不是,而是
同样的痴迷和执著。他要做自己,所以不会被保守的影艺学院青睐。他要做自己,所以无
法跟上1977年掀起的高概念大浪潮。
他不能吗?不愿而已。你看,又来了,史柯西斯的辩证法。他要做自己、不想妥协,却希
望被爱。当年卢卡斯说,如果《纽约.纽约》改成喜剧结尾,票房可以多一千万。
史柯西斯却说:“我跟这家伙不一样,他拍片只为了赚钱。”
像是柏格曼,拍片很省,钱从不是问题,极短的拍摄时间、简单的场景、老班底的演员,
几十万美金就可以搞定,高产、高品质,低风险,有着高超的技巧和表演,深刻的剧本和
前卫的概念。毋庸置疑的好电影,自由的创作空间,便宜。
但是史柯西斯梦想大片厂、大预算,梦想复杂的摄影机运动和梦幻一般的场景、梦想化妆
、灯光、特效、大批人手,梦想他童年着迷的那些黄金时代大制作。所以他需要钱,比很
多人都需要钱,可是他又比很多人恐惧为钱妥协,他这么的矛盾,又这么的自找麻烦。
所以,让他这么的独一无二。矛盾与苦难造就了他,傻劲和痴迷造就了他,让他在台上三
个人早就已经坐收年少得志的红利时,他还像个减重的拳击手一样刻苦。看过他一个访谈
,在《雨果》上映后,他说:“我是不是一直在重复一样的事情,我是不是已经端不出新
鲜的把戏,我是不是只是四零年代到六零年代的产物?”
没有傲气、没有自满、也没有喜悦,满满的焦躁与恐惧。到底、到底你还要折磨自己到什
么时候?
总之,这个比谁都还渴望被爱的脆弱小孩,却总是掀起一阵阵波涛。叫骂、诅咒、暴动、
抗议,有人看了他的电影去刺杀甘迺迪,有人看了他的电影把他视为恶魔,在电影院里引
爆炸弹。
2013年,《华尔街之狼》放映后,有影艺学院成员到他面前咒骂他可耻。
为什么?这个自我哀伤、自我沈醉的影痴,到底挑动了哪根敏感的神经?
史柯西斯开始走上电影道路后,有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他。他是个迷信虔诚的天主教徒,和
凡高年轻一样,相信宗教可以拯救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基督宗教的拯救完全体现在一个
人身上,就是史柯西斯和所有信徒的英雄—耶稣基督。
如果希望被耶稣基督拯救,那必须,耶稣基督是个脆弱的人,如此,他才能拯救脆弱的我
。史柯西斯如此坚信。耶稣基督必须有人性,必须有欲望与恐惧,如此他才能拯救我。
狮子的坚强与老鹰的自由,对人没有意义,因为我是人,牠们不是人,神也不是人。弱者
的坚强与囚徒的自由,对人才有意义。我是人,只能被人拯救。只有人能告诉我人能做到
什么地步。
这是极为简单的信仰推论,也是极为大胆的挑衅。同样的,也是矛盾的史柯西斯辩证法:
圣女或妓女。
史柯西斯的处女作,主旨讨论奇怪的愚蠢情节。一个女人如果你能够得到,代表她不够好
,是个妓女所以才会被你得手。如果一个女人你得不到,代表她很好,她是圣女,所以你
拼命想要得到她。
如果你追求不到,无比痛苦,如果得到了,也无比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这个情结的根源,后来我这样归结:因为他恨自己。
尚雷诺说:“每个导演终其一生只拍一部片子,其他作品都只是注脚与变奏而已。”矛盾
,就是史柯西斯的起点,也是永恒的主题。
脆弱才能拯救脆弱,坚强不能;罪人才有救赎、圣人没有;恨是爱,背叛是忠诚。圣女是
妓女,死是重生。
这就是希腊小说家尼古拉斯.卡赞斯基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的观点。
耶稣基督软弱又卑微,趴在地上恳求:“神啊,天上的父呀,求求你不要爱我。”他娶妻
生子,逃避神谕,犹大则是孤独的英雄,背负著杀死耶稣让他成圣的千古使命。
犹大是英雄,耶稣是懦夫,耶稣差一点就屈服了,屈服在撒旦给他的最后诱惑:成为凡人
之前。如果能够不当神子,不当弥赛亚,平凡的当个木匠娶妻生子,老去,悲伤与喜悦,
遗忘与老病,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如果大千世界不是终极的诱惑,什么才是?渴望平凡是圣者的唯一解脱。
这是史柯西斯终极的英雄,梦想的主题。他一直梦想自己能够拍摄这部电影。1980年,《
蛮牛》获得了好评,票房却表现不好,接着史柯西斯再和狄尼洛拍摄了《喜剧之王》,和
《纽约.纽约》一样,又是一次重挫,也和《纽约.纽约》一样,《喜剧之王》是史柯西
斯又一部被低估的伟大电影。
陈凯歌说过:“一个创作者一生能拍出《出租车司机》、《蛮牛》和《喜剧之王》这三部
电影就够了。”
陈凯歌满足了,史柯西斯没有。
在2012年《视与听》票选中,科波拉选了他的十大电影,《喜剧之王》和《蛮牛》赫然在
列。黑泽明有个百人百年百部电影名单,史柯西斯,他选了《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之后会专门介绍。
这时史柯西斯拿到一笔预算,总算有片商愿意投资《基督的最后诱惑》,剧本、选角、场
地都敲定准备开拍时,突然整个计画被硬生生喊停。片场高层因为担心题材敏感,所以喊
停这个计画,宁可把前期的钱砸到水中也不管。
也在这段时期,他又遭遇了婚姻的危机。他的第三任妻子和当时的情人丽莎明尼利一样,
也是大导演的女儿,只是这次来头更大,身世更显赫。
40年代,出现了一封信:“亲爱的导演:您愿意启用一个意大利语只懂‘我爱你’的瑞典
女星吗?”一个因为迷恋作品而爱上导演的巨星,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抛家弃子,千夫
所指,孤身到意大利拍摄电影,只为了心爱的导演。
这个女星是英格丽.褒曼,导演是罗塞里尼。和文生明尼利一样,罗塞里尼也是史柯西斯
的英雄,他又爱上了偶像的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他的人生像他电影里面的故事一
样残破,三年就结束这段婚姻。当年褒曼从美国到意大利,这次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从
意大利回到美国。
电影跨越时空,跨越萤幕之外与小房间之内,跨越真实与幻想。电影与人生纠缠,他的人
生只有电影。
悲哀的是,或许片商是对的,1997年类似题材的《达赖的一生》不只票房平平,还让迪士
尼被中共封杀多年。又一次掀起波涛的电影。
梦醒了。史柯西斯再一次萌生退意。《蛮牛》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接连的票房失利,
一生一次的豪赌惨输。他又想离开了。这时候距离伟大的《蛮牛》,不过才三年而已。
不久之后,英国演员兼制片唐纳.葛瑞芬,想拍一部黑色幽默的都市喜剧,电影叫《下班
后》。他们有提给史柯西斯这个案子过,史柯西斯有兴趣,但他这时候正在忙《基督的最
后诱惑》前制。
当时他们想找年轻有潜力的导演执导,毕竟预算和名气有限。他们那时候很喜欢一个动画
短片《Vincent》,风格诡异温馨,童趣又阴森,消瘦的人物像是搞笑的恶梦,独特难忘
的歌德风格。
这个年轻导演叫提姆.波顿。
准备要开拍了,史柯西斯却来讯,《基督的最后诱惑》取消了,他要执导《下班后》。提
姆.波顿得知史柯西斯感兴趣,马上退出,放弃这个工作机会给史柯西斯。
史柯西斯又再起了,电影用非常低的成本(四百五十万美金)完成,1986年拿下坎城最佳
导演。
接着,又有片商愿意投资《基督的最后诱惑》。只是成本不到原本的一半,整个档期非常
窘迫,资金短缺,史柯西斯硬著头皮把这部电影拍完。上映前,就有宗教团体要出钱买下
胶卷销毁,接着许多抵制活动,抗议浪潮,恐怖攻击。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邪恶的电影。
为什么?史柯西斯的电影有什么魅惑的力量,让他的个人表达,总是大逆不道,波涛不断
?他的电影并不特别色情、暴力或残酷。确实相对来说是尺度相当大的电影,但比起肆无
忌惮的剥削电影,或是好莱坞动作片虚假的暴力场面,恐怖片对宗教直接又粗暴的亵渎,
史柯西斯的电影都不需要抵制,却总是引起争议。
我想,原因在于他的称号“电影社会学家”身上。
四、电影社会学家
史柯西斯的镜头,让你能够进入角色的视角,观看整个荒诞离奇的世界。进入他们的生活
,正常化一切不正常的事情,暴力、罪恶与堕落是如此的让人习以为常,你呼吸到罪恶世
界的新鲜空气。
他经常改编传记,有趣的是,这些传记都不是一般导演会拍摄的题材。他选择的是特殊世
界的平凡人,边陲世界的小角色。
有人说,乔丹.贝尔福根本不值得拍摄成一部电影,他只是华尔街的边缘人,一个上不了
台面的小丑,一个充门面的的暴发户。史崔顿这种公司,只能炒炒仙股,和金融海啸、金
融风暴毫无关联,真正受骗的也只有非常少数的人。这是一家没有代表性的公司。所谓的
“华尔街之狼”,也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一方之霸,只是一个新手,一个太过嚣张马上坠
毁的骗徒。
这话也对,也不对。
不管贝尔福再怎么舌灿莲花,还是不能告诉我们金融世界如何阴惨可怕,数字背后的阴谋
如何毁灭我们的世界。高盛、摩根大通、雷曼兄弟或是他一开始上班的罗斯柴尔德,才是
真正的幕后黑手。像是《黑心交易员的告白》里面的杰瑞米.艾朗一样。你根本不知道他
在做什么,他怎么爬到那个位子,他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真正的坏蛋不会被抓,毁灭了世界之后还可以搭著喷射飞机见美国总统要钱。数百年来像
封建贵族一样近亲繁殖的邪恶集团。
乔丹.贝尔福?他捡到了一些吃剩的碎屑,而且吃相很难看,蠢到想收买FBI?为什么要
拍摄这个人?你看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IPO是丹尼的高中同学,唯一愿意帮他洗
钱的人是草包的大学同学。
真正的恶魔优雅而神秘,他们和史崔顿的差距,就像梵蒂冈和新兴宗教的差距一样。他们
从几千年前就在屠杀异教徒和女巫,近百几年来换上白衣,马上摇身一变成为秩序、传统
和文明的代表。那种在地下铁放毒气的手段,比起千年前教廷做的事情,像场儿戏。
这个问题,也是一样,在《四海好家伙》里,不管亨利.希尔再怎么聪明、吉米和汤米再
怎么狠,也就是几个跑龙套的。他们进不了那个世界,进不了《教父》楼上的那个小房间
。
同样的,为什么李奥纳多在《神鬼无间》要当卧底?因为他的出身。他的整个家族都是犯
人,他出身在底层社会,他凭什么往上爬?而麦特戴蒙为什么要切割杰克尼克逊?也是一
样,他想往上爬,他们都只是边缘人,不是什么翻手为云覆手雨的大佬。
这样的角色和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华尔街怎么运作吗?美国黑帮怎么统治地下社会吗?
不是的,这些人是手术刀,切开纠结的肚肠,你看到的,是平凡不过的人。乔丹.贝尔福
很平凡、亨利.希尔很平凡,他们就是幸运又有点小聪明的普通人,没有大智慧、大手段
和大谋略,就只有一戳即破的小花招,总是自乱阵脚,而且无比软弱。
和我们一样。
像是《社群网战》、《大国民》或是《教父》,都是大人物的电影,史柯西斯专讲小人物
的故事,因为我们就是小人物。我们只能理解很简单的东西,只向往很简单的东西,也简
单的接受了他描绘的罪恶世界,因为一切都很简单。《华尔街之狼》讲的不是这些人如何
厉害,而是人如何脆弱,一分钟的装腔作势,就能把一个人轻易击溃。一辆名贵跑车,就
能让一个人眼神发亮。你看,这些人多么愚蠢、多么盲目,又和我们多么相似?
这是我们身边的故事,也是随时一跨线就会踏入的故事。
史柯西斯的故事可怕的地方,是你能够亲身经验那种毁灭。因为那不是孤高王者的疯狂,
而是小人物内心的孤绝与荒芜。
或许我们不会赚到贝尔福的钱,但是我们会不会在贝尔福的讲座上,听着他的言语,两眼
放光?
很多人会,因为他懂我们这些凡人,因为他和我们一样软弱,我们爱他、我们需要他。
只要梦想不劳而获,只要渴望一朝致富,你就会爱上乔丹.贝尔福。而谁不梦想这两件事
情?
史柯西斯在特殊的世界寻找人的普遍性,不像好莱坞常见的装腔作势:“平凡人在不平凡
的时刻展现不平凡的勇气;或是,伟人的外在下,依然是一个平凡而不屈的灵魂。”
不、不、不,史柯西斯总在特殊世界中找到有普世意义的平凡人,让我们在两三个小时之
后才赫然惊醒,原来自己离那个世界那么近。他的镜头对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那是我们
,只是恰好生在不同时空。奥斯卡钟爱大时代的大人物,但史柯西斯专在罪恶世界中翻找
著平庸的人性。
认同感,写实的力量,生活细节的描绘、社群文化的呈现,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电影社会
学家。他从来不为名人作传,只在泥淖中挖掘再世俗不过的人生琐事。所以当你看懂,崔
维斯不是疯狂杀人魔、拉莫塔不是暴力狂、亨利希尔不是天生的罪犯、乔丹贝尔福骨子里
也不是什么华尔街之狼。他们都是软弱、平庸、孤独、渴望被爱与归属的人,和我们没什
么本质的不同。
这是他的观点,多年来纠结的矛盾,当着屡败屡战的唐吉诃德,让他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神
奇本事,他悠游两种极端对立的冲突要素,却又浑然天成地铸两者为一体。
史柯西斯是当代好莱坞权势人物中最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也是纪录片导演中最好的类型导
演。他孜孜不倦地拍摄纪录片,又在类型片中放入纪录片的风格。实景、即兴,最重要的
是生活感。他们胡扯、吃饭,他们生活。他交错写实与梦幻、真相与虚构、表现主义与写
实、戏剧性与真实性。
他的电影让我们无法置身事外,直指人心,让人不安又难以逃避。这就是史柯西斯的辩证
法,圣人是凡人,罪人,也是凡人,即使是不起眼的事件,共鸣的强烈力量,构成非常挑
衅的激烈作品。约翰.辛克莱连续看了十五次《出租车司机》之后,他便动手刺杀雷根,
幸好失败了。我们不能看完电影之后安慰自己不属于其中,也不能安慰自己事情已经结束
,故事有好的结局。
好莱坞最虚假的,就是廉价贩售拯救世界的幻觉。世界正在毁灭,而我们不只束手无策,
不只无动于衷,甚至还想参与其中。
很多人说《华尔街之狼》邪恶,因为他没有谴责乔丹.贝尔福。在电影中惩罚罪恶,和在
电影中拯救世界一样廉价。事实就是乔丹.贝尔福没有付出什么代价,而我们也不在意那
些受害者。
那些觉得史柯西斯不关心受害者,美化犯罪的观众,我想问,这些人,都很关心受害者吗
?这么多罪恶与恐怖、暴力和谎言,什么时候我们关心过了?怎么到了电影院突然要正襟
危坐关心起来了?
我们什么时候又关心过丹能探员了?这是真实世界吗?为什么到了镜头前,突然要说谎了
?
这就是电影给我们的“解脱”吗?
史柯西斯不吃这一套。如果他说了谎,他就是为邪恶涂脂抹粉的化妆师,而不是社会学家
。他让我们看到不堪、看到真实,让我们坐立难安。
他的电影这样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独行者”、“每个男人都必须走过自己的残酷大街
。”
灵魂的暗夜,你通过考验了吗?吱嘎作响的破烂车厢,你通过考验了吗?或许你有,但是
看看台下那些人憧憬的眼睛吧,他们不想通过考验。你知道,乔丹.贝尔福是对的,在出
卖灵魂这件事情上,大家唯一后悔的,是卖得不够多。
在电影当中逃避很容易,不过就是剧本几个字而已。
但是,如同我不断说的,史柯西斯终其一生,都是斗士,他不打算说谎。
待续…
下篇预定标题:
五、李奥纳多.狄卡皮欧在做什么?
六、为什么《华尔街之狼》不只是华尔街版的《四海好家伙》
七、断章取义《华尔街之狼》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