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长春看的第二部片。和前一部《里斯本夜车》有一个类似的主题,不过《情海浮生
录》华丽、激情、有笑有泪有逗趣,相较于里斯本夜车引人悠然思考,情海浮生录则是处
处扣人心弦的一场音乐与电影盛宴。
Ces amours-la 情海浮生录
2010 年的《情海浮生录》,号称集 Claude Lelouch 五十年导演功力之大成,不过从电
影题材与结构来看,显然是特别呼应导演三十年前大作《战火浮生录》 (Les uns et les
autres, 1981) 的姊妹作。年轻版友们对 Lelouch最熟的作品应是《偶然与巧合》(1998)
吧,或是电影课本里面读到的《男欢女爱》 (1966) ,不过他作品中格局最大的史诗级钜
作应该还是《战火浮生录》 - 一部描写二次大战四个家庭跨世代命运交织、而以众家音
乐舞蹈才子才女在大时代下挥洒才情的音乐舞蹈片,不论是 1940s 还是 1980s 的音乐与
舞蹈都可以在该片中看个过瘾,最终所有主角一起在凯旋门前的波丽露大音乐会中同台演
出画上句点。
与《里斯本夜车》静谧知性地像首诗一样坚定前进的节奏相比,看 Claude Lelouch 的电
影则从来就是华美的视听觉经验。《情海浮生录》还是一部音乐舞蹈片,以年轻观众熟知
的电影来比喻好了,这种音乐舞蹈片不是《悲惨世界》《西城故事》《妈妈咪呀》那种以
唱歌跳舞来表演剧情内容的音乐剧,而比较类似《曾经,爱是唯一》和《飞越苏联》这种
唱歌跳舞本身就属于剧情内容、而且份量多到可以成为视听觉飨宴的华丽剧情片。
战火下,小市民的艺术生活剪影
比起 1981 《战火浮生录》里壮丽而激情的大师级音乐舞蹈、以及战争的血泪交织与神圣
传承,2010《情海浮生录》则采用了比较轻松的、泪中带笑(或是笑中带泪)的路线,选
择了更多民间街头艺人、素人音乐爱好者、夜总会、小酒馆、流行歌曲等等小市民的音乐
,也增加了更多种其他工艺如电影、裁缝、摄影、拳击等,而从事这些工艺与艺术的主角
配角们大多不是专业者,而只是业余嗜好或只是在小角落默默工作糊口。
在本片中,艺术就是个泪中带笑的主题:尽管在这个惨烈的战争中,每天自由被压抑国家
被侵略亲友在战场送命,生活中的美好点滴还是要继续,即使忍着看希特勒宣传片,也要
等著看后面的法语片;犹太小朋友尽管每天应该好好藏地窖,也一定要放风一小时出来看
电影;即使战时亲友纷纷上前线,也要把握机会快和心爱的人结婚,裁缝师们也要把握婚
纱产业的难得荣景;即使放映师刚刚才从死亡率 95%的集体枪决中回家,也要二话不说马
上架好机器拷贝准备下场电影;即使上了往集中营的犹太火车,也要按表操课现场演出考
克多戏剧;即使在死亡列车上是最后一次见面,也要鼓起勇气向每天只敢眉来眼去的对街
女孩搭讪聊天;即使在集中营德国酒馆只能弹忠于德式结构的拉赫曼尼诺夫,也要在军官
们喝醉回房后把握时间弹自己的法式创作小曲;即使在枪林弹雨中当战地记者,还是要满
怀好奇心兴奋地玩摄影;即使大军压境兵败如山倒,德国军官也要在死前把握机会吹吹心
爱的口簧琴。
如果《战火浮生录》是一部音乐舞蹈大师风云录,那《情海浮生录》就是一部小市民的音
乐艺术剪影,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战地琴人的史匹曼,每一个人都靠着保存心里那个美
好角落撑过苦难 - 至少这是本片前半段铺陈出来的芸芸众生群相,几乎让我忘了这部片
是有女主角的!如同电影简介所言,这是一个在战争前后连续与三个国家五个男人恋爱的
奇女子故事,那这个多情的女主角是谁呢?老实说电影前半并没有给女主角和男主角任何
主角等级的戏份或镜头,而是和其他配角们一样多半以远镜头带点距离说故事。
壁垒分明世界里,明心见性没有包袱的纯爱
女主角在中段后慢慢浮现了,就是那位电影院放映师的养女,自此就回到了和《里斯本列
车》相同的主题:壁垒分明的时代下,明心见性地自由翱翔的纯真人性。比起《里斯本列
车》的极权统治与革命,二次大战的民族大义更是史无前例难以跨越的高墙,你不是爱国
者就是叛国者,不是亲德就是亲法,不是爱我就是爱他... 这当然是数以万计凡夫俗子的
意识型态,但女主角这个“太容易爱”的天真女孩,就像葡萄牙的 Prado医生一样,眼睛
里面很少看到意识型态、很少看到对立,而只要看到一点纯真一点善意就愿意对对方毫无
保留地掏心掏肺(以今日的难听说法,可能是很“滥情”)。
从那个尽管肃穆矜持却愿意默默关怀伸出援手的纳粹军官,接受了女主角挑衅的要求而吹
了大逆不道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后,女主角知道今天遇上了对的人了 - 没有什么德国
人法国人,眼前这位也是一个可以卸除壁垒明心见性的人;接下来的一黑一白两个美国大
兵(饰演黑大兵的 Jacky Ido前一年才演恶棍特工,两部片都和电影院妹妹谈恋爱),女
主角更是拒绝在你我之间选边站,而只知道两个她都爱;后来尽管知道白大兵丈夫杀了黑
大兵,女主角也心无仇恨,只是无法谅解丈夫让秘密一直梗著不肯开诚布公;与丈夫情断
义绝回到巴黎后,仍然心无芥蒂地去拜访了她曾错过的两个男人... 以今日乡民的标准来
看,她真是彻头彻尾的破麻一只,不过这就是女主角高人一等之处:什么人只要愿意放下
身段与她真心相对、不计较她的各种冲突背景而为她付出,就是可爱之人。跨越国界的爱
情,毕竟是20世纪末甚至本世纪初才渐渐广受认可的概念,而在战争末期民族解放的1944
年,许多这样的真心女孩们是被当成影片中一个个被剃光头的“通敌者”看待。
革命的对峙年代里,不论是工运者与镇暴警察、僵尸与人类、蒙特鸠与卡普雷家族、军统
局与汪精卫的易先生、葡萄牙极权政府与革命军、纳粹德军与法国人... 疯狂的壁垒分明
世界里,只有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王佳芝、里斯本的 Prado医生或是本片的电影院女主角
这等人,有本事超脱这个壁垒,清楚直视人性、自由穿梭。可惜在历史上,往往就是他们
成为两面不是人的背叛者惨遭鄙弃。
Claude Lelouch 的电影人回忆录
女主角的情史终于演到完美结局后,第三个主题终于浮现了,那个战时躲在电影院地下室
的犹太小男孩长大了,开始学拍电影,而且初出茅庐就把摄影机藏在大衣里偷偷进入苏联
拍了一堆片段 - 这摆明了就是 Lelouch自己的故事。然后视角蓦地从女主角身上转到犹
太小男孩的镜头上,听他娓娓说道“于是接下来五十年,我拍了许许多多人生面貌”,配
以 Lelouch历年镜头下的大明星们一连串目不暇给的片花(里面还包括《里斯本夜车》的
Jeremy Irons 和 Charlotte Rampling)。
今日的乡民们最熟悉昆丁塔伦提诺的各种“向电影致敬”的小花招,而老前辈 Lelouch则
用较不起眼的、更细火慢熬出澎湃张力的方式,不但给本片开始的默片时代与黑白片时代
忠实用该时代的媒介呈现,男主角与女主角家族也从摄影师与放映师的故事开始,最后再
把早已成为大师的自己缩回一个好奇观察时代众生的小男孩插在片尾。
全片最重要的场景也选在一间电影院:女主角与她的放映师养父一起工作的 Eden Palace
,一场场电影、一幕幕欢笑、一根根巧克力或棒棒糖、两位带着土耳其帽的影院服务小妹
,就在这里支持着巴黎人熬过战时。影院里上映了很多战时经典名片段落,包括Hotel du
Nord (1938), Daybreak (1939),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Stormy Waters (1941),
走廊上更每天都贴著不一样的广告海报,时常海报主题还和剧情情节颇有呼应... 像昆丁
一样,Lelouch 也在电影院里面埋了目不暇给的梗,也用了很多 1981 《战火浮生录》的
老镜头来作为复古风格的战时片段。甚至有一幕在静谧的海岸前与夕阳下,诺曼第滩头紧
张备阵已久的德军接到命令开使操作机关枪,德国士兵一圈圈转着机枪转盘,活生生就是
一个日复一日转着轮盘给观众放电影的放映师,狭小的碉堡何尝不是一间放映室?枪眼看
出去何尝不是一面风景如画的大银幕?
最后一幕,老女主角与女主角的子女们,大家一起再于一场室内音乐会电影中满足地落幕
。片尾字幕就是曲终人散,身穿 2000s当代服装的男女老少们鱼贯走出电影院,随着字幕
放完渐渐关灯、关门、路灯渐暗,电影院的这一天到此结束。还好 Lelouch的电影人一生
还没结束,不过在暮年还有力气时能够预先拍好这么一部,总是留下了个完美句点。
如果你看过三十年前的《战火浮生录》,那一定要再来看这部片再感动一次;
如果没看过《战火浮生录》,先来看《情海浮生录》吧!一定会想去把《战火浮生录》找
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