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从头介绍,有剧情雷
网志版
http://mypaper.pchome.com.tw/fevlaner/post/1323618829
文章很长,不过可以一点一点看
这篇文章跟写《复仇者联盟》那篇一样
以下将依照BBS方式排版
(不过还是有雷)
(请按PAGE DOWN翻页)
名称: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导演:李安
原作:杨‧马泰尔
发行:二十世纪大众
前言、
你相信神吗?
如果相信神,那些发生世上的丑恶之事,你会如何解读?
而且,哪一个神?
中国满天神佛,日本八百万神,印度教不但有三千三百万神,毗隰奴的众多化身更是遍布
时空,基督宗教、回教同样信奉唯一真神,却彼此不容。
那么,这些神可能同时存在吗?毕竟祂们之间,有着一个存在,另一个就不存在的紧张关
系。
这么说来,如果有个人同时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回教,那会是怎样的人?他又怎么调和
信仰之间的矛盾?
剧情简介、
一名作家前来拜访住在加拿大的印度男子皮辛‧墨利多‧帕帖尔。
作家为了第二本小说前往印度,花了两年时间创作却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便将原稿扔了
。他在咖啡馆垂头丧气之际,隔壁桌的老伯跑来搭话,询问为什么一个加拿大人会跑来印
度?听完以后老伯告诉他有个印度出生跑去加拿大的人有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听完会
让你相信神’的故事。于是从加拿大跑到印度的作家,跑回加拿大寻找来自印度的皮辛,
想要向他询问这个故事。
皮辛回答他:‘关于上帝,我只有自己的故事’,然后慢条斯理,从自己的名字开始解说
。跟作家搭话的老伯‘妈妈纪’是皮辛的叔叔,他有个非常奇特的嗜好,别人旅行是收集
茶壶、明信片之类纪念品,妈妈纪习惯收集游泳池。双腿细长但胸膛宽厚的妈妈纪擅长游
泳,也教年幼的皮辛游泳。妈妈纪有次到法国,遇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游泳池,池中的水
清澈得可以拿来煮早晨的咖啡,妈妈纪于是建议皮辛父亲桑陀旭用这座美丽的游泳池为儿
子命名。
但是,皮辛却因为名称类似‘小便’,不断被人以‘便辛’称呼。于是皮辛的名称就由美
丽的法国游泳池,变成臭气冲天的小便。皮辛下定决心,花了一年时间背诵圆周率,在隔
年的自我介绍时开始背诵一长串圆周率,从上课一直背到下课为止。他终于扭转形象,使
大家称呼以名称中的Pi(π)称呼他,并视他为英雄。
Pi的家中经营动物园,但时值动乱,父亲桑陀旭决定将园地还给政府,举家迁移加拿大,
希望给两个孩子灿烂的未来。没想到货船在太平洋沉没,使得Pi搭上救生艇,与园中的老
虎理查‧帕克一同在海上漂流227天,缔造了一段关于奇异的旅程……
版本差异、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在最后展开关键逆转,这种反转并非《终极土匪》那种前面论
断,后头大逆转的完美结局;相反的,它是令人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的重重一击。
也因此,观众必须选择第一个版本,或者残忍的第二版本。
电影省略许多残忍部分,并且舍弃明显食人的场景。小说中有一段场景描述Pi遭遇另一个
在海上漂泊的人,最后吃下尸体的经过。这段故事如果放在岛屿之前,必然让观众联想到
岛屿与食人之间的意象,电影中这段拍好却遭到李安删除。
另外一个则是关于海龟的部分,Pi失手让一只海龟脱逃,这段原作中关键的描写在电影里
却只有一句带过。
而关于狐獴,小说中Pi提到救生艇上还有骨头,但是电影里同样刻意省略了这个段落,导
致第一故事与第二故事之间原本微妙的距离开始扩大,永远无法填补。也让两个故事无法
证实,仿佛不着地漂浮着。
在这两种令人犹豫的结局中,小说与电影选择了不同的呈现。于是也导致先行接触小说的
读者,对于电影结局有着诸多不满,认为电影没有将小说中的细节拍出;电影观众则是巧
立于电影中给予的二种结局,选择其中一种方向。
有趣的是,先读过小说的观众,察觉电影省略的部分,并往往透过先前的阅读经验判断小
说。只看过电影的观众,却在李安的述说之下展开不同论述。
何者较为高明?
没有原著就不会有电影的改编。但我们是否可以说李安的改编超越原著呢?超越是一个沉
重的词汇,我想或许这样说吧,电影没有拍出来的部分,以及删除的部分,更加确立李安
想要述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或许对于原作书迷而言答案早已确立,不希望见到这样的
改编。但李安却成功地将一个趋近完美的答案,透过不同方式的陈述,化为观众心中不同
的看法。
某方面而言,这种没有答案的残缺,正是李安达到的完美。
就很多层面而言,小说与电影之间的鸿沟除了对于故事诠释,同时也包括一般人口中的‘
真相’为何。杨‧马泰尔与李安尽管细节相近,却在关键分歧做出不同陈述,将之视为不
同脉络解读或许更为贴切。
也因此,本文仅止于电影,无力再探讨小说部分。
最终的翻案、
《少年Pi》透过典型的翻案手法,在最后将整部电影翻案。这种手法并不罕见,但却很难
用得巧妙。
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是‘画面’。但‘画面’代表的意义为何则是导演可以玩弄的把戏
:观众看到最后可能发现导演始终隐藏着另一个角度、也可能是典型的梦结局,一切只是
幻想;或者导演仅仅呈现某个角色视角,而那并非全然真实……
但卖弄技巧同时伴随风险,观众投入愈多,自然希望得到愈多。所以这之中尽管允许误解
,却难容绝对的错误。因为这代表了前面一切只是某人的幻想或梦境,仿佛耍了观众一把
。
但是,却也有另一种情况。
《羊男的迷宫》中,小女孩的下场为何?
《全面启动》的陀螺依旧转动,观众看见的是哪一个结局?
就像前面例子,《少年Pi》描绘了两个结局:一者是Pi与老虎理查‧帕克度过227天漂泊
的奇异故事;另一者则是没有动物,人与人在大海上残杀,啃食遗体的故事。
Pi问作家,也询问所有观众:两个故事你选择哪一个?
作家选了前者,于是Pi告诉他,那么你选择跟随上帝。
为什么呢?
为什么选择这个故事,就代表跟随上帝?
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来整理片中的隐喻。
难解的隐喻、
Pi说完他的故事后,两位来自日本的保险业务员拒绝相信。
Pi只好跟两人说了另一个故事。
当时一共四个人上了救生艇,水手的脚跌断了,厨子帮他截肢却故意让他死去,好透过水
手的尸体钓鱼,Pi的母亲吉塔生气地指责厨子,厨子却以‘这是为了活下去’为理由辩驳
。某次Pi失手让海龟逃跑,气冲冲的厨子立刻打算攻击Pi,吉塔为了解救Pi阻挡厨子,却
遭厨子杀害。厨子将吉塔的尸体丢入海中,但是他也因自己的行为失去求生意志,静静坐
在那里让Pi杀害。
作家听到这个故事,立即发现两个故事之间的相似。第一个故事里斑马跌断腿,遭饥饿的
鬣狗哈里咬死。猩猩橙汁大声咆哮,并试图制止鬣狗,却也被鬣狗杀害。Pi拿着小刀愤怒
地对着鬣狗咆哮之际,船舱内的理查‧帕克跳出,咬死鬣狗。
所以,在第一个故事中看似单纯的动物,或许暗示某些事物。
观众在此陷入一种两难的纠葛:第一个故事较精彩,但是第二个故事似乎更有可能。这点
也成为全片画龙点睛的魅力所在,观众发现先前的影像有其象征,同时可以随着个人解读
补充剧中没有交代的部分。
根据自身的经验与思想,观众自行补充细节,并造成了不同的故事。而这股风潮更随网络
扩散,不但《少年Pi》的讨论洋洋洒洒,更使观众接受了不同观点之后,回头重新观看。
而这股全球性的风潮持续延烧,上映至今全球票房更已超越一忆美元(1)。
那么,如果第一个故事当中真有对应,它可能代表什么?
心理的观点、
人们遭遇重大心灵创伤或巨大压力时,有可能进入另一种状态,仿佛观看自己一样看待眼
前的行为。借由这种抽出自我的方式,避开来自外界超越负荷的冲击。但这无法轻易说明
Pi述说的故事,只能用以辅助。
理查‧帕克对Pi而言,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幼年的Pi接受三种宗教,认定动物也有灵魂,
并且天真地打算徒手喂食理查‧帕克。Pi的父亲桑陀旭及时赶到抓住了Pi,但是Pi仍然无
法明白为何他不能这样做,只要真诚对待老虎也会回应自己。为了让Pi理解他的想法天真
,桑陀旭强迫Pi亲眼目睹理查‧帕克的喂食过程──只不过这次不是生肉,而是活生生的
羊。
目睹捕食画面的Pi,从此落入凡间。尽管他仍然相信宗教,却无法像过去那样完全接受宗
教。过去他认为神祇与真理存在各处,正如黑天张开嘴巴口中出现宇宙,世间带着一种梦
幻的美丽,与无尽可能。但是理查‧帕克让他知道现实就是现实,老虎不是人,不会吃素
,也不会放过手上拿着肉的小男孩。
这是理查‧帕克第一次登场,Pi第一次求取神蹟的结果就是,他心目中的世界被打破了。
忧郁的Pi从天堂落入现实,无视周遭局势的变动生存。长成少年的Pi在舞蹈课遇上阿南蒂
,陷入恋情。但是现实则是局势动荡,桑陀旭决定卖掉动物园,举家迁移到加拿大。
于是少年Pi再度由天堂,落入忧郁的凡间。
Pi在船上的生活相当沮丧,除了与阿南蒂分离的忧伤,大厨拒绝供应素食使得他跟母亲只
能依靠其他东西裹腹。这时Pi尽管啃著香蕉,却仍然没有面对周遭。父亲桑陀旭喂食动物
,负责处理各种问题时,Pi只是观看并且思索自己的问题。
船只停靠马尼拉过后,无视海象继续往前,在太平洋乘风破浪。深夜时分,货轮遭遇暴风
雨摇晃不已,Pi却因为声响清醒,想要一睹究竟。
在摇晃的船只上走动,打开舱门狂风暴雨立刻向Pi袭来。PI没有被风雨吓著,反倒如同幼
时兴奋起来。在海上见到的巨大风雨正如上天启示,神祇纷纷显现神威一般。
Pi呼喊雷电与风暴的神祇,在雨中舞蹈,祈求更多神蹟带给他救赎。
巨大的海浪打来,Pi跌到甲板,紧抓扶手站起。
头顶闪烁红色的警示灯,下方的船员高喊。
这时Pi才发现不妙,出问题了。
他赶回船舱拯救家人,舱内早已进水,脱逃的动物四处狂奔。
无法解救家人的Pi被推上救生艇,在黑夜狂乱的大海中飘荡。他看见理查‧帕克上船,又
从海中目睹沉没货轮散发出瑰丽又悲伤的色彩。终于回到救生艇的Pi,独自一人存活。
从神蹟显现的天堂,再次坠入悲伤痛楚的凡间。
Pi悲伤地哭喊对不起,因为他一个人活下来,因为他曾经为了暴风雨兴奋,因为他祈求的
神蹟竟然夺走他的家人──
这是Pi第二次祈求神蹟的经过。
Pi第三次祈求神蹟,因为神蹟欣喜,则是在驯服理查‧帕克之后。
当Pi再次因为风暴,目睹大自然在海上显现威能:乌云遍布的云层揭露一方金色光芒、雷
电打在海面漫入大海,各种超越人力的事物再度出现之际。
Pi兴奋地呼喊他唯一的伙伴理查‧帕克出来,观看神的显现。但是神再次伤害了他,惊吓
他的挚友与伙伴。
理查‧帕克不但恐惧神蹟,同时也因为暴风雨在救生艇中浮沉,奄奄一息。
神的第三次显现,又再度伤害了他。
关于理查‧帕克与Pi,我们有许多可以述说的。
但这点必须稍候,等到后头提到理查‧帕克再行说明。
回到故事外,我们无法得知Pi的述说是真是假。
不同于《羊男的迷宫》结合幻想与现实,或《全面启动》那陀螺转还停的问题,《少年Pi
》着重的并非结局‘是真是假’,而是赋予的过程。这趟赋予成为Pi了解神的关键,也成
为他的解读。
换句话说,Pi在旅程最后‘赋予’这样的创造。重点不是Pi经历的是真是假,而是他心中
看见的事物,他感受的真实为何。正如茹素的水手所说,在船上肉汁并非荤食,只是调味
料。
我们想知道真相,但什么是真?
中年的Pi说完第一个故事,擦掉眼泪,提及第二个故事之前。他双手抱胸,显现相当防卫
的心情,才开始述说第二个故事。
这动作是否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个故事美好,第二个故事残酷。潜藏背后的李安暗示二者可能同时存在,端看你选择
哪一个。如果相信第一个,也请不要忘记一个很沉重的主题:Pi为什么说出第二个故事?
什么样的压力隐藏在真实背后,让Pi编出一个如此黑暗的故事,满足陌生人?
也就是,Pi的动机为何?
第一个故事可能是真的,第二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但我们能不能发现第三个故事?
隐藏在两个故事之外,未曾述说的部分?
宗教的观点、
印度教的三相神是创造神梵天、保护神毗隰奴、破坏神隰婆。梵天的信仰在印度低于其他
二神,反倒在泰国以‘四面佛’的形象广为流传。一言梵天创造世界后,祂的职责已尽,
于是反倒不如二神(2)。
毗隰奴是印度最主要的信仰之一,祂的许多化身遍布历史,包括电影中出现的鱼、黑天,
甚至佛陀也被认为是祂的化身(3)。
隰婆是破坏之神,同时也是舞蹈之神。在电影中舞蹈课时,后方展示的神像可以看见祂的
形象。祂同时也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雷神的象征(4)。
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见Pi崇拜毗隰奴,幼年Pi观看水上的祭典时,就是毗隰奴的神像在水
面飘荡。而Pi感谢毗隰奴让他接触基督时,睡前祈求的则是躺着的毗隰奴。
毗隰奴沉睡,而梵天于毗隰奴肚脐中的莲花诞生,并创造世界,这种循环的概念也是印度
神话的信仰。
稍微快转,我们看一下中年的Pi。
Pi早年接触的三个宗教分别是印度教、基督教、回教,中年的Pi提及他在大学教授卡巴拉
,我们可以发现Pi搭乘的货轮名为Tzimtzum,这也是卡巴拉的观念。
很遗憾地,卡巴拉我非常陌生。卡巴拉本身就是一种相当神秘的学问,外人往往只知道生
命树,不透过亲口讲述难以深入了解卡巴拉。我只能简单解释这个词汇的意义。提示卡巴
拉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
Tzimtzum这个词,代表神创造世界的第一个步骤。神为了创造世界将无限的自身压缩,化
为有限空间。下一个阶段是Shevirat HaKelim,神创造了一艘船,将光的碎片置于其中。
但是有形的船只无法承受过多光明,船只因此碎裂,光的碎片也因此洒落世间。到了第三
步Tikkun,人们必须重拾先前的一切碎片。透过收集遍布世间的光明,来穷尽与完美物质
世界。
神创造了世界,Pi上了船,这艘船因此毁灭,
而Pi必须从坠落的诸多事物中,重新寻找神的意旨。
Pi的坠落,或者代表,由天堂来到繁杂人世。
不同宗教对于人世往往有不同的诠释。基督宗教在此或许直觉想起约拿的故事,但二者有
其不同,电影中并不是透过遭遇大鱼,让Pi重拾对神的信心,也未有启示。
神压缩自我,创造一个存在的空间、接着将祂的光倾注在船只上,船只于是碎裂。在
Tikkun时,人们重拾光的碎片──
Tzimtzum谈论的是存在的问题。
Pi一方面用印度教毗隰奴的化身诠释旅途中的各种遭遇,另一方面同时也处理著基督宗教
面临的‘恶的问题’,而Tzimtzum更是存在本身的问题。
回想一下,《异乡人》这部小说处理什么问题?存在本身的荒谬,与来自世界的另一种荒
谬。来到宗教,就会出现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神如此伟大,为什么世界竟如此邪恶?
回到Pi发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对于上帝派耶稣受苦,而不是自己下凡这点无法理解。印度
教里毗隰奴可是亲力亲为,将自己变成各种化身。
但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是‘自己’。因为我们无法是自己,所以才会出现其他人。
所以理查‧帕克因此诞生?
理查‧帕克必须等到最后,那是最关键的问题。
我们先上浮岛吧。
浮岛、
浮岛基本上是第一个故事中最奇特、也最难让人理解的部分。它不像是真的,超越了现实
体验,即使将第二个故事放入,也很难完整解释。
值得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浮岛本身那奇幻的特质:白天是淡水夜晚是酸液、包含牙齿的奇异
果实、莫名存在的许多狐獴。
浮岛同时也扮演另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是Pi旅途的最后一站。在这一站Pi必须处理他
的问题,做出选择。
PI与理查‧帕克濒临死亡,进入茫然之际来到的浮岛。岛上充满了可以食用的水草与植物
,同时竟然遍布野生的狐獴。众多狐獴塞满草地,每一步都会遇上狐獴。
在这里Pi找到清水、理查‧帕克找到食物。这些狐獴不懂得恐惧,也没有任何动静,只是
原地张望,不会躲藏。
当天夜里,Pi解下变成白色的手环。阿南蒂帮Pi系上用以纪念的手环,Pi却取下绑在树上
。手环在第三次神蹟,理查‧帕克因为神蹟濒死之后,就由红转白。
当天夜里,所有狐獴回到树上,理查‧帕克也躲进救生艇中。
PI在那里同样目睹了奇异又恐怖的景色。
白天的淡水夜晚变成酸液,吞噬其中的鱼类。在恍惚与梦境中抬头的Pi看见一颗果实,摘
下一叶一叶剥开。在最内层的地方,包裹一颗牙齿。
于是Pi明白这是一座食人岛,那颗牙齿则是先前来到岛上的住民。
尽管Pi无从了解这人基于什么心情让岛吞噬,但是Pi不但发现这是一座食人岛,同时也是
奇蹟的最高显现。
这座岛屿的形象完全与毗隰奴的姿态相同。当Pi感谢毗隰奴让他认识上帝,睡前祈祷时,
毗隰奴的神像就是呈现相同的姿态,所以这里自然也无须质疑究竟形象为何。
问题反倒是,为什么毗隰奴在此显现?岛屿又代表什么?
回顾Pi第一次见到毗隰奴,印度教是Pi最根本的信仰,也是他信仰的基础。但是就在他第
一次看见毗隰奴,众多信徒在水边祈祷。被灯火照亮得无比璀璨的水岸边,毗隰奴神像从
水面漂过。
那时,Pi的父亲低头,在Pi耳边悄悄告诫。
‘不要被这些光与影迷惑,宗教都是黑暗。’
这座岛屿不只代表宗教,代表毗隰奴,也代表Pi意识的显现。
在印度教的色彩中,黑色代表无知,红色代表热情,白色代表纯净。
同时,黑色也代表隰婆,红色代表梵天,白色代表毗隰奴。
毗隰奴始终是Pi虔信的对象,他在树下绑上手环,结束这趟旅程。
实际上,除了这些奇特的现象之外,导演透过微妙的转变显示这座岛屿并非真正存在。旅
途中的所有视角皆未离开Pi的视线,视野或许拉大,距离或许变远,也可能看进内心,但
是从未离开Pi的身上。
只有在岛上这一刻,Pi忽然‘看见’整个岛屿,超出自己的视角。因为这座岛屿并非外在
,而是在他的心中。
黑天出现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电影中曾出现黑天张嘴,宇宙在祂口中的画面。而
黑天正是毗隰奴的第八个化身。
毗隰奴在Pi的心中,Pi又出现在毗隰奴的岛屿上。而这种循环的观念正是印度神话的信仰
。
但那为什么黑暗?
为什么留在这座岛屿代表孤独?为什么果实里头是牙齿?岛上的狐獴又代表什么?
在这里,除了Pi对于三次呼唤神蹟后果的认识,同时也源自内心的新体悟。
‘宗教就是黑暗’。
因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黑暗,人们才创造了宗教。就是无法处理发生世上的恶,于是渴
望自己的一切具有价值,能够得到宗教的认同。既然如此,那些痛苦就有意义,那些死伤
就有价值,自己背负的黑暗与哀伤就成为最大的光荣。
生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
吃草、吃动物、吃人。
然后,被自己吞噬,被宗教吞噬。
呈现对比的是理查‧帕克直觉逃到船上,所以牠既没有看见毗隰奴,也没有遭遇酸液。
理查‧帕克就像是Pi心中的强者,那些狐獴则是透过宗教生存,却无视宗教黑暗的信徒。
遭遇变故与意外的Pi仍旧持有信仰,但他的怀疑不但没有消失,甚至随着他的问题扩大。
如果宗教全能,为何老虎不会吃饼干?
如果宗教全知,为何不通知Pi或吉塔货轮将沉?
如果宗教全善,为何母亲会在海上惨死?为何随喜的佛教徒成为残酷又现实大厨的钓饵?
宗教是黑暗的,Pi认知到这点。但是它既不会真的吃了你,也不会给予任何解救。
当我遭到遗弃,祂持续观看。
当我承受苦难,祂持续观看。
但是当我失去希望,不相信自己能获救,祂给了我休息的处所,为我指明旅程的方向。
这是宗教,也是Pi心中不得不处理的疑惑。
家人死去,一个人独活并且背负罪恶与愧疚,却仍然渴望食物生存时,Pi遇上的问题。
宗教是什么?
Pi没有告诉我们宗教是什么,因为他也不知道。
他向宗教发问,以自身遭遇询问宗教,却没有回答。
回答他的是神,不是宗教。
没有这座岛屿,即使有理查‧帕克,Pi依旧无法支撑下去。
但是他又无法留在这座岛上,将什么东西留着,又带走什么?
答案是:留下过去的记忆与伤痛,自己背负的痛楚。
而他带走什么?
Pi走出内心的毗隰奴岛屿,暗示了他不希望透过宗教解释一切,希望这个经历能透过故事
,被人理解。
这就是Pi所说‘我的故事’之意。
但是没有理查‧帕克,我们依旧缺少最后一块拼图。所以我们终于要接触理查‧帕克了。
理查‧帕克、
前面已经提过Pi呼唤神蹟的经验,也提过Pi第一次遭遇理查‧帕克的经历。
那么,我们来看看Pi跟理查‧帕克的第二次相遇。
当Pi被迫上了救生艇,无法拯救家人,与跛腿的斑马一同在漆黑的汪洋中飘荡时,他吹响
救援的哨子,希望被人发现也希望发现家人。Pi看见远方有个踪影。欣喜的他立刻丢出救
生圈,并伸出船桨救援。没想到搭上船桨的竟然是理查‧帕克,Pi立刻拨动船桨试图阻止
理查‧帕克。但是理查‧帕克被海浪打上船,惊恐的Pi当机立断决定跳船。
天亮以后,Pi陆续发现动物,以及鬣狗哈里从船舱窜出。当鬣狗咬死斑马,Pi只是感到悲
伤与难过,却无法阻止鬣狗的本性。
但是,鬣狗咬死猩猩橙汁,却只是因为威胁而不是为了吃牠。Pi低头看见橙汁断气,立刻
显现十足怒气。愤怒的Pi拔出小刀,吆喝要鬣狗过来,反倒鬣狗低着头哀嚎,不敢动作。
Pi的愤怒超越某个程度,超越画面之际,老虎由黑暗的船舱跃出。仿佛从黑暗的心底奔出
。
‘厨子是个很坏的人,更坏的是,他激起我内心的黑暗。’
Pi看见自己心中的黑暗反倒没有怒气,只觉得恐惧。
他没想到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们或许就像作家以老虎比喻Pi,但是否真是如此?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Pi被老虎吃掉,现实将发生什么事?又为什么老虎需要五公斤的食物
?Pi明明就不需要那么多啊。
老虎是老虎,人是人。人不可能既是老虎,又是人。
当我们用老虎诠释Pi,不论诠释的是人性的黑暗、愤怒或者兽性、本能,都必然面对这样
的问题。如果老虎不是老虎,那Pi的陈述又代表什么意义?
实际上,当老虎杀了鬣狗,开始威胁Pi之际,老虎就不再是Pi,成为另外的东西。稍微回
顾前头,老虎‘为什么会出现’?
有的时候,我们不能是‘自己’。
正因为无法是自己,我们才会出现其他人。
但如果我成了另一个人,我又是谁?
旅途中,Pi不断处理这个问题。这甚至是一趟等同心理治疗的过程。PI是老虎,但又不能
是老虎,否则就必须面对他做过的那些事。
所以,老虎开始攻击Pi,因为两人不能相同。
回答前面的问题,老虎吃了Pi会发生什么事?
Pi消失了,只剩下老虎的部分。
或者,吃下Pi的老虎也将消失。
Pi与自我的割裂产生之后,老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在Pi的脑海中变成一个半人半
虎的奇特存在。
为什么老虎不吃饼干?因为这时候Pi仍然必须与老虎分离。
Pi找到铅笔与本子,足以让他写下救生信与记载情况。他也同时试图驯服老虎。
我们知道,第一次驯服老虎的过程失败了。自我一旦割裂就没有那么容易复原。
那么,如果Pi杀了理查‧帕克呢?
Pi心中有一块记忆将无法痊愈,同时,他也将抹煞那个为了生存的自己。
没有理查‧帕克,Pi无法活下来。没有Pi,理查‧帕克无法存在。
我们来看看中间的发展吧。
Pi补到一条鱼,并且感谢毗隰奴。这条鱼他喂给理查‧帕克,因为Pi可以吃饼干。这时PI
仍然是Pi,理查‧帕克也已经是理查‧帕克。
我们发现Pi为了活下去杀生,这带给他许多罪恶感。但他可以解释这不是为了自己,同时
这也是毗隰奴的恩赐。
理查‧帕克不会想那么多,牠将食物叼进船舱,在黑暗中啃噬鱼肉。
但是,Pi在旅途中不得不痊愈,也不得不面对自我。
Pi与理查‧帕克的第二次对峙是他回到救生艇上,准备拿起钩子制作捕鱼工具。这时Pi已
经做好杀生的准备,但是理查‧帕克依旧在船上威吓Pi。飞鱼群恰巧出现,让Pi得以抓走
大鱼,理查‧帕克则勉强接受Pi的要求。
Pi这时已经失去饼干,他选择接受鱼肉。
这也代表,Pi逐渐接受自己身为理查‧帕克的一面。
Pi透过鱼肉,训练理查‧帕克听话。
Pi保证会尊重理查‧帕克,只是要把牠‘赶回黑暗’。
理查‧帕克不愿接受,却被Pi赶了回去。
Pi与理查‧帕克依旧维持如此的模式相处,Pi透过书写与记载维持自我,逐渐回复内心。
但是接下来发生了几件事。
首先是,错过能够获救的机会。
远方出现船只,却没有看见Pi施放的讯号弹。
接着,Pi依旧回到船上,与理查‧帕克维持相同的势力范围。但是失去希望的Pi逐渐无法
维持自我,开始看见幻觉。
Pi发现理查‧帕克正在观看水中,恳求理查‧帕克告诉自己牠看见了什么。老虎不会说话
,但理查‧帕克依旧是理查‧帕克。Pi从理查‧帕克眼中看见自己的记忆,自己的幻觉。
Pi愈来愈无法维持自己,仅剩与世间的连系便是文字以及自己背诵的无理数,另一个π。
风暴来临时,狂风吹走Pi的唯一记录,让他失去与这段遭遇的一切连系。但这时他祈求的
神蹟再度出现,Pi依旧渴望神蹟,解决所有问题。
目睹风暴与雷电打在海面的Pi感觉自己得到了救赎,他赶紧呼唤理查‧帕克,希望分享这
份喜悦。但是理查‧帕克代表的是拒绝接受奇蹟的那一面。在心中没有奇蹟的理查‧帕克
眼中,世界没有奇蹟,只有残酷的事实与力量。理查‧帕克不会相信神,因为神不会将牠
搭乘的货轮弄沉、残忍地杀人、或甚至吃人。
那不是神,那只是暴风雨,只是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
理查‧帕克的一面因此畏惧。
当Pi打开帆布,希望理查‧帕克面对神的同时,也强迫另一面的自己面对神。但正是无法
接受才分裂自我,又怎么能面对?
Pi第三次呼唤神蹟,伤害了另一个自己。
我是对的,但我做了错的事。
因为我错了,所以我不再是我,所以神惩罚我。
并不是因为我有罪,而是因为我做了错的事
但是逼迫让我有罪的神,又该如何解释?
在浮岛上,Pi依旧吃素,理查‧帕克依旧吃肉。
两人的举动可以透过宗教合理,并且将之隐藏内心。那是为了活下去的必要举动,没有人
可以斥责自己。
但是,自己要怎么说服自己?
理查‧帕克吃肉,即使牠优于盲信宗教的人,得知这是被迫,依旧无法面临这趟旅程中,
愚昧的自己招来的各种祸害。
所以,当Pi处理完他自己的问题,决定不再隐藏故事,决定讲述故事。
理查‧帕克却无法回到Pi。
Pi走过的最后一站是浮岛,理查‧帕克则在墨西哥抵达最后一站。
理查‧帕克必须离开,必须消失。
理查‧帕克不会死去,在Pi死去以前牠不会消失。但是牠又不能存在,否则Pi始终会想起
这趟旅程的自己,与代表理查‧帕克的事物结合。
然后又将再次面对那些黑暗,与无法处理的事物。
背负恐惧与黑暗,带着家人的伤痛与杀人的罪过,洗清一切阴影──
理查‧帕克走入密林,回到人看不见的深处。
回想一开始,Pi询问神父的问题。
‘为什么祂要那样做?’
‘为什么祂要派祂唯一的儿子,来承受这些痛楚?’
‘因为祂爱我们。’
理查‧帕克背负了Pi无法承受的一切,走入密林。
理查‧帕克承受了Pi的重担离开。
我们想知道,理查‧帕克到底代表什么?
作家说,Pi就是理查‧帕克,但这是错的。
不是Pi就是理查‧帕克,而是理查‧帕克是π,理查‧帕克就是那个无理数。
然后Pi才是理查‧帕克。
这是两人名字的由来。
这是一个无理数,你认为它有意义吗?
但有时候,事情发生就是发生了,哪有什么意义!
你认为它含有意义吗?但它就是存在我们周遭的世界
它就是存在,存在我们周遭。
这是两人的名字由来,也是其中述说宗教的部分。
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生活、
神创造了天堂和地狱,但是天堂地狱同时存在人间。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于信仰的解读,它却并非对于个别宗教的诠释。
犹太教根据律法生活,借此完美物质世界,达成神的意旨。这并不是神要人们这样做,因
为人无法了解神的意旨,只能遵照律法生活。
不同于约拿被鲸鱼吞掉的观念,一切的故事并没有意义,它就是发生了。我们不能赋予它
意义,就像无法赋予神价值一样。在Tzimtzum当中,在这块空间中,神存在每个地方,观
看着这一切。
但生活其中的依旧是人。
我们不会说:是神害船沉没、逼得Pi面对家人死去、面临自我最深处的威胁──
我们无法去谈论一个空间,正如关于物自身的不可知。所有事物在那里相遇,所有矛盾也
在那里聚合,但是人们无法谈论,也不能理解。
但我们依旧得生活下去。
Pi相信神,但也认为宗教无法带给他更多。
当我遭到遗弃,祂持续观看。
当我承受苦难,祂持续观看。
但是当我失去希望,不相信自己能获救,祂给了我休息的处所,为我指明旅程的方向。
我们无法了解神的意志,也无从质疑神。我们只能依照律法生活,完美我们的物质世界。
而神依旧观看。
《少年Pi》哪里有宗教?它到处都是关于神的故事。
一个相信神的人,在遭遇变故途中,如何从他的想法质疑,并继续跟随神。
质疑是必要的,相信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任意选择故事,也可以选择,是否跟随上帝。
优点与特色、
不少看过原著的读者,看完电影无法接受电影与原作之间产生的巨大鸿沟。这道鸿沟不仅
划开文字与影像,同时更将观众直接分成两派。一派支持第一个故事,另一派反对第一个
故事。
但是,导演在这里煞费苦心地,除了让两故事同时存在,而且更让述说这个故事的人改变
。我们不容易意识到小说中述说的主体是作者,而不是Pi;但是电影中李安赋予Pi更高的
权利:他是述说者,同时赋予两故事价值。
我们直觉想到前面关于神的论述,认为导演在电影中,扮演如同神的角色。但是这样一来
,就落入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陈述。只有当观众发现它是一种同时存在的状态,开始
着重陈述者本身,发现导演‘并不是描绘故事’,而是‘描绘一个人去述说故事’,才能
看见这个差异。
不是真的或假的,不是存在不存在,而是Pi告诉观众两个故事。就像观众可能选择第二个
,喜欢第一个一样,那不是故事本身的重点。重点是这个创造的过程,在Pi心中转变与陈
述的历程。
你可以相信第一个故事,也可以相信第二个故事,任你选择,甚至接受第三个故事。
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自己的选择。
那就是Pi所言‘现在那是你的故事了’代表的意义。由‘Pi的故事’,变成‘你的故事’
。
而针对其他观点,就像先前陈述──我不相信它存在,但是它可能发生。它一旦发生就代
表我的观点错误。
第一个故事真实,第二个故事同样可以为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最成功的地方不是画面,也不是在于翻案,
而是李安成功将这样存在不定的可能,陈述给了每个观众。
这部电影卖座,因为《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仅让观众沉浸在观看中,并在结束后,重新
思索自己看见了什么。
感动与反思,也将随着自身经历更改。
这部电影可以任意切入,也可以随个人喜爱的方向解读。
它不仅述说一个故事,也述说了故事的其他可能,赋予观众创造的过程。
让两种以上的面向同时并存,就是它就明显的优点。
在没有人的森林中,一棵高耸的树倒下。
我们不知道这棵树,也不知道它倒下。
在只有一个人的森林中,一棵高耸的树倒下。
他告诉我们,树并未倒下,只是轻轻坐下。
The Tiger、
《The Tiger》是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著作,这首诗描述的对象自然并非理查‧帕克
。但是看完电影,又读完这篇文章,再读这首诗更能感觉诗中描述的美好与矛盾。
The Tiger William Blak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出处、
(1)中央社新闻:
http://www.cna.com.tw/Views/Page/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212140011&q=%e5%b0%91%e5%b9%b4Pi
(2)猫头鹰出版,印度史诗神话百科
(3)同2,毗隰奴最有名的是十个化身,包括: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
罗摩、黑天、佛陀、卡尔吉。毗隰奴也拥有一千个不同的名字,包括哈里、那罗延天,而
尼泊尔人则将他们的国王当作毗隰奴化身。
(4)同2,因陀罗信仰中以金刚杵召唤雷电,隰婆则透过手中的三叉棘‘比那卡’呼唤。
隰婆同时也是暴风雨神
(5)恭喜你看完了,我也觉得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