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为诺兰版《蝙蝠侠》1~3集当中,关于荣格的道家心理学与原型心理学的
喻示分析。分析的过程当中,必然需引述大量剧情为探讨。因而在此“强烈建议”
未看完1~3集者,请勿阅读此文。)
◎ “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蝙蝠侠?”的诺兰版新诠
不管是美漫或提姆‧波顿版的《蝙蝠侠》,剧情里或多或少,都涉及“我们是否
需要蝙蝠侠”这个反思议题。但在传统上,这个议题始终是被放在外部社会制度失灵
时,法外的“以暴制暴”与法治精神的两难情境之中被探讨的。当然,诺兰版蝙蝠侠
三部曲中,也承继了这个传统脉络上的省思,像是在第二集中透过俄罗斯参访舞者提
出“这城市竟崇拜一个戴着面具的侠客”的质疑,从而引出哈维‧丹特与瑞秋‧道斯
之间关于罗马民主与凯撒独裁的一番争论;又或是像第三集里,当班恩在电视机前唸
出戈登的忏悔讲稿时,面对警员布莱克的质疑时,戈登只得以勉强地回答:“当制度
已成为枷锁时,一切都情非得已。”这些都再再点出“我们是否需要蝙蝠侠”在观众
心中的疑问。
但等到《黑暗骑士:黎明升起》的结局揭晓之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
克里斯多福‧诺兰将这个问题问得更为深刻,这问题不仅仅是关乎于外部社会的一项
探讨,它更切关于我们每个个人的一项内在省思,那就是:如果我们得以战胜内心的
愤怒、失望、痛苦......等阴影,而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力量,能在现实中不断挑战克
服各种敌人与难关的强大自我。但这样的自我,真的是我们内心所需的最高境界吗?
于是,诺兰版的蝙蝠侠,在“我们是否需要蝙蝠侠”一问上,从传统的“外部性”视
域转入了“内部性”,让我们看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英雄电影。
其实,从传统英雄电影强调对外部行为刻划,开始转入对内心挣扎的描绘,肇始
于2002年山姆‧雷米的《蜘蛛人》,其后,2005年诺兰版的《蝙蝠侠:开战时刻》、
2006年布莱恩‧辛格的《超人再起》纷纷跟进,加入了许多对于传统英雄电影所不曾
出现的内心剧情。但诺兰版的蝙蝠侠与其他两者不同的是,诺兰并非仅只加重内心剧
的比重而已,而是试图透过容格的原型心理学,将东方的“修养工夫论”的主轴带入
其中,使得蝙蝠侠三部曲不只是因为蝙蝠侠的内心取舍而呈现更大戏剧张力而已,而
是更有着试图带领着西方观众提升修养境界的技巧喻示于其中。
而诺兰在第一集开拍时,便明言此剧剧本便是荣格原型心理学的运用。荣格之所
以能构想其原型心理学的基础,便来自于他陷入对佛洛依德心理学诸多质疑与困扰之
时,所收到的一本道家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