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永生树》by(时光之砚)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6-27 21:24:43
《永生树》- 时光之砚部落格 PTT2个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39246734
======================================================================
某一层面上,《永生树》其实想重现特定时代的现实,那生活中的色泽与气味;
但另一方面,它留在银幕上的却是梦一般的观点,是几乎不带肮脏、不带湿腻、
不带灰暗和淡浅的“记忆”。它把人世拍成了仙境,而这技法真是太惊人。
======================================================================
是的,在反复挣扎了几天后,我还是决定给自己这个挑战,来为《 永生树(The Tree of
Life)》写一篇感想吧!这片我相信看过的人还不多,会觉得享受的一定更少。我也实在
没把握自己到底懂了几成。但如果连“上帝呀,我从何时开始失去了您?”这样的问句都
能伸展成一部上达云宙、下贯须臾的辩证生命的电影,那么那天在戏院里,尽管不时也会
偷瞄手表、却在大多数时候看得兴味盎然的我,更想利用这机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而且这次,我想要写一篇所有人都能读的文章。看过或没看过《永生树》,都没有关系。
甫摘下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的《永生树》,是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
ck)四十年来仅仅完成的第五部作品。先后读过哈佛和牛津、年仅二十六岁已经在麻省理
工学院教授哲学的泰伦斯马力克,当初转行作导演,第一部作品《穷山恶水(Badlands)
》初出茅庐就被纽约影展选为闭幕片。但在我印象里,只记得高中时有一部战争片叫《红
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名字的意象紧绷广告打很大,当时去看过的伙伴们却
大多表示昏昏欲睡(当然也不乏有人说他很喜欢)。除此之外,马力克的作品在我的观影
视野里能见度真的不高。据闻他的每一部作品从杀青到真正完工的这段剪接期,动辄耗费
一到三年,不把掌中的心血反复磨琢至无愧于天,绝不放手。这是毫无妥协的艺术家性格
。他也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爱慕,而这不只反映在他的题材核心、更外显于其摄影美学。
也是这般结合了哲学与大地的视野,给了他的作品相应的高度和形上气质。
没想到,《永生树》上映至今,在全台最热闹的批踢踢电影讨论区不但评价两极,还根本
激怒了很多人。那天在戏院里,电影才开演三十分钟,我已经能感觉到这股气氛了:疑惑
、无奈、傻眼、不耐烦,动来动去发出啧啧声和叹气声,甚至离场如厕的人都明显比平常
多。这样的落差,包括影展与大众、别人和我自己、观影前的期待和观影后现实的差距,
甚至后续引发的种种激辩等等,或许才是过去这几天让我一直放不下的主因吧?该怎么管
理对一部电影的预期?该怎么调整坐在戏院那当下的心境?该怎么区分这是“我看不懂的
电影”还是“一部大烂片”?
也许该这么说吧!作为一个说故事者,泰伦斯马力克的态度始终是保持距离的(或者说,
是“期望互动”的),他想呈现的往往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漂浮”著什么感觉,
这些感觉又拼合成怎样的生活。对曾经拥有台湾新电影的我们,这气质其实并不陌生的。
但马力克对时空因果的跳接、各角色旁白的逻辑等等都交代得十分隐晦,因而不只是观众
主动或被动接收的问题,而是至少要看第二遍,才能完整地懂他的叙事语气。
在它颇长的篇幅里,《永生树》大致可分成四个段落:“序篇”、“生命的由来”、“主
线的家庭叙事”和“许愿之地”。在这其中引起最大反弹的,自然是第二段将近一小时的
星云、地表、树林等等所谓的“国家地理频道”式的片段。在进戏院前,我确实注意到了
报导说的“马力克以宇宙的生灭映照一个家庭的成长”,没想到实务上,《永生树》并非
如我想像地把大宇宙和小家庭的叙事相互穿插、点灭地对照各个阶段的象征,而是以一时
间长河一脉相承的流向“黏接”整个故事,摆出一幅钜观知天命、微缩见心性的互补寓画
。这样的企图心和速度感当然可观,但在马力克那节制的距离之外,反造成一种节奏收放
的淡然。“这么一大段到底想表达什么? ”“要看Discovery我不会在家看就好了吗?”
“没头没尾谁知道要怎么联想?”大处的戏剧性偏低,小处的家庭故事又缺乏商业式的结
构,对看电影就是想看剧情的观众而言,无疑是枚地雷。
要到电影第三段,《永生树》才终于切入其“主戏”,一个四零年代美国中部小镇的家庭
。也是在此,我们看见了布莱德彼特(Brad Pitt)多数的戏份。就其行销处境,《 永生
树》当然让我想起柯恩兄弟的《即刻毁灭(Burn After Reading)》,这两片都有小布生
涯最精采的演出之一,但说实话篇幅都不长,电影本身也肯定不属于大众口味。而这正是
大家怪罪“片商的宣传误导人”最主要的原因吧!然也是在这第三段落里,马力克那对人
性、人际的观察之尖锐之敏感,从这个想探讨父权、父亲形象和价值崩毁的故事里透出他
的“大师气势”,那淡如云的节奏和轻似风的镜头,竟能营造出一个眼神、一阵沉默都有
如千斤重的效果。布莱德彼特的角色是内敛的,压抑而且不讨喜,初看时你只会注意到他
(坚持原则)的偏激和不时的张牙舞爪,在贯彻纪律的同时亦在满足自己虚荣和控制欲的
下意识;而资本主义财产概念的内化,更让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合理化自己的统治权,并
进而扭曲了他灌输给孩子们的观念(“在这世界上,人善被人欺,要适度地当个坏人才能
生存下去”)。由此我们断定:一个严厉而只在乎纪律的父权是无用的……
但其实,有别于典型的严父角色,布莱德彼特不是只有命令和训导孩子,他也不吝于一而
再、再而三地说出他对他们的爱。而在其他更多“不说”的神情里,是那看孩子看妻子的
深深注视、是那对音乐和琴曲的深切热爱、是那对自己“拥有”家人的骄傲、是对成为一
个“更好的人”的深切企盼……他坚信以“塑造男人”的方式教导儿子,而这套存在所有
(不论哪国文明的)军教价值中的神话(myth),与其说是他自以为对的,不如说是他唯
一懂得的吧?当然孩子们是聪明的,从“为何不让我插话”到“凭什么你就可以(言行不
一)?”父位的破灭招来青春的反叛,而在这过程里,小布演出了那猝不及防、不知如何
应对的惶然。伴随着他在事业上从万般自信到落寞无助,不论角色形象或心境原谅,都在
观众的内里转换完成。
而在这段里,我看见的是从小身边的同辈或长辈中、真的就不乏这样的父亲典型,那甚至
不示弱、不示爱、不表达的纯粹男性——以及相对应的被消音的母亲——和年幼的杰克那
无言而畏缩、眉间永远有一抹忧郁(竟好似邪气)的模样,都令我并不陌生。在看完后让
人觉得“就是这样没错!”是《永生树》的一大成就。但也许更惊心动魄的,是在故事的
焦点外那母亲的角色/母亲的两难/孩子看母亲/孩子受父亲的影响而如何对待母亲等等
……这套家庭原型竟能如此跨文化、跨时代,泰伦斯马力克真的不简单。
也是在这主线里,马力克重现了某种“时代气质”,那是四零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郊区的村镇被柏油路大块切割、宽广的路面上盖着落叶,巨大的路树、树荫和木房屋、车
库与草坪,纱门外摆着一张椅子…… 在看电影前,我已经注意到影评人罗杰艾柏特以“
masterful ”形容《永生树》,而这其中最让他感动的,是那“仿佛用广角镜看见的街景
、永远不上锁的屋子、依稀听见街坊父母的吵架声”,是他们那一代最细腻的童年回忆。
艾柏特也提到他的观察:片中的父母角色即使到了出字幕时,仍然“只有姓、没有名”,
而这非常精准因为“自己的孩子只会称呼他们‘父亲’、‘母亲’,别家的小孩则只知道
这是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故透过孩子们的眼睛看去,在那世界里“大人都是没有名字的
”!
然,那篇影评读到这我也明白了:也许对于《永生树》,这正是我们(台湾)和美国观众
分道扬镳的第一条岔路吧!毕竟对我们而言,那“乡愁”顶多只能是一再在电影里看见的
风景( 譬如对我而言,是《怵目惊魂二十八天(Donnie Darko)》、《 少女死亡日记(
The Virgin Suicides)》、《真爱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和《正经好人(A Se-
rious Man)》)再怎么能打动他们,对我们仍只是“异国文化”而已。
再说第二层更致命地切开《永生树》与我的,是其中宗教的指涉。不少电影都会在片头贴
上圣经的诗文,但像《永生树》这样虔敬地、集中地倚靠那些神学和哲学问句为叙事的毕
竟不多。而对此中典故毫无概念的我,难以对照这些象征和训示,也难以理解那种信任和
全心交付。或许,马力克有他更普世的企图心,想把片中的上帝延伸成不只单一宗教的神
,而是日月有常、万物生息的天道,但这背后“顺应天命”的呼唤,对我而言仍然太淡、
太难看清了。
如果“自然之路”导向的是自私和痛苦,“恩典之路”才能心平气和,我想要问:那么善
良的意志、尊严地求生的意志、信任并期待生命“变异”之可能的意志又在哪里?试图掌
控自己命运的努力,或许很容易变成徒劳,更会被偏执拉入黑暗深渊,但我更欣赏的,正
是在那临渊履薄的崖边闪现的“信念”之光,及活在当下的潇洒。我们有衷心相信的价值
观,和许多美好的回忆相伴。因而正是娜乌西卡说的:“即使是一片叶子、一只虫,我们
的神都会存在其中!”
但话又说回来,这由宗教和乡愁砌起的两堵墙、及上头画满的我无能解读的哲学泥彩,横
亘在我与《永生树》之间,却其实并未阻挡我对它的感知。即使不能深刻地读懂这文本,
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仍然觉得自己被“填满”了。这又是为什么?
终于来到这里了。我终于要面对自己核心的焦疑:对一部自知还有许多地方未“看懂”的
电影,我所爱、我所能发言的空间,在哪里?
思考了几天,我想答案就在:在那些描写家庭生活的小段落里,《永生树》有一股散文诗
的气质,那气质并非来自大量的旁白问句,而是一种距离,一种迷濛的节奏和“空气感”
——夜晚的仙女棒、紫青的脉叶痕迹、红发绿衣的少妇和她手上的黄蝶、一地柔光覆蓋的
卷白枯叶……
我记得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银幕上仍是几无剧情可言的浮生碎片的那时候,我其实以
为、也真的期望全片就都是这样子。我心想天啊每一个影格——真的不夸张喔真的是每个
镜头每二十四分之一秒——都值得当下裱框成一幅画,或如我现在正亟希望的,复制下来
当作文章的插图。那一盏昏黄的路灯、那一只白瓷桌面上的蓝色蜡烛杯、那不时从叶缝间
直射镜头的光烟、那漫天的海鸥和冰原……马力克出了名的摄影美感来自他对自然光的坚
持,和那掌握光色、光向、拍摄方位与距离的创意,即使是一柱清白的水线、一地嬉戏的
孩童倒影都令我赞叹又着迷。不难察觉到,不论室内或室外、《永生树》的每颗镜头都是
等到色彩亮度最适好的时机才拍下的。所以那玻璃帷幕大楼的清透感、白色纱帘笼罩下的
婴儿床、青蓝的河里一缕蛇鱼游梭在阳光似箭间,都如画如诗,美得让人无言。
某一层面上,《永生树》其实想重现特定时代的现实,那生活中的色泽与气味;但另一方
面,它留在银幕上的却是梦一般的观点,是几乎不带肮脏、不带湿腻、不带灰暗和淡浅的
“记忆”。它把人世拍成了仙境,而这技法真是太惊人。如此,在面对种种负评时,虽然
我也想反驳“ 为什么Discovery就不能在大银幕上看?(多过瘾啊!)”我也想提醒“那
些星云火山的特效很多都不是电脑动画哦,而是技术团队以颜料、化学品、烟雾、萤光染
剂配合高速摄影‘手工’完成的!”但在看完两次后,我得承认《永生树》真正说服我的
其实也非那宏观的意旨,而是每当镜头拉回“人世”时,开展在银幕上的美感。
能够读懂它当然很好,但就算没办法接收,何不让这样的电影陪伴我们、给我们机会放松
并跳脱“剧情思考”的框架,换个角度看待坐在戏院的那两小时?想想看,“电影”还能
带给我什么触动?能否不靠对白不靠情节就传达某种心境、孤单或欣喜或悲伤或疼痛的?
一个导演不考虑观众的口味、只拍自己想拍的电影,为的是什么?追求艺术地位?表达某
种哲学?诘问观众和诘问自己?或(很多人最爱骂的)“只想拍来得奖而已”?对于泰伦
斯马力克,我会说:他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孜孜矻矻地追求那“美”吧!确实他的电影不
好懂,他的故事并非用说的而是用呈现的(墨菲斯语:“I can only show you the door
, you are the one that has to walk through it.”)但就算这样无法拉近和观众的距
离,也绝对不是在“推开”;而面对自然之美,他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不强求、不造假
、绝对地愿意等待。他最大的坚持就在心中那耽美的核心,光就这点,我就愿意敬佩他。
木有其影,风有其音,也许这些都是自然的规律而仅属随机,但仔细静看,它们又都彷似
有情。或许有情的是人,自然本无心,但会否,正是这些“想太多”的碎片造就我们最难
忘的回忆?
至此,我还想起一个故事。那是去年颇受好评的国片《父后七日》,改编自刘梓洁自己的
散文作品,在电影拍完后,她以另一篇文章《后来》整理自己,在那文中她提到了父亲过
世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到上海出差(为琉璃作品写文案),“驽钝又铁齿”的她从来就不
信什么形而上之物,然而有一天,在那施工中的琉璃博物馆,她散步走过摆着一整排“琉
璃转经轮”的长廊:
“ 一样,我当好玩地,走进那廊道,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的琉璃经文穿过我的手,
它旋转着、映照着什么。到第四座经轮时,我停下来了,宛若有一道电流,由手掌
通过整条手臂,我不知道有没有经过心,但它,直接抵达我的眼睛。
(是你吗?是你来了吗?) ”
若问我,这是某种天启的瞬间吗?我会说“不是的。”这让我读到的,是在一片足以滴入
心灵最深处的清澈的美之前,我们往往看见回忆,映照出自己心中的那一枚结,面见自身
的倒影。而那倒影如此熟悉却净洁无暇,于是带着时间的力量涤洗了自己。我看见神了吗
?或者神就是我所记得的所有美好的东西?
真正感动自己的,是那折射而出的目光,是从一片叶子一沫水滴内闪现的生机。我美好的
回忆就是我的神。在前后剪接了两年多后,泰伦斯马力克的《永生树》终于面世,而那其
中的柔美,对我而言确实闪耀着流通心底的感染力。那当下我并不明白,但离开戏院后一
路来到这里,我才懂了那挥之不去的是什么。《乘着光影旅行》的文句:“拍电影的人,
看电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个已经要回家,一个才正要出发”。关于《永生树》,这趟
旅程带给我的足迹就是这些文句了。希望没有让大家失望。
==============================================================================
延伸阅读:《风之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2857360
《乘着光影旅行》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456379
作者: laurenceJG (旷野间,凋零重生)   2011-03-12 23:19:00
数度以为看错,找了影评才知道中间discovery是有涵义
作者: sunny1991225 (桑妮)   2011-06-27 21:31:00
作者: avvy   2011-06-27 21:42:00
看来是部导演用心拍,观众也要用心看的电影
作者: vendor (这是我用生命画的魂)   2011-06-27 21:51:00
好文推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1-06-27 21:58:00
好文推
作者: plesiosaur (亚小克)   2011-06-27 23:02:00
电影里的星云特效好像真爱永恒也用过类似的手法
作者: realmiddle (KMT没资格骂)   2011-06-27 23:15:00
写的好~
作者: nosweating (不流汗)   2011-06-28 00:41:00
推,好文!
作者: hot5566 (五六国庆日)   2011-06-28 01:32:00
谢谢你帮我厘清了很多对这部电影的感觉
作者: hot5566 (五六国庆日)   2011-06-28 01:40:00
还有你对于宗教的诘问很有newage回归自我的色彩:)
作者: yoyogirlx (ECO)   2011-06-28 02:04:00
推好文 你写的都好棒
作者: madonhwa (madonhwa)   2011-06-28 20:46:00
我美好的回忆就是我的神。 这个注解下得太棒了!
作者: ohaboy (阿米兄)   2011-06-29 01:03:00
我美好的回忆就是我的神。
作者: killerexpo (Adrian Veidt)   2011-06-29 01:06:00
作者: sd785 (smalldream)   2011-06-30 00:56:00
写得很好,但Promise Land不是许愿之地、是应许之地
作者: SHOOTA (修塔)   2011-06-30 20:53:00
可以请问你的文章为什么和MMdays中的Mr. Tuesday 的文章
作者: SHOOTA (修塔)   2011-06-30 20:54:00
一模一样吗?不过你的时间比较早@@
作者: phoenixdhc22   2011-07-01 04:56:00
深入浅出 推~不过我看不太懂最后一段大家走在海滩上只有杰克是以成人身分出现 是因为是回忆吗?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6:00
@SHOOTA 真抱歉过这么久才看到您的疑问~ 是的因为其实我就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7:00
是Mr.Tuesday本人 MMdays是我的几位学长们同创的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8:00
而他们在我写"时光之砚"写了一段时间后邀请我加入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29:00
所以我的电影文会在两边同时刊登 抱歉造成误会了~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0:00
@phoenixdhc22 我想那大概比较接近"想像"的意境吧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2:00
杰克想通了一切所以在自己心中得到救赎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1-07-09 03:33:00
他所看见的人们则是以他记忆中的样貌出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