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DSL (VDSL)》之铭言:
: ...真不知道怎说,乔治六世宣布对德开战的演说就可以得奖,整个英美世界已经找不到英
: 雄了嘛?
: 天啊我不想说柯林佛斯把乔治六世演的像久居深宫的语言障碍患者,让我想到声音尖细的
: 溥仪以及战犯裕仁.....刚好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
: 而且说真的,宣战演说官腔到不行,没有感人肺腑想要拿枪干掉纳粹,那时候希特勒也没很
: 想打英国,海狮计画N年后才启动
: 而且演说之时,感觉国王只想尽可能在不结巴的情况下把稿子好好唸完
: 那时他还有心去揣摩意境嘛??
: 这部片到底在得奖什么??
人在英国,看到这样的观影期待和感想,
真的只能说是台湾片商把片名取得太花俏…
又是王者,又是宣战的,光想像就是一幅兵临城下准备开干的图像 =.=
但是,这个故事里本来就没有刻板形象中的王者,
而且,成就故事动人的重点,也完全不在于宣战。
其实“久居深宫的语言障碍者”这形容,还颇为贴切,
整部电影花了很大的篇幅不就在告诉你:
一个向来扮演父兄影子的“王次子”,如何在时局和命运的逼促下,
必须去面对并且克服自己的障碍,以填补众生期待和需要的“角色”吗?
在我看来,The King's Speech是一部谈“皇室的角色扮演”的电影。
这部剧本在许多细微的桥段上,
反复突显"Royalty"在现代国家政体中,必须透过刻意的安排和镶嵌来维系存在,
并且透过剧中人物的举措和自白,直中"Royalty"本身的“表演”性质。
某种程度,这部电影其实是“反英雄”的,
只不过,它更进一步地在解构皇室的神圣和尊贵之后,
反过来告诉我们:
但是,这样的“演出”得以存续,必须也来自于有充分的社会同意与共识。
也就是说,在最后那场宣战演说中,
那些引颈摒息的英国老少人民们,并不是在期待乔治六世做一个英雄式的王者领导,
而是寄望在战云密布的未知气氛中,把握住一个维系社会共感的依凭。
皇室是做为社会集体的象征存在,
它的功能在于解释为什么乱世当前,你和我和他,加起来还要等于“我们”?
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纷飞,方为上策。
当然,透过这样一个过程,
The King's Speech最终仍然呈现了一种集体式的英雄主义,
但那跟伊莉莎白时代那种殖民竞争,开彊拓土的王者霸气,是截然不同的。
我看这部电影,是在星期五下午的特价场次,
平常这个时间,身边就多是有钱有闲的退休老先生老太太,
当天是首日上映,三五百人的场子更是坐无虚席,
映毕,至少半场起立鼓掌,许多人甚至是字幕跑完还久久不肯离去。
在我们看来只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宣战讲话,
对这些老先生老太太来说,却是对一代人最深刻共同记忆的招唤。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出色之处正在于:
精准把握了一个平凡王者的人性,在一个平淡少起伏的故事中,
成功触动了一个社会集体想像下纠结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