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立场: 我认为黑天鹅是精采佳片,但我不满意其中对芭蕾生活的描绘而且我认为
这点在本片中是个关键。下文是个人的一点粗略思考,还请版友们指正、指点或交流,
不论是要推要嘘要箭头都好。我会坚持着发我的声,也希望听到反面的声音;我们不需
要让自己同意对方,但是可以互相学习 :)
本文不聚焦于黑天鹅电影本身的评论了,而是要将这个电影内容扩大到电影制作、再扩
大到观众的现象。其实这三个世界里面隐藏着同一个主题。
1. 误闯丛林的小兔子Nina
本片当然是个心理惊悚剧,只是顺道拿芭蕾为背景而已,这个选择没有好不好的问题,
只有切不切题而已;就算不切题,也没什么不可以,毕竟“一般观众”并不在乎真实的
芭蕾是怎么样,他们也许没看过芭蕾,因此也没什么好比较好期待的,更不会有落差。
我们就姑且当作这不是一个地球上真实的芭蕾世界好了,而是导演与制作团队自己勾勒
的一个幻想芭蕾世界。
在真实的芭蕾世界里,舞蹈表演主要是透过肢体而非表情,一个表现尚未呈现大将之才
的舞者没有任何机会担纲天鹅湖,甚至一个仅表现出做到尽善尽美而缺乏创造力的舞者
没有机会担纲任何独舞... 等等诸多现实,这些都不重要,在这个世界里都可以成立,
Nina就是凭著一咬而让编舞家干冒大险下注在她身上,这点我们观众接受就是了。
不过Nina当了女主角之后,像个误闯丛林的小白兔一样开始不知所措。本来当芭蕾舞群
的一份子是可以比较机械性地靠努力练习、靠完美要求、靠精准做好动作来完成任务,
但担纲女主角可不一样了,除了这些单纯的努力之外,还要有神祕的创造力;这个创造
力在电影里被指涉为黑天鹅那神祕而危险的魅力,但事实上就连好好诠释白天鹅也需要
同样的创造力。
现实世界中担纲主角的芭蕾舞家们都有一套掌控肢体、情绪和创造力的本事,这并不见
得是要把整个人陷入角色中让专业生活和私生活混在一起,毕竟你自己的生活与内心世
界有多爆发不是重点,你能如何管理好一切而在舞台上爆发才是重点。Nina显然做不到
这点,她无法像个专业者一样与编舞家沟通互动、无法创意地用肢体诠释主题,她唯一
能做的就是去探索内心的黑暗角落。(据说Darren原本想要以剧场界为主题,那也许说
得通,因为剧场界的确有很多人是用这种投入角色难以抽离的方式来表演的,不过芭蕾
可不是如此)
结果是,Nina无法专业地掌握这一切,也无法将创造力拿出来在前台与后台与整出舞剧
的团队合作,反而往内走向人格分裂一途,毁了自己的心智、毁了自己的身体(甚至生
命?)、也连累舞团只演出一场就丧失了主角(一般来讲舞团里有backup ballerina,
不过本片中她在哪里呢)。
不用说芭蕾专业者,只要有在看芭蕾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无法master your talent的
人根本就不可能担纲女主角,可是剧本硬要她当女主角,导向这个戏剧化的悲剧结果,
一点都不足为奇。Nina高估了她的本事,硬要投入一个她无法掌控的世界,下场就是这
样,当然这多少是受到母亲自小施予的压力所影响。多少平凡的芭蕾舞者老实地跳舞群
跳到一定年纪,然后出去当芭蕾老师开班授徒,不也这样努力过了精采的一生吗?
其实不只是芭蕾,许多表演艺术界(尤其是比较传统、古典的)都有一个人生选择的转
捩点:你要当主唱还是合唱群、你要当独奏家还是当乐团、你要当主角还是当舞群。这
个选择关乎你日后长期磨练自己专业的方式:要当群的要训练精准配合达成 harmony的
绿叶,要当独的则完全相反,要训练成为锋芒毕露极具个人色彩的红花。对Nina来说,
本事不够,却要突然越级到陌生的红花世界,很遗憾没能够成功调整自己而存活下来。
2. 误闯丛林的小兔子 Darren
Darren Aronofsky当然是个极具创意的导演,他有很好的关于perfectionism的主题(尽
管他本人否认过http://filmadelphia.org/blog/?p=793,许多人认为是从Perfect Blue
得来的灵感)。据说本片本来想拿剧场界来发挥这个主题,但后来选择了芭蕾,尤其因
为芭蕾有那么一个百年来屹立不摇的reference:天鹅湖,尤其其中黑白天鹅的对立更是
个绝佳的媒介来发挥这主题。
当你在远距离看你一知半解的芭蕾世界时,可能抓到了些有趣的元素,发现它们和你的
原初概念make sense,就很见猎心喜地觉得你找对田野了:就是芭蕾!不过Darren把芭
蕾想简单了,在构思大架构的时候可能一切都make sense,但是落到了实际的芭蕾舞界
现象与逻辑时,才开始发现真相未必都切合原本的想像,甚至你连想知道真相都壁垒重
重。
首先在拍decent ballet方面,由于Darren有过成功拍decent wrestling的经验,他以为
拍芭蕾也可以这么顺利,结果一切开跑后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When I gave her the job of becoming a ballerina, I didn’t realise how hard
it was,” he says. “People spend 20 years becoming a ballerina. When I asked
Mickey Rourke to become a wrestler for The Wrestler, to be honest, anyone
could become a decent wrestler in three or four months. But to become a prima
ballerina...” He shakes his head.
引自“Dancing on the Edge of Sanity”,
by John Hiscock, 30 Dec 2010, The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makersonfilm/8232025/
Dancing-on-the-edge-of-sanity.html
在制作方面的可行性,似乎也受限于芭蕾舞界愿意提供的援助,包括概念上的交流与实
际细节上的指导,看来曾经受到许多专业热情援助电影制作的Darren,这次在进入芭蕾
圈有碰到壁:
Aronofsky told MTV this year that he had trouble getting access to the
machinations of the ballet scene: “Ballet is a very insular world. There's
a lot of privacy. Normally when you say, ‘I want to make a movie about your
world,’ the doors open up and you get tremendous access. The ballet world
could give tw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