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iyung (爱永)
2010-05-23 02:15:30只有文艺情调,却没有生活细节的台北
我对台北一直有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愫:它曾是我最想停留的地方,也曾是我最想逃离的
所在。我爱它的丰富多元,也爱它的无所不能;我恨它的寂寞疏离,却也爱它的自由空旷
。
记忆中所有曾在台北发生的一切,都与梦想和自由紧密连结,它是一个让人习惯期盼,却
又惯性失望的城市。
如果以台北比喻“爱情”,那个他,肯定是我灵魂的伴侣,又同时是我生活的难题。游走
在爱恨边缘的情感,总是在放弃与坚持之间不断拉扯,最后才赫然发现,紧握不放的,是
自己犹豫不决的心。
离不开台北,就好似离不开心中的爱情与梦想,连自己都搞不清怎么会固执到无以复加的
地步?但就是想多停留一秒,就是想多看一眼,就是想多感受一会儿,就是想努力结合现
实与梦想,就是相信一定会到达期盼的明天。
所有的”就是想”成为我心中对台北最深刻的印记。
台北,绝对是饱含情绪,却故作淡定的文艺样貌,但它又不仅止于表面的诗意,那是城市
饱满内容之中,骨子里的真实文艺,是一种精神上的文艺,不时带有淡淡哀愁,却仍拥有
无尽希望的生命情调:
复杂中不失纯真,纯真里又不止简单,无法一眼望尽,但又不至于永远疏离。
我所能想像最贴近台北真实样貌的形是歌手:陈绮贞。
有人说她气质清新,有人说她声音童真,有人说她思想繁复,有人说她难以亲近。她既拥
有天使的纯真样貌,也同时保有魔鬼的犀利思绪。于是,她总能带着令人致命的笑容不著
痕迹地一刀切开你的心,她看似毫无杀伤力,却又能让人在她的歌曲中自然释放所有负累
,与自己坦诚相对,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一切心甘情愿。然而,最重要的是,她不止沉浸
在自我的世界之中,她的眼光不断向外幅射,她关心周遭发生的事,她不止看见少数人的
成功,更看见多数人的失败;她的歌里有个人的情爱,更有我们生活的悲欢。
在我心里,她不是高不可攀的女神,反而更像一个懂得的朋友,用她的歌与我们的平凡日
常对话。她有时离得很远,有时又近在眼前。所谓距离的远近,在于心的视角。
关键在于:你的心,看到了什么?
文艺的陈绮贞,一如文艺的台北,充满人文风情,却不仅止于外表的文艺。
生活的陈绮贞,一如生活的台北,拥有各种可能,却绝非天马行空的想像。
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文艺的精神,以及踏实生活的知足与温暖,这才是我心中的台北。
可惜,两部关于台北的电影‘一页台北’和‘第36个故事’都让我失望了。本来还对‘第
36个故事’充满期待,我一直认为咖啡馆是台北人文风格的重要基础,走在台北街头,随
处可见隐身在街道巷弄内的特色咖啡馆,性格的老板,低调的顾客,共享一个隐密的空间
,彼此又有着默契的连结,既隐密又相通,于是,生命的故事悄悄诞生。
一间咖啡馆,代表一种个人风格,同时也代表了城市的可能性。
以此为台北主题,的确予人极大的想像空间。再加上女主角又是气质绝佳的桂纶镁,我原
以为应该会十分好看。没想到,结果竟和‘一页台北’一样,剧情空洞,缺乏细节,看不
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仿佛少了灵魂,尽管情节之外的部分并不差,仍无法摆脱看完
之后的失落感。
他们眼中的台北和我心中的台北,毫无共鸣,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还是他们的世界缩
小了?
【只有文艺,没有生活的台北】
两部电影有一样的问题,明明是讲述城市生活的故事,偏偏呈现出来的剧情一点也不生活
。
‘一页台北’最后演变成黑社会的无厘头追逐,虽然有些逗趣的桥段,但整体的感觉十分
荒诞,我完全想像不到这与台北有什么关系?男女主角的情感建立也没有说服力,两个人
莫名其妙跑了一夜,天亮之际,男主角就决定不去法国,要留在台北了。一夜之间,他们
仿佛突然找到彼此,于是男主角就此放弃之前坚持的梦想,他的梦想也未免太轻微的吧!
如果主题不是台北,或许它可以算是个不错的黑色喜剧,但主角明明是台北,我却完全看
不到台北,只看到诚品书店的书架,万头钻动的师大夜市。我看不到台北表象之外的精神
,换言之,这故事可以在台北发生,也能在东京纽约发生。
它说的是台北,却不属于台北,这是最让我困惑之处。
‘第36个故事’则是故事点子不错,但剧情生硬做作,还画蛇添足加了许多没的桥段。
一开始,朵儿(桂纶镁饰)开了一间梦寐以求的咖啡馆,妙的是她以前工作的同事不约而同
送来家里没用的东西当开店贺礼,这其实不太合常理,一般人不会故意送没用的东西给朋
友当礼物,那些占据咖啡馆空间的东西,成为朵儿的妹妹蔷儿”以物易物”的点子来源。
以物易物,交换每个人的心理价值,是很有意思的想法,倒不如这点子就直接出自搞怪的
蔷儿,借此营造咖啡馆的东西只换不卖的特色。
张翰演的客人拿了35块世界各国的手工香皂来交换,并为每个香皂附上一个故事,这是一
个与梦想连结的桥段,甚至是引发朵儿后来决定旅行出走的关键,但电影呈现出来的感觉
就是不痛不痒,可有可无,走过35个城市的记忆应该不会如此不着痕迹,我甚至想不起他
曾说的任何一个故事片段。有好的故事立意,却没有丰富的内容,仿佛拿掉任何一个桥段
都不会妨碍整部电影,这似乎又犯了某些台湾电影的老毛病。
最莫名其妙的是贯穿整部电影的OS,明明是简单至极的剧情,还要旁人解说,更夸张的是
每段出现的街头访问,直教人傻眼。或许是导演希望电影能呈现出如同记录片般的情境,
但是访问路人甲,只会让看电影的情绪被打断,我看不出这些访问与电影有何关联?只觉
得突兀至极。
我不喜欢这两部电影的原因就在于,完全找不到台北生活中的感动,除了文艺,毫无生活
细节。
咖啡馆的故事其实可以拍得无比动人。例如:日剧‘温柔时刻’,一个发生在北海道咖啡
馆的故事,或者是类似的东京‘深夜食堂’。两部日剧都让我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互动
,看似毫无关联的彼此,因为咖啡馆的存在,而让时感孤单的心有了温度。
重点在于:咖啡馆主人与常客的生命,因此有了连结。
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不为人知烦恼,有些人不愿对身边的人诉说,咖啡馆就成了存
放心事的好地方。我一直觉得每个城市咖啡馆如同旅人的家,它应该是予人温暖,令人心
安的所在。
其实,不需要太奇幻美丽的故事,反倒需要注入日常生活的暖意,这才是咖啡馆之所以令
人流连忘返的缘故啊!可惜,我只看到朵儿咖啡馆的美丽,却没有感受到它的暖意。
【配角比主角出彩的‘第36个故事’】
我认为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仍是说好一个故事。
之前我很喜欢的‘海角七号’和‘听说’都是剧情自然流畅,没有太多可有可无的支微末
节,也不会没头没尾的出现突兀的情节。仔细想想,把故事说好,不是电影的基本工夫吗
?就像是房子的地基,没有稳固的基础,就算房子的装潢摆设再美,也仅是昙花一现,没
有安全感,就无法让人产生”家”的感觉;少了家的感觉,就不会有想停留的渴望。
所以,无法与人连结的咖啡馆,终究只是咖啡馆,不会成为心里温暖的印记。
如果电影剧情是主角,那么演员配乐摄影就是配角。
‘第36个故事’的配角明显比主角出彩。饰演咖啡馆老板朵儿的桂纶镁深具人文气息,她
在吧台煮咖啡做甜点的身影看来十分美好,与咖啡馆自然融合成一股令人安心的气氛。桂
纶镁身上兼具两种矛盾的特质,对于她想要的东西,固执到底但又缺乏自信,她想拥有属
于自己的咖啡馆,有了咖啡馆以后,却又因为与想像中的情况不同而倍感失落,这感觉就
像心被梦想成真的快乐填满以后,不知不觉又空出了一大块,空出的部分如实存在,但一
时又无解。
我们渴望梦想成真,然而梦想一旦成真,少了追寻的动力,人反倒无所适从了。也许人心
就像蔡健雅唱的“无底洞”,不可能有被填满的一天,只有时感匮乏,才有追寻的意念与
继续向前的勇气。
我喜欢桂纶镁身上散发出的"无限可能"特质,她让我想起总是游走在希望与失望边缘的
自己,有时不顾一切也要坚持到底,有时却又自暴自弃想转身就走。
她让我相信,转身,也许不是坏事;离开,可能海阔天空。
重点是:不要害怕改变,也不要否绝从前,慢慢往前走就好。
饰演妹妹蔷儿的林辰唏,非常有型,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强烈个人特质,很适合电影中那
个天马行空爱搞怪的女孩。
她骑着脚踏车,穿梭在街道巷弄之间,午后的阳光穿越树梢,映照她意气风发的脸庞,微
微上扬的嘴角,仿佛前往未知的通关密语,那是一种不害怕的表情,是我们曾经熟悉,却
不知不觉随时光流逝的美好青春。
耳边同时响起雷光夏充满故事的歌声,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感动!我看着电影中自由穿梭的
蔷儿,想起那段在台北随心所欲的好日子:
睡不着,就在诚品书店看整晚的书;想唱歌,就和要好的朋友到好乐迪唱一整晚,天亮再
说晚安;最喜欢在十三楼看夜景,想像黑夜之下的点点星光,当时陪伴我的人还为我在阳
台上布置了小茶几;当时极为钟爱的山中咖啡馆,就像心有灵犀的恋人,挤了半天公共汽车上
阳明山,就为了去翡冷翠咖啡馆喝下午茶。
那时,一心往前看,只看到光,看不到光背后的影,还不知道生命中有些错过已无可挽回
。
那时,也还无法体会雷光夏歌里的疏离,其实是缓步的靠近。我爱她歌里的寂静,更爱寂
静背后被音符层层叠起的暖意:
‘给我想要的生活,面对最坦白的眼眸,前方是一片晴朗星空,答案静静拥抱我。’如此
贴近的感触,依然拥抱了仍时感孤独的我。
雷光夏轻唱的“第36个故事”,有我记忆中的台北轮廓,也有我不知不觉的改变,它属于
我热爱的城市:温柔又暴烈,疏离又靠近,最寒冷也最温暖,将爱与恨的极致情绪融合为
安静的深层情绪,让人想哭,却又不自觉温暖的笑。
即使离得再远,依旧想念,即便时光不再,记忆永在。
这就是台北在我心里的位置。
雷光夏音乐本身强大的情感张力为电影增色不少,电影没有触动我,反倒是音乐让我想起
电影的画面,勾起记忆中的城市轮廓。
【城市的美好,应该在生活的细节之中】
发生在咖啡馆的故事,一向是我非常喜欢的主题,地点是我喜欢的城市,演员是我喜欢的
桂纶镁,音乐是我偏爱雷光夏,感觉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完美,偏偏欠缺了最重要也最基本
的故事呈现。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和同伴不时无言对望,除了对电影情节不够细腻不甚满意之外,更多
复杂的情绪来自于这几年彼此心境上的转变。十年前,我们也许会喜欢这部电影,那时觉
得剧情不重要,只要有我们喜欢的文艺情调就好,但现在却怎么看都觉得这样的故事十分
空洞,完全无法被打动。
原来,动人的故事应该来自生活的养份,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结果刻意塑造。以前我分辨
不出两者的差别,现在我很清楚自己的感受,我不再喜欢那种表面唯美,实际上却缺乏细
节的作品;我还是喜欢关于梦想的故事,却比较偏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探索的心情
。
虽然两部关于台北的电影都令我感到失望,但我依然喜欢雷光夏音乐故事中的台北,也还
是很爱身在朵儿咖啡馆的桂纶镁,她们仍贴近我灵魂中的某部份。但我也知道那些不再让
我轻易感动的文艺氛围,同时意谓着我的改变。
我想,真正的浪漫,应该是日积月累的文艺气息,加上来自生活的温柔与挫折,两者合而
为一,在失望与希望中安然度过每一天。
作者:
pOLoGaL (齁米)
2010-01-25 01:26:00两部片说故事的手法真的很糟
作者:
newline (漫长的等待与相遇)
2010-01-27 21:32:00喔
作者: money360 2010-05-23 02:28:00
搞不懂为什么一堆台北控?比台北美丽身活环境好的城市很多
作者: thomasshen 2010-05-23 02:35:00
我觉得此片通篇佳句却非佳篇。
作者: koninkaede 2010-05-23 03:07:00
有些小地方你没仔细看齁~ 不是开店贺礼 是拿去换海芋..
原PO真的很厉害!这部电影常常无法把情绪营造得很深刻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17:00呵,虽然不认同你的“台北”但是我觉得你解释的还算可以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18:00至于细节方面,我只能说你没有看得很仔细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19:00我觉得一页台北、第36个故事都是拍出台北的另一面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21:00那个在各种电影里呈现的“政商”“新闻”中心以外的台北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22:00那些剧情空洞的感觉倒还好,毕竟这些小品的节奏就是如此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09:29:00只能说对印象派画作用了古典主义的方式批评,自然评价很低
作者:
Anzar (是一只安萨)
2010-05-23 09:33:00TL;DR
为什么导演不放36个故事了 放了故事片段应该会让观众更觉得无厘头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0:00然后,一页台北男主角还是有去法国,是回国后再去找女主角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2:00又看一次你的文章,一直在强调要有台北精神而非表象陈述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4:00实际上,却忽略“平凡无奇的生活片段”Ex 万头钻洞的夜市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5:00或许才是过去在其他电影里没有出现的台北画面,台北生活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6:00第36个故事更妙了,电影拍完咖啡馆竟然真的营业起来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7:00难道不符合文艺生活吗?文艺电影,却真实的在生活持续上演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09:00文化是生活累积,台北文化的多元,正是由这些各面向的电影
作者:
jy72121 (飞翔)
2010-05-23 10:10:00不断补注充实才得以完整,若只想大叙述去含括反倒不像台北
作者:
ouso 2010-05-23 10:49:00一堆空洞美丽的台北片...却票房鼎盛
作者:
homei (电眼)
2010-05-23 12:05:00推一个
作者: Dispirited 2010-05-23 12:15:00
又是陈绮贞......
作者: phinphins (书写极光的方式) 2010-05-23 12:29:00
反过来说,原po过度美化记忆中的台北了...
作者: phinphins (书写极光的方式) 2010-05-23 12:30:00
一页台北,就是一个刚好发生在台北的故事而已啊...
作者:
citcafe (cAfE)
2010-05-23 13:15:00看到一半按END, 你没看仔细,同事们就是约定拿没用的东西
作者:
citcafe (cAfE)
2010-05-23 13:16:00去换海芋,所以朵儿才会说,早知道要她们拿咖啡豆或面粉
作者:
citcafe (cAfE)
2010-05-23 13:17:00来换。有些细节不是不存在,也许是妳期待其它部分而忽略了
作者:
citcafe (cAfE)
2010-05-23 13:19:0035个故事,换35封情书,在最后,这35封情书在回到朵儿手上
作者:
citcafe (cAfE)
2010-05-23 13:21:00这一块,不就是生活。提拉米苏的成本,朵儿的妥协,也是
作者: thomasshen 2010-05-23 13:55:00
谢谢PowerHand
作者:
Obiwan (ψ-(._. )> (笔记))
2010-05-23 14:39:00推“又是陈绮贞”,一定要这样推崇才显得自己很潮吗?
作者:
ghty (Beatlemania)
2010-05-23 15:07:00这让我想到 两年前在台北电影节看白景瑞的"台北之晨"
作者:
ghty (Beatlemania)
2010-05-23 15:09:00拍摄1964年(民国53年)的台北 因为是默片 所以请来阿飞西雅
作者:
ghty (Beatlemania)
2010-05-23 15:11:00作者:
cipc444 (宋亏西)
2010-05-23 19:37:00那些批评别人推崇陈绮贞的人也是想要让自己显的不同吧因为想要让自己显的不同 所以批判
作者:
cipc444 (宋亏西)
2010-05-23 19:38:00那其实你正在批判自己阿
作者: skyoasis (Brit-pop) 2010-05-23 20:26:00
那楼上都不批评陈绮贞以外的歌手囉?
作者:
reski (山得)
2010-05-24 00:33:00我不认同一页台北的部份,荒诞只是表现的手法,和会不会发生
作者:
reski (山得)
2010-05-24 00:34:00台北没有相干,他说的是台北没错,只是不属于你的台北。
作者:
reski (山得)
2010-05-24 00:35:00我倒觉得一页台北很像我心中的台北,我不是台北长大的小孩
作者:
reski (山得)
2010-05-24 00:36:00只是在这里生活了五六年,觉得一页台北里的味道很熟悉。
作者:
reski (山得)
2010-05-24 00:37:00其余的部份倒是没啥意见~
作者: lookf (大侠梅花鹿ㄎㄎ) 2010-05-24 13:14:00
没有强烈侵入式剧情的电影并不代表空洞 你的形容词不太精确
作者: lookf (大侠梅花鹿ㄎㄎ) 2010-05-24 13:15:00
OS是一种手法和对话 原po应该很少看好莱坞以外的片子
作者:
attented (一起铁道之旅吧!)
2010-05-24 16:29:00台北去待个短暂或玩都不错,长久定居我实在是有点受不了
作者:
attented (一起铁道之旅吧!)
2010-05-24 16:30:00以前年纪轻喜欢台北的热闹,年纪增长后,反而想远离台北
作者: money360 2010-05-24 21:31:00
跟楼上同感
作者: lucdiane (?) 2010-05-30 09:44:00
为什么扯到陈绮贞? 电影又没她...
作者: hugo811 (hola) 2010-06-04 09:12:00
请问可以借转绮贞那段到Cheer板吗? 那段我看完哭了...
作者: MfakeM (Kao) 2010-08-21 12:47:00
推这篇 一页台北跟此片都让人失望
作者:
pig90783 (︿╴︿" )
2010-08-28 19:08:00我觉得好看
作者:
llwopp (hotdogroll)
2010-09-02 21:29:00国片还要多久才能脱离旁白跟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