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雷] Mary and Max

楼主: surveyorK (^%*&$*&*)   2010-05-06 10:42:31
除《第十四道门》(Coraline)之外,2009年其实还有另一优秀的黏
土动画电影,即这部《巧克力情缘》(Mary and Max)。
大家都知道黏土动画制作不易,费时又费工,是一件很磨性子的差事
。不过也因为黏土动画便宜亲民,且具有某种特殊的质感,让不少动
画创作者着迷于此,如英国的Nick Park和Peter Lord、美国的Henry
Selick,还有捷克的Jan Svankmajer等人都相当热衷此道。而一般
来说,黏土动画易学难用,控制人物简单的动作容易,但若要再往上
做出变化,如一些寻常卡通片中的夸张表现,那就困难得紧了。
变形改造和速度感是黏土动画的两大罩门,黏土动画有其特性和限制
,一般手绘动画的理论,无法完全套用在黏土动画上,造成某些认知
上和实作上的差异,提高创作难度;而黏土动画又宜慢禁快,Aardma
n突破一般传统观念,致力于黏土动画的加速,《酷狗宝贝》、《小
鸡快跑》都是其中佳作,成果固然丰硕,但所付出的代价却也异常沉
重,致使制作成本不断飙升,《酷狗宝贝之魔兔诅咒》(Wallace &
Gromit: 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的制作成本竟然高达1亿8
千万美金,不禁令人要问,花费这么多心思与金钱,只为了让黏土动
画跑得更快更流畅,是否真的值得?
没有人可以确切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创作上的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不能说因为它所费不赀,便在印象上先打个折扣,这样太过偏颇;不
过,若能在有限成本内创作出格外精采的作品,我们当然也不吝于给
予热烈掌声。
《巧克力情缘》就是这么一部小成本大成就的动画作品。
本片在制作上,相当熟悉黏土动画的诸多限制,但导演不像Nick Par
k一样试图反抗它,反而是处处顺着它、讨好它。在有限的小天地里
,辛勤耕种,最后采收丰硕的果实。导演刻意放慢步调,舒缓而冷静
,娓娓道来般的自白口吻,贯穿全片,不仅充分利用黏土动画之特性
,也让情感得以凝聚。其实故事结构并不复杂,只是一老一少之间的
笔谈对话,但其中的情绪纠葛,却让人一次又一次跌入情感漩涡,不
时地替剧中人物深思、担忧与哀伤。
而在特效方面,导演采用纸娃娃系统常见的情绪泡泡,但他竭尽所思
,努力尝试在极为有限的环境中,做出最大的创意发挥。成果我们瞧
见了,是非常让人动容的——原来只是简单的情绪泡泡,也能制作得
如此巧妙,充满巧思与变化。导演Adam Elliot说《巧克力情缘》是
他历时数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我完全相信,且相当佩服他对于黏土动
画的执著和拍摄手法,这些都很值得年轻一辈动画创作者学习与效法

本片调性幽默,但让人感伤的时刻却往往比开怀来得多,与《麦兜故
事》一样,都是用幽默去包装一个现实又哀伤的故事。它不是冯内果
之流的黑色幽默,也不是雅歌塔那一类的战傈幽默,而是近似于索尔
贝娄的辛酸幽默。剧中言语幽默,但嘲讽取笑的对象,往往都是自己
,也伤害自己最深最深。有些伤痕不那么容易复原,需要长时间的耐
心与呵护,而且无比纤细,一句言语、一幅景致都可能震撼内心深处
,让伤口再次出血、流脓。剧中的一老一少,尤其是那个老者,是可
怜、亦值得同情的。虽然那种心痛——整个心仿佛被丢进搅肉机里蹂
躏——是我们观众可能无法完全体会的,但多一点同理心,绝对可以
帮助我们看得更多更远,更加深入问题核心。
《巧克力情缘》予人一段精致又难忘的观赏经验,一时间我说不出多
余的赞辞,因为心中还是那般郁闷,或者说明白点,剧中老者其实是
部份人的写照与投射——我自己偶尔也会情绪滴落,偶尔也会感到寂
寞,而这时候,一个真心且可交心的朋友便显得异常重要——对你、
对我、对任何人,想必都是如此的。
作者: pippo (宁静温柔)   2010-01-12 17:36:00
大推
作者: ykb (ykb)   2010-05-06 17:44:00
推荐这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