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乘着光影旅行》by(时光之砚)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0-05-04 22:00:37
《乘着光影旅行》- 时光之砚部落格 PTT2个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456379
====================================================
如果,追逐一场光影如诗的梦,得追到天涯海角去,到没有
人认识你的地方。如果,得追往一片白茫茫的荒漠大地上,
到一座骤雨急下的异国陆桥边,得追进一顷早已荒废的、漫
著幽幽红光的大宅院。如果追着这场梦,得要独自一人前往
世界的尽头,你,去还是不去?
====================================================
至今我一直都记得,第一次看《海上花》的那个上午。那是在外文系沈晓茵老师的“台湾
电影”课堂上,视听馆二楼的小教室,投影机和布板是大银幕,课桌椅是凌乱的观众席。
风一吹,遮在窗边的帘幕会微微闪漏著光。那样的色调、那样的气味和那片光影里,那天
早上的我掉进了《海上花》微醺的吴侬软语,仿佛是个时空凝结的世界,而我久久未曾梦
醒。
那时候的我,大概没有想到有天我会和《海上花》的副导约在周末的咖啡馆,聊聊创作和
心情;那时候的我,也没有想过多年后我会拥有一个部落格,格中的文句绕着电影作主要
核心;那时候的我,更没有想到,在那片晕染著红光丝绸反射的影格背后,是个摄影大师
名唤李屏宾。而有一天,我会在一部以他为主体的纪录片里,碰触到他对电影、对艺术、
对创作和对人生的哲思。“那其中的一道道,都是真理。”
这是《 乘着光影旅行(Let The Wind Carry Me)》,一部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层层折射
、在内里堆叠出多重意涵的纪录片。“他是台湾人不知道的荣光,却是多少大师导演背后
的那双眼睛。”这样的纪录电影总是试着提醒我们自己忽略了什么。然在这部由台湾导演
和香港摄影师合掌的作品中,透过对各方电影人的访录、对历史成长的还原、对李屏宾作
品的拼贴,再到他本人生活的侧写,整个叙事的纵深已不只在介绍我们“认识”他,更带
领我们“懂”了他。
看似说人,实则在记“史”;看似描心,实则想写“情”。《乘着光影旅行》值得慢慢沈
淀,一遍两遍再看三遍。然后你才会发现,在青春与梦想随着时间俱逝后,能被回忆的滤
镜所筛落的,只有淡然的真性情。
而这整段故事,大概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吧。
一九七七年,李屏宾考进了中影的技术训练班,和后来成为台湾电影界镇山之宝的许多大
名字像是廖庆松、杜笃之一起站上了新电影将起的浪潮。他们轮番担任那推动浪波的一双
一双手,又同时在浪头上领着先锋往新方向冲。而从杜笃之的访问传记《声色盒子》到李
屏宾的《乘着光影旅行》,身在“后世”的我们不难发现,正是这批年轻人站在当年影史
的关键位置,他们撑了下去,他们闯出了一片天。而如今,套一句宾哥自己的豪情壮语:
电影界已经是他们的了。
然如果回想起那段黄金岁月,则台湾新电影不只是对的时间与对的形势,还有对的人与他
们对的“心思”。我猜想,李屏宾他们当时对拍电影的理想,可以化约成一个简单的“真
”字吧。把在生活中种种的真、那背后蕴含的种种的美,把这双眼睛所看到的、耳朵听见
的、一点一滴品尝在心头的生活原味放进电影里。“世界上没有不美丽的事物,只有不美
丽的眼睛。”三十年后如同随笔的这句台词,正把台湾新电影的核心一语道尽了。
生活本身即是戏,没有什么比认真地生活更能看见活着的美、活着的痛楚,和那些酸酸与
甜甜。那场历史盛宴,其实说到底,是一群年轻的创作者想在考虑一切的形式、手法、技
巧和意涵之前,先反身看见自己。把电影朝向最大限度地留住生活——或说相反地,是减
低舞台感和戏剧性,创造出“我们所谓的那种‘真实’”。
于是杜笃之上山下海地蒐集音效、灵活地穿插在他遇见(欲建)的各种场景里;李屏宾则
在这一路的修炼中,渐渐了解了摄影的本质乃在透过镜头重新“看见”这世界。那是召唤
、是预先感知,是开启心眼去发现“原本属于这房间的气味”。不约而同地,他们发现了
被我们忽略但深藏在生活四周的细节和美丽。其实任何镜头都不是完全人工的,而是老天
早就准备好了就在那儿。他只是比其他人都更退后、更包容更宽阔地看见了这些,然后用
他的专业,把它们留了下来。
如此自谦,既真且诚。
接下来的剧情,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在新电影的浪潮核心处,是李屏宾遇见了当初仍被
称作“新锐导演”的一个作者,与他那少年老成的目光。而从《童年往事》、《恋恋风尘
》到《戏梦人生》,大师的养成如两道互为映射的光,有了李屏宾的看守,侯孝贤的长镜
头变得越发笃定而深情;有了侯孝贤的作者之“道”,李屏宾的摄影路在经过黄金浪潮的
淘洗后,来到了《海上花》、《花样年华》和《千禧曼波》。一代大师的位置站稳了,如
今“光影诗人”成了为他办回顾的金马影展给予的封号。
但另外一段旅程,这时才刚要开始而已。二00六年,曾担任《海上花》副导演的姜秀琼
,有了帮李屏宾拍人物纪录片的想法。据秀琼导演自己所说,那是个“睡不着觉,将近凌
晨两点的夜晚,突然起意写的一封电邮”,把藏在心里一年多的想法告诉了宾哥。过没几
天,在人前总笑称“他们说要拍我的时候我想说是不是该退休了,不然人家为什么要拍你
呢?”的李屏宾,回复给姜秀琼的却是一封满满的体贴。他反问:“这样做值得吗?这可
能要花费一到两年、一去不回的时间,以及困难筹措的资金、影片的出路等等……如果这
些你都想清楚了,那我们一起努力来完成它。但如果任何时候你想停,就停吧!不要有任
何压力。”
于是在毫无预算和具体时程的规划下,《乘着光影旅行》本身启航了。从台北到东京、香
港到巴黎、从越南再飞往挪威,姜秀琼和关本良拍李屏宾,拍他的日子,拍他的步伐也拍
他的手痕。那是他独自归返异乡的旅馆房间,镜子里看着自己满脸的倦容;那是他在六本
木的路灯黯影下,独步走在默默的夜半上坡路;那是他在和老母亲暂别后,市民大道喧嚣
的车流里,望着窗外无法多言说——
那是他和侯孝贤站在巴黎的街头,看着浑圆透著光的红气球飘荡在楼间。他问导演:“你
刚刚说那个什么飞过来又追过去的,那是在说真的吗??”
无疑地,身为一个同行,或战友,或摄影前辈,李屏宾受到的尊崇是全面性的。老师傅说
起他满口的“大胡子,你看就这个大胡子!”掩不住的兴奋是引以为傲之情;王家卫说他
像个军人,张艾嘉更补充道“阿宾一来到现场,这样一站出来,大家都不敢多说话了”;
徐静蕾称他作李老师,“老师这样站在旁边,有点帮我搓住了一个劲儿的感觉,否则要操
控那么大一个场面我觉得我会有问题……”;而侯孝贤,当然就说了:“阿宾他很厉害的
,你交给他什么他都会catch得到。他已经到一种境界了。”
然作为一个瞪大了眼睛的观众,一部纪录片能真的“打到”自己,绝不只因为那被纪录的
标的本身。在《乘着光影旅行》中,两位导演所细心拍来的各种画面,和李屏宾本身的作
品剪在一块,化学反应激起了浓厚的情感魅力。也正是这样的手笔、这层层围绕的“叙事
”结构,针织笔描地摊开成一幅完整图像,让访谈不只是现身说法,作品片段也不再是仅
仅的举例。这样的追随、理解、致敬和再诠释,融贯了全片,就藏在《策马入林》那曙光
乍现的万钧张力中,在《花样年华》那至情至艳的凝结光色里,在《今生,缘未了》的洒
落漫天白絮间,在《海上花》那一盏盏危颤颤摇曳著烛光的油灯边缘……
“要拍一分钟的电影,要用上很多个一分钟。然而制造每个一分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投
进的,竟是我们的生命。”这段告白出自关本良之手。而我相信,这其实更在无意间、为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下了坦承的注解。在反复消刍、整理、裁编和内化这些素材的过程里,
两位导演所经历的浓浓的创作感动、对自我完成的追求和“艺术作者的心灵疗愈”,都彷
彿藏不住的感叹般,流动在《乘着光影旅行》精纯的质感上。那诗意,表露无遗。
因此便不难理解了,为何几乎所有人看完、都明知不太妥切又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而说
出:“这是一部比剧情片还好看的纪录片!”被纪录下来的不仅是李屏宾,还有他所信仰
所传递的把生命投进作品里把时间刻痕留下来的那股真情。这样的信念,和两位导演的目
光交织在一起,来到了观者面前,成了一次不必说太白不用说太多的交心。“拍电影的人
,看电影的人,都在旅途上。一个在回程,一个正要出发。”而这趟旅行将会直达心底,
我们怎能不在看完后、被深深地触动呢?
然而,我还想跳开来再讲点外围的东西。
在《乘着光影旅行》里,透过我主观的视界所见,一定不会忽略的还有从《艾草》、《跳
格子》来到此,姜秀琼那一贯细腻的说故事已不只是“顺”和“纯”,还有了开花结果的
惊人气势。正如前面所说的,将侧拍和访问等素材与宾哥的作品剪在一起,那看似时序跳
接、实则是对“成长、专业、家庭”三大主题的凝视,让《乘着光影旅行》有如同心圆般
层层扩大,又同时渐渐逼近核心。我所看见的是,作为一个叙事者,姜秀琼已经习得了恣
意和大器。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比起《艾草》和《跳格子》,又有陡然剧升的视觉和节奏魅力。那些
味道的营造和随笔拼贴,声音与影像、受访者口白和甚至背景乐的结合等等,我想说的是
,因为有了关本良的加入(而且不只是以一个摄影师,还是“共同导演”的身份)终于让
“质”、“文”双方面的光彩更加均匀。
从《男人四十》、《2046》到《渺渺》,名贯港台的摄影师关本良,若说他的成就没有显
出对宾哥的急起直追之势,肯定是谦虚的。然在《乘着光影旅行》里,那些喧忙的市景剪
接、快门慢转的北国印象、飘漾著无尽白光的大漠沙地……就算只是片段的选择、简单的
镜头跳转,我都看见了作为一个美感经验强烈的艺术家,他的目光是如何妆点着整部电影

由此也不难想像了,两位导演是抱着千万不能辜负这文化资产的戒慎心,在拍这整部电影
的。《乘着光影旅行》因此亦不乏专业典范的意涵——法国导演吉尔布都说起李屏宾:“
他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像一阵风一样,我猜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吧!”;摄影助理回
忆起宾哥带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简直到了无私奉献的地步;姜文导演则说:“以前的
我不太会关心周围的人,也不是我不想关心,有时候就是忘了。但现在的我觉得这是不对
的。你可以不关心自己,但你不能不关心周遭的人。”到哪儿都一个人去的李屏宾,在伙
伴眼中是一棵温暖的大树。所以姜文又补充道:“大哥风范不是你去骂人去指挥人,而是
要能去体贴他们。”
当然,更不用说、却一定要再提的是侯孝贤:“阿宾他的东西做出来,你总是不会失望。
那这样会让我干嘛呢?会让我更大胆,更大胆、更没有旁骛地在想这些人,想这些角色,
因为我感觉角色活过来,能够‘活’是最重要的。”
去年的十一月底,《乘着光影旅行》在金马影展上首映。后来听说所有的电影人去看完这
部片,都表示“相当深沈地被打中了”。在整个故事中,最让人动容的,当然是宾哥和李
妈妈的关系。如今看来知足、稳定、无忧无虑的李妈妈,在当年可是一手把他们五个兄弟
姊妹带大的。付出了自己的花样年华,换来我们今天心灵健壮的光影诗人,然不只是对李
妈妈所在的这个原生家庭,还有对老婆小孩所在的那个远方的“家”,身为一个被各国导
演争相邀约的摄影师,李屏宾能给家人的时间永远是“不够,还是不够。”
整场叙事的出发点,最后却落在如吉普赛人般到处迁徙的每个电影人都共同拥有的那枚心
结上——梦想与家庭,思念、亏欠、割舍,和一再的道别。
所以,永远都在路上捡拾著吉光片羽的李屏宾说了:“人生常常都是无可奈何。如果为了
跟家人常常相聚,为了跟儿女能够每天在一起,可能我喜欢的职业根本无法参与。那可能
我有别的工作或什么的,但我可能一生都不快乐。”今天在法国、明天在香港,下个礼拜
到新疆去,再来可能要赶往越南了。他说:“这些东西都不是我可以选择的。”创作者永
远都有必须忍受的孤独,而正是这些孤独,造就他们某部分的伟大。不就是如此吗?
在《乘着光影旅行》最后,旁白念起了李屏宾在领取国家文艺奖时所说的感言。不知为何
,这么多年来,对“李屏宾”这三个字我所抱的想像,总是个冷而凝冰的质感,没有想过
在那些静极微光的视感背后,是个粗犷的黝黑汉子,与他内里那温暖火热的心肠。而在那
段私密的感言末尾,你我终究发现了:日常的天伦幸福也许能割舍,但对家人的放不下和
不安心,是在最深处不可能被忽略的。他说,这样的一座奖,让他明白了对自己而言最重
要的是什么。但路啊、人生哪,不就是持续地在这些矛盾与犹豫中,跌跌撞撞地走出来的
吗?
如果,追逐一场光影如诗的梦,得追到天涯海角去,到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如果,得追
往一片白茫茫的荒漠大地上,到一座骤雨急下的异国陆桥边,得追进一顷早已荒废的、漫
著幽幽红光的大宅院。如果追着这场梦,得要独自一人前往世界的尽头,你,去还是不去

他的答案,我想依然会是:那就去吧!把放不下的一切都留在镜头里。都带在旅途上。
==============================================================================
延伸阅读: 真心推荐,《乘着光影旅行》: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8317192
金穗之心: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1851181
作者: oiuycat   2010-01-20 21:55:00
good!
作者: leila (Lizzy)   2010-05-04 22:29:00
我也去看了~ 但是看完你这么棒的评论之后 我不知该怎么下笔
作者: leila (Lizzy)   2010-05-04 22:30:00
了... 不过还是要说这部片真好看!!
作者: VOICEVOICE (摇滚人生滚呀滚)   2010-05-05 14:15:00
写得真好 推一个
作者: perrinla (是怎样= =)   2010-05-12 01:03:00
写的真的太好了 在成功的路上要先忍受的了寂寞
作者: misstp (每天少一个字)   2010-06-17 02:34:00
写的真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