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好莱坞的反身镜像I:《超级大玩家》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8046433.html
镜像结构(mise en abyme,或译套层结构)一词源自中世纪纹章学,形容盾形纹
内夹藏了另一层相同的小盾形纹,此词后多用于文学与视觉艺术分析领域,形
容文本或图像中如双镜对立互映,不断分裂衍生、置入无穷深渊般的反身映像。
此词常用于后设的讨论,后设文学的重要特质是将“再现过程”置于读者可感
知的前景,透过拟仿手法将其脉络化,藉以曝露其中的罅隙、谬误或虚构性,
使读者产生对疏远文本的心理距离,进而思考其中艺术创作及现实中的“再现
性”。
自十九世纪起的文学评论,便已开始处理小说与戏剧中的镜像结构与后设议题,
而二战后法国的新小说(nouveau roman)流派更大量运用此概念于作品中,将其
发展到极致。
而电影这个千奇幻变的“西洋镜”中,又是如何在自身嵌入层层叠映的镜像,
造就出“关于电影的电影”?欧陆早先许多艺术电影大师,便已在作品中置入
“拍电影”的情节,从最早四、五零年代法国导演Julien Duvivier的《亨利叶
特的节日》(La fete a Henriette)、Rene Clair的《沉默是金》(Le silence
est d’or)与柏格曼的早期作品《监狱》(The Prison) ,到后来的费里尼的
《八又二分之一》,与柏格曼《假面》(Persona)、《情事》(The Passion of
Anna)、乃至贝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或
多或少都在情节、画面中呈现了拍摄场景或电影工作者的身影,但故事主轴大
多仍是在处理更宽广的人性议题,或导演自传式的心理投射,反映其内在思想
的作者式笔迹(signature)极为浓烈,真正纯以“电影”为讨论主轴的作品仍
然不多。
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绝非仅为导演个人心灵触角或艺术视野的延伸,
而更受制于种种产业机制与市场考量,高达1963年的《轻蔑》(Le Mepris)便
对于电影摄制背景作了切实的描述与批判:剧情是关于一部改编自《奥德赛》
(Odyssey)的影正在罗马拍摄,法国编剧Paul Javal受聘为德国传奇名导Fritz
Lang修改剧本,片中他为了经济考量,不得不和唯利是图、跋扈的美国制片
妥协,甚至多次出卖妻子,引发妻子对他的轻蔑不满。本片反映了欧陆战后
以跨国合制模式争取多国资金、人才、政府奥援、及共同票房利基的现象,
以及美国资金挹注来瓜分欧陆电影政府补助的风潮,片中高达透过多国电影
人员的互动与语言文化隔阂,将他对美国霸权主义与好莱坞商业思维的不屑
表露无遗。
若将视角转换到九零年代后的好莱坞,可发现其经济规模更加巨大,市场幅
度广及全球,工业巨轮随着金钱狂潮急速运转,电影不再只是编导的个人化
表述,而是依著片厂主管与制片的意志,从成千上万个企划案中挑选票房潜
力之作,决定影片走向和明星卡司。故此,片厂体制(studio system)蓬勃
的好莱坞当代影坛中,处理“电影”主题的作品显然较欧陆的艺术大师前辈
,更清楚意识电影的工业体制面向。
若电影中的镜像结构塑造了某种自我指涉、嘲讽的反身性,那以下三部九零
年代后的高度“自我指涉”的美国电影,便从片厂“局内人”的不同角度,
提出对好莱坞片厂体制的种种批判:
I. 呼风唤雨的大制片家-《超级大玩家》The Player
导演:Robert Althman
出品:1992
演员:Tim Robbins、Whoopi Goldberg
已逝的Altman擅长以冷锐而幽默的调性,透过中远景、长镜头缜密地捕捉大
堆头群星中的互动细节,借此窥见封闭体制中的权力风暴,以及看似平静的
表面下,人心所潜藏的种种幽黯秘密。
此次一向不屑与片厂大头打交道的Altman将矛头指向好莱坞,从片头长达八
分钟的长镜头,我们便在制片公司的里外来回穿梭,看尽浮华萤光幕后头的
各色人物与残酷光景,Tim Robbins饰演一位自负的电影制片Griffin Mill
,他负责的工作就是聆听编剧向他兜售电影企划,每年收到上万个剧本的他
只能从其中挑出十数个案子执行拍摄,于是一堆满腔热情的小编剧便只能默
默摸鼻子走人,或是从热切盼望制片公司回电,逐渐看着理想殒灭而心灰意
冷。
在摧残了无数编剧的梦想后,他收到了某位匿名编剧的黑函恐吓,于是翻开
客户名册着手调查,误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小牌编剧当成发黑函的人,前往
与之斡旋谈判,却在意外中失手杀了他;事后他试图湮灭证据,若无其事地
周旋于同事与刑警间,甚至和已故编剧的女友发生不伦恋情,但同时仍得面
对神秘黑函的死亡威胁……。
本片一方面透过制片会议的过程,不讳言地直批好莱坞掌握影片生杀大权的
决策核心,眼中只有明星、卖座元素(色情和暴力)、和俗滥公式(圆满收场
的结局),而片中一位原本鄙视上述种种要素的编剧,原本口口声声坚持专
业演员、悲剧收场的本我色彩,却也在影片试映后屈就于市场反应,欣然接
受了片商安排的一线演员与圆满结局,十足讽刺。(片尾那场试映中将可看
到令人惊喜的巨星卡司。)
虽然剧情里对商业明星大加揶揄,但一方面却也安排星光熠熠的惊人卡司,
不时散置在影片各个角落:Whoopi Goldberg饰演的女刑警表面一派轻松,
口中不时爆出直率的粗口幽默,却又会冷不防地提出尖锐讯问,塑造出鲜
活有层次的角色形象;九零年代当红的女星Andie MacDowell、不老妖姬
Cher在片中也都有惊鸿一瞥的客串出演。
形式上,本片套用了惊悚谋杀电影的语法铺陈剧情主线,许多场戏皆以经
典电影明信片或海报作结,例如:Fritz Lang的《M》、希区考克的肖像…
…等,而从头到尾皆未现身的神秘人,亦曾化名为《日落大道》(Sunset
Blvd.)中的编剧一角,向主角发出黑函,种种蛛丝马迹皆形成对影史经典
作品与黑色惊悚类型的丰富互文。
观众从一开始对主角的认同,逐渐随着谋杀、偷情、与斗争剧码,看着主
角在好莱坞体制中如浮士德般一步步走向腐化、贱卖灵魂,终于片尾彻底
化身为坐拥权势、豪宅、与娇妻的大制“骗”家;片尾最惊人之处,在于
制片同意将自己的真实生命拍成影片,使得本片的叙事函(diegesis)框架
变得暧昧而引人猜疑,后设的魔手将结尾与开头牵成一条神秘的循环,究
竟先前所发生的故事是否会在好莱坞银光幕再度搬演?或是观众先前所看
到的根本只是片中角色所演出、经过片厂加工的一场幻影?这个令人玩味
的结局,巧妙地晕染了片中的虚实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