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Innocence的哲学

楼主: Kubelik (cliche)   2008-10-28 01:28:27
http://www.wretch.cc/blog/milstein/23033180
Innocence的哲学
最精采的两段对话,第一是巴特和德古沙到鉴识科调查犯下杀人案后被带回的
人偶时,和鉴识官哈乐葳小姐的对话;第二是他们到北方的泽捉经济特区找金
时的对话。
德古沙:“……你说的机器人想自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沙乐葳:“人造女奴以故障为由,借此制造出攻击人类的许可。不过,此逻辑
的结论也让他们摆脱了伦理规范第三项的约束”
德古沙:“在不伤害人类的前提下,维持自己的存在”
当沙乐葳提盗人偶自杀时,德古沙的反应是讶异的。为什么?
自杀一直以来是哲学探讨人性的一大课题。人为什么会自杀?人在面对无法解
决的困境,多重价值的冲突时,往往便会考虑死亡。
何种行为是对的?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做的?是最好的?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
上,要怎么生活?我们的行为准则是什么?这是伦理学的讨论课题。
但是人类历史数千年来,人类仍无时不继续面对难以抉择的冲突。意即,尽管
数人类哲学发展至今,到今天仍然无法解决人在价值冲突时的决定模式。自杀
事件与日俱增反而意味着伦理学体制渐趋崩溃的危机。
人偶的行为最基本的逻辑是由艾希莫夫定下的三大定律发展而来,机器人杀人
并自杀,这个避开规定的逻辑是机器人自己产生的吗?如果被用以理解一切,
包括人类行为自身的逻辑可以自己推演出这种结果,不就意味着,对人类而言
,自杀有可能会是人类历史发展后,决定自己的一个解答吗?那么这岂不是在
说,人类的演化中,存有着跟生存背道而驰的选项,那么,人类之所以有思考
,岂不是一件有可能导致自我毁灭的非正常演化呢?如果说,当我们探讨为所
当为时,尽管面临现代诸多难解的道德难题,而我们乐观确信最终仍会有解决
之道时,人偶的行为昭示着人类自灭的可能时,那伦理学不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了吗?
不管怎样,人类创造的机器人,却有了类似人类的行为,这是一件令人不安的
事实。德古沙的反应反应了一般人类的反应:否认人偶的“人”性(的可能性
)。
哈乐葳不这么认为。
德古沙:“我想正确来说,这应该称为‘自我毁灭’吧”
沙乐葳:“如果你希望,将人类和机器明确区分的话”
“对我来说,这都要怪人类一旦认为没用了就随便丢弃机器人”
“机器人只求不要将他用完就丢”
“人类和机器人不同,这种信仰跟‘白不是黑’一样,不过是在讨论‘人非机
器’这个层次的认知罢了”
沙乐葳将人偶纳在“人”的集合之中。而德古沙则先天上“拒绝”这个可能。
当沙乐葳举小孩为例时,有家室的德古沙的情绪反应更坐实了“人类”对于“
非人”的机械可能也是“人”的非理性抗拒。
这时,人/人偶之分,将电影带进了主题。
金:“人类对于现实无法完整认知。然后,这种完整性不是没有自我意识,就
是具备无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只有人偶或神才能实现这点。”(注)
我想就从笛卡儿对神的存在之证明来开始:人的感官是可疑的,人不是全知而
完美的,但是,人却能有够有“完美”的概念,这种“绝对的、终极的、完美
的……”的概念不是人能够经验得到。却能够理解的。既然所有的概念都可由
其他的概念“延展”而来,那么追朔上去就必定会有一个根源,“绝对、终极
、完美…”既然不可能是由“不完美的”人类延展而来,那么,就必定是从“
绝对、终极、完美…”的“神”延展而来的了。因此,神是存在的。
不过,金的生存年代已不是十六世纪,因此他的观点的起始点也跟笛卡儿略有
不同。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承认了绝对抽象的灵魂的存在,金(以及Ghost in
the Shell的世界)仍然是从确实存在的“东西”出发,也就是说,尽管“意
识”这件事情仍然玄妙难解,但基本上都承认,意识的确“存在于”“那里”
,那颗“里面正进行各种神经化学作用”的脑中,或者存在那堆,漫游于网络
的code之中,这也是今天较为主流的唯物观点。
因此,人的“意识”也就不会在死亡后还留存于“物体以外的绝对抽象世界”
,因此,人要去认知这个世界,终究必须只能依靠感官来认识。这样的事实必
然造成我们认识的世界绝对不可能完整。“有限”不可能去认识“无限”。甚
至更精确的说,人类的“世界”,本来就是人自己的意识建立的,包括我们说
“世界是无限的”这件事情本身,所以这个世界,当然就具备了“无限的自我
意识”。在这里,神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但是,如果我们秉持着世界无关我们的认识而确实存在,那么那个世界之于我
们又跟我们又有何意义呢?人类永远都只能透过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当人类
看到的开始,那个世界就必然的是属于“人类认知到的世界”,因此,我们如
果要承认世界无关于人类,那么就不得不接受,其实世界的完整性是“没有自
我意识”的一种存在。康德无法理性解答“神(这个与人类认识无关的世界)
是否存在”就出于此。
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我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
是眼睛,是眼睛看见的太阳、眼睛看见的地球。”意即前者对世界的认知,不
过既然金提到了“神”,意味着(电影)作者在这里并不像叔本华一样否定神
的存在,而认为物本体就是自己的意志本身,意即“世界是我的意志”;而比
较小心的保留了人类之上的神的存在。以现在仍然存在着的神学来讲,这样的
用字不难理解。于是就更接近柏克德的形上学,在“存在即是被感知”之上引
入了“神”的存在。另一方面,金又提到了“人偶”,因此,前述对于“世界
”的的另一个认知就继续延续下去了,“人偶”可作为物本体的象征,而更接
近纯粹唯物论的观点。即使人类的意识消灭,作为物自体的世界仍然继续会存
在。而不属于人类的“人偶”,没有所谓意识的人偶,也许就是真正属于世界
的存在吧。(这里在描述上极容易陷入一种吊诡之中,后面会谈到)综合这段
论述来看,虽然康德的形上学的设定,意即既保留了玄妙难解的意识,又保留
了物本体的设定,而用先验的“范畴”作连接,可以暂时解决了笛卡儿的心物
二元论难题。但是问题接下来进入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对那个“绝对物质”的
世界,“到底是什么”的无穷哲学追问。或者换个方式来讲,康德没有从理性
上结论的“神是否存在”,依旧是人类无法歇止的问句。不过,我认为作者在
这里有点语焉不详。我不确定是否因为字幕翻译的不清确导致。或者是我个人
的理解错误,还请指正。
金:“……还有一种存在,足以匹敌神和人偶……”
巴特:“动物是吗?”
金:“雪莱的云雀能够感受到我们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生物绝对无法感受到的
,深层无意识的喜悦,对贪食了认知树果实之人的后裔来说,这是比变成神更
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电影作者特地让巴特养一只狗,此时不言而喻了。
那只狗可说是象征“人偶”的存在用以和巴特作对比;另一方面,他也为电影
带来了一种冷冽中的暖流,让观众借由他看见巴特(看似)孤独的存在,以及
在他冷酷外表下对素子的怀念。后者是从电影角度去观看的。
金:“怀疑外表看来活着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生命,相反地,怀疑无生命的事物
,或许是活着的,人偶的诡异感究竟从何而来?那是因为人偶是人类的雏型,
也就是人类本身,人类害怕自己会被还原为简单的构造和物质,也就是说,人
类害怕本身的存在是否原本只是一场虚幻,用来解析生命现象的科学,也助长
了这股恐惧的形成,认为自然皆可计算的这种想法,推导出人也会被还原为单
纯机械零件的结论,”
叔本华认为,物本体就是意志本身,然而,又有多少人敢于坦然接受呢?明白
是一回事,面对又是另一回事。前述的吊诡在于,当人类死亡,变成了纯然的
物体之后,是不是意志存在也不再能被经验到的了。叔本华说:“自杀也是一
种实验,是人类对自然要求答案的一种质问,所质问的问题是:‘人的认识和
生存,在死后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但这种实验未免太过笨拙,因为所质问
的意识和等待解答意识,都由于“死”而消失了。”这就是前述的吊诡。而如
果物本体不是意志,因此人类死亡后,就变成了只是物体,意志消灭,这不是
一件荒谬可怕的事情吗?另外,这里又可以看到沙乐葳和德古沙的关于人偶自
杀的对话,除了伦理学之外的延伸:有意识的人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自杀,而(
人类认为)无意识的人偶却会根据逻辑(理性的)而自杀,这是要说明,人偶
比人更前进吗?
金:“十八世纪的人类机械论,借由电子脑和义体化技术而苏醒,自从能靠电
脑将记忆存于外界之后,人类为了扩展生物的机能上限,对自己积极地进行机
械化,这是为了超越达尔文之流所谓的自然淘汰,靠自己的力量赢得进化论上
竞争的意志表现,也是一种希望超越孕育出自己的自然意志,期望能拥有完美
硬件的这种生命幻想,正是这场恶梦的源头。”
我想可以引用第一集傀儡王的话,认为DNA就是人类为了繁衍而将code往下传
承的一种系统,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孕育出自己的自然意志”,那所谓的让
人们演化的“东西”(神?)存在吗?还是只是机率而已,总之就这么发生了
。这是机械唯物论的深层恐惧。人类生存的本质只是一种机率,一种“无意义
”。这对应到前述的讨论,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与人类全然无关”的物质世
界,这件事情带给人的恐惧。再进到电影里,也就是我们对机械、对人偶的恐
惧。
因此人类才要“自己进化”,因为如果进化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话,也就代表着
那仅仅只是因为机率而产生演化的我们,已经可以控制人类自己的命运了。然
而这陷入的吊诡就是,人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像机械,越来越“物质”。
这些论述我认为可解释成对叔本华观点的怀疑,意即对人类自我意志即是“物
本体”的怀疑,而又无法去验证,且验证本身将会是个吊诡。就算生命起源并
非无意义,而是真的有神的存在,人类也会因为祂的仅能信仰无关证明,而无
法释怀,因为人类是永远都无法被满足的。因此同样的步上企图超越神自行进
化的企图,再度进入“期望能拥有完美硬件的生命幻想”所导致的“越来越像
机械”恶梦之中。令一方面,前面说到的,对人偶的惧怕,不也是因为来自那
人类无法碰触的绝对物质的世界,那人类绝对无法经验的领域,无知的恐惧吗

延续前面的讨论,既然人对世界的认识必定是透过感官而认识,那么,无生命
的人偶的存在,便是一个时时质问人类的问句:也许真的存在一种绝对,与人
类感官无关的世界,那么人类的存在的荒谬性就更强烈了。因为人类既然已经
演化出自我意识这么玄妙的东西,却又对那绝对的真理完全隔离,那么“意识
”这件事情,不就是演化而来的无尽痛苦吗?思考的意义在哪?思考既然绝对
无法结果,那思考又为何要存在呢?思考而无解,人又为何要因此感到痛苦呢
?叔本华于是得到他悲观主义式的结论:意志本身是绝对无法被满足的,而世
界是由意志决定的,人的意志注定无法解出终极的真理──可视为意志的欲望
本质──因此,世界本质是痛苦的,人生即是痛苦的。
金:“能理解死亡的人不多;大多数人并非对死亡有所觉悟,而是靠无知和习
惯忍受死亡,也就是说,人是因为不得不死才死。”
巴特:“肉身人偶将死当成上天的赐予而活着,这就是金选择完全义体化的理
由。”
无意识的人偶,代表着我们绝对无法感知到的存在,和人类是上述二元观点的
两个代表,假使我们确信思考是无解的,那么人类是否敢于面对死亡,成为那
“无生命”的东西(如人偶),来得到解答呢?即使有解答,那也是相对于这
个“我们有意识的且意识到的”这个世界,相对于那绝对真理,这又会有意义
吗?
人恐惧死亡,也恐惧人偶,因为人正是处在无法肯定或否定,又无法用死亡去
验证,验证本身也会变成无意义的行为。人面对人偶的恐惧感就是如此,因为
它意味着人类绝对不敢碰触、试探的,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至此Innocence对于人/人偶引发的讨论已经变的非常晦涩,甚至到这里更加
语焉不详,前面说到,innocence在人/人偶上作的讨论很容易进入死胡同之
中,对人类而言,成为绝对物理的存在就是“死亡”。看起来,作者借由金来
传达“一种”解答,也就是认为“绝对物理”的人偶,没有意识的人偶,是他
对世界之认知的答案,但是这显然不可能是电影能够加以表现的。因为表现本
身必定会陷入吊诡之中。因为,用“我们的认识”去讨论“与我们认识无关”
的世界”是无意义的,又要怎么表现金的选择的意义呢?至少就我个人是认为
语焉不详,Innocence的哲学道理明显的走到的死胡同。(从金的话来看,他
是接受人偶-物本体是真正的存在,但是“选择义体化”似乎并不是对应到他
的这个观点,但不用这个观点又无法解释这句话的意义,因此有待指正)
而电影最末,人偶杀人事件真相大白之后,也没有继续延续上述的讨论,而重
心反而偏移到巴特和素子之间(事实上,Innocence经营巴特对素子的情感企
图,也是造成电影故事和哲学疏离的重要因素),另外,人偶的悲鸣也因为剧
情真相的揭漏而让原本悬挂以久推动电影剧情前进的内在悬念“人偶有了人性
?”(且和哈乐葳与德古沙的对话有内涵上的呼应)被草率的结束掉,换句话
说,innocence的哲学结束在一个语焉不详晦涩难辨之中,而没有像Ghost in
the Shell一样漂亮的以一符合哲学精神的开放式收场,这是我认为Innocence
的严重缺点。
除了人/人偶,意志/物本体这二元的讨论之外。Innocence涉及的哲学讨论
不只于此,还有许多在对话中透露的哲思,比方说,除了刚开始借由“自杀”
衍伸而出伦理学讨论外,还有一种积极性的入世观夹杂其中,巴特引用孔子的
话:“未知生,焉知死”,似乎回归入世观点来结束这些晦涩难明的哲学,另
外,中间的过场音乐部分,呈现的充满“人偶”象征的祭典,似乎又是在暗喻
人之崇拜偶像(人偶),也是对于那不可知的敬畏(恐惧机械)的一种化解之
道。然而,既然已经从电影中扯出这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之后,却又仅仅只是
用这样来收尾,并不是很漂亮的做法。
这些虽然让电影的哲学变的更丰富,但是都显得破碎而零散,也让电影的哲学
叙事变的不是很清楚。更重要的是,作为主轴的“人偶哲学论述”,到了电影
最后竟然有发散模糊的迹象,或许是因为这个主题本身就已进入到更难解的领
域,但是因为既然要将这个主题已经叙述到艰深之地,就不得不要求作者要在
后面做合适的收场。
巴特:“你觉得现在的自己幸福吗?”
少校:“真是叫人怀念的价值观,至少现在的我已经没有这种矛盾了。”
这对白和前面的哲学毫无关系(至少我看不出来)而更像只是前一集的延续。
素子成为更进化的生物后,不管她原本的疑惑有没有解答,至少可以确定的是
,她的选择──舍弃肉体,结合傀儡师,意识上传至网络之中──会更接近解
答。这样无关上述人/人偶的哲学探讨的结尾,在我看来更像是延续了“未之
生焉知死”之语-试图让哲学讨论结束的不那么僵硬-的做法。
哲学讨论上的破碎、无疾而终的负面效应,也接着影响到了作为戏剧而言的电
影本身,这让作为电影的Innocence有着致命的缺陷,就是内在哲学和电影剧
情的“抽离”,而哲学本身也沦为作者仅仅只是提问、叙述、阐述(甚至说教
),而缺少了和故事本身的交会,变成电影是电影,哲学是哲学。但是如果是
这样,是不是干脆开份书单叫读者去看书比较快呢?
10/25/2008 Milstein
附注:
中文字幕:
“人类在外貌和优美动作上,不,甚至连存在本身都比不上人偶。人类对于现
实无法完整认知。然后,这种完整性不是没有自我意识,就是具备无限的自我
意识,也就是说,只有人偶或神才能实现这点。”
英文字幕(google到的):
"The human is no match for a doll, in its form, its elegance in motion,
its very being. The inadequacies of human awareness become the
inadequacies of life's reality. Perfection is possible only for those
without consciousness, or perhaps endowed with infinite consciousness.
In other words, for dolls and for gods."
根据金说的话,在人/人偶两者之间,是倾向人偶的。而整部电影看下来,包
括后面转向现实讨论的观点,我认为作者从人/人偶所引出的讨论是可以延续
笛卡儿心物二元论开始,进阶下去的,关于意识/物体、可经验/不可经验、
可以理解/无从理解的二元讨论。但是这一切的起始之关键的还是上面这段对
话,而DVD的中文翻译却让我不是很满意,意义含糊,于是去找找看DVD的英文
翻译是如何,如今看来按照英文翻译的语义,更和电影其他部分对应的比较好
。而也让上述的二元观点切入的更顺畅。
尤其being这个字比“存在”更接近形上学的指涉。
The inadequacies of human awareness become the inadequacies of
life's reality这句更是翻出了“人只能认识经验到的世界”的意义,而中文
翻译“人类对于现实无法完整认知”这句话有很严重的问题是先引入了那个绝
对客观的,物自体存在的那个世界,如此一来,后面说“这种完整性不是没有
自我意识,就是具备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后段就会很难理解了。
在这里整理一下过程:
人/人偶
作者: yuhung (MimiBao)   0000-00-00 00:00:00
推攻壳 (刚刚从漫吐出来,看见这标题直觉想到驱魔少年XD)
作者: histanley (七点三十二分)   0000-00-00 00:00:00
Innocence2?
作者: yuhung (MimiBao)   0000-00-00 00:00:00
对,攻壳剧场版2
作者: bisconect (李东翰)   2008-02-08 13:40:00
可恶,我的推用完了,谁帮我推一下好不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