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金穗之前

楼主: fansss (新天堂乐园)   2008-07-23 16:04:39
※ [本文转录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乐园) 看板: Ourmovies
标题: [专文] 金穗之前
时间: Wed Jul 23 14:42:13 2008
原文刊于“第三十届金穗奖特刊”
http://blog.sina.com.tw/30gh/
金穗之前
文/王晓祥
任何一门艺术,从发展到成熟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创新与蜕变的尝试与努力,集各类型
艺术于一身的电影艺术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迄今已有一百一十三年历史的电影
,从一开始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街头西洋镜,演化到被普罗大众普遍接受的休闲点缀。
在有声片诞生之前,电影的产制大体上是操纵在资本家与技术人员的手中,唯一的目
的就是去满足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失落的梦想,电影这时距离艺术还有一大段距离。直
到二次大战期间,众多欧洲艺术工作者移民美洲新大陆之后,电影才从廉价的商品逐
渐蜕变为有个性、有品味的高级艺术商品。到了六○年代举世动荡不安,革命浪潮风
起云涌时,电影则又在一批有思想敢改革的“作者”型电影工作者手中,将电影艺术
进一步推进为沟通人类心灵的独特视听语言。
电影在中国算是进口商品,迟迟在大约1905年才开始在北平及上海面世。因为是洋玩
意,所以国产电影一直跟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货的后头去仿效。从事电影工作的有些是
时髦的文艺青年,也有留洋归国的知识份子。外加一批照相馆或书局的技术人员。电
影一时成了流行的活动文明戏,是大众美而廉的精神食粮。二战之后,从五○年代开
始,中国电影命脉的延续与改革重任又落在港台两地的影人手中。受到了六○与七○
年代欧美电影新思潮的影响,香港在七○年代末期、台湾在八○年代初期分别出现了
新电影的浪潮与运动,电影从形式到内容有了崭新的面貌,电影的地位也随着艺术元
素的加入而大幅提高,两地的作品频频在国际影展受到肯定与奖励。
实验电影的兴起
六○年代末期,笔者有幸在美国研习影视艺术,并伺机大量观赏了欧美巨匠大师们的
作品。在学期间因参与了校内的电影社而结识了不少热爱电影的发烧友。电影社因定
期举办电影欣赏活动而与片商及博物馆等机构有良性的互动。其中以纽约现代艺术馆
的电影部门协助最大,提供了该馆自1937年开始蒐藏的珍贵“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这些影片都是过去只在书本上读过但无缘一睹的佳作,作品的范畴从第一阶
段被称为“前卫电影”(avant-garde)开始,领略了二○年代大师布纽尔、考克多、
克莱尔、维托夫及普多夫金等人超现实及电影眼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的作品深深
影响了美国新一代的影人,因此在第二阶段,也就是四○年代期间美国出现了像玛雅
黛伦这样特立独行的女性主义实验电影奉行者。同时期还有安格、海灵顿及马克普鲁
斯等人,他们都是依赖8mm或16mm轻便的摄影器材来完成其实验的作品。至于从五○年
代末跨入六○年代,个人风格益趋成熟的人物有米卡斯兄弟、安?沃荷、史坦毕柯基、
范德比及贾克史密斯。他们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六○年代的美国独立制片界。到了六
○年代末期酝酿中的第四阶段是将电脑图像与电视录影的技术融入映像的创作上。代
表人物杰克伯与康赖德等人将科技与艺术理念牢牢结合在一起,成就了所谓的“变体
电影”(expanded cinema)。笔者除了饱览以上令人炫目,惊叹的实验作品外,电影
社也与友校社团交换学生在校作品或论文影片。综合当年在美三载的求学与拍片工作
经验,深深感到若干美国电影作品素质提升的幕后动力其实就是实验电影所代表的那
股不断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与大胆突破的精神。上述的诸多创作者有一小部份闯入好
莱坞的主流地盘,并企图进行理念与实践的改造工程。但是也有大多数人宁愿伫留在
非主流的独立制作圈子里,享受较全面的创作自由。后来八○年代由影星劳勃瑞福所
倡导的独立制片“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给予原来属于小众或分
众观赏的艺术片有了与大众见面的管道与生机。
七○年代初笔者自美学成返国后加入了电视台的新闻部门工作,负责的是纪录片策划
与专题报导摄制。工余之暇则与同好及学生们创办了一本电影评论杂志“影响”。这
本杂志延续了六○年代“剧场”杂志的批判精神,旨在透过引介国外电影的新思维来
激化与改造国内电影的素质。同一时期约在1973年前后,笔者应台北美国新闻处之委
托策划了一系列的美国电影艺术环岛巡回讲座,当时规划的主题就是美国的实验电影
。美新处透过设在泰国曼谷的电影数据库,由笔者分类挑选了数十部长短不一的实验
电影,巡回讲座所到之学府广受欢迎,大礼堂座无虚席,观后还举行小型的座谈讨论
会。这些创意十足的影片对当时闭塞的台湾是一个让人惊喜的经验。学生们观后普遍
的反应是原来电影也可以如此去拍,自由、飞扬、新颖与畅快的感受让人们领受到了
电影语言的新境界。为了延续这股热情,笔者乃利用当时在电视台开辟的一个每周半
小时“新闻集锦”节目,再接再厉地去介绍国际驰名的实验电影佳作。在长达一个月
马拉松式的介绍中,观众反应最热烈的是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出品的实验短片与实验动
画片。
优良实验电影金穗奖之设立
1975年前后笔者应罗学濂前辈的邀聘在世新学院教授电影制作课程。因惊见学生均无
拍片经验,乃力促校方添购多部8mm摄影器材与大批底片。当年两班联合上课共有学生
近二百人,乃规定每四人一组分工,每学期拍摄二部实验电影(五至十分钟,有声无
声不拘)。结果一学期下来作品近百部,集中在校内小剧场公开放映,讨论热烈。学
生们首度尝试拍片的艰辛与乐趣,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令人难忘。至此,学生拍片逐
渐蔚为风气,惟遗憾的是缺少一个可以发表及竞争的平台。于是主管电影业务的新闻
局在广征各界意见后,委请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于1978年3月举办了首届优良
实验电影金穗奖活动,旨在鼓励创意,促进电影艺术的进步。笔者有幸担任首届的评
审之一,记忆中当年参展的人数与作品均不多,16mm类因成本较高,参展的大多数是
机关学校的作品,8mm类则以学生作品为主力。严格来说,作品能符合实验电影精神与
技法的实在不多,绝大部份参展作品属于简报片、宣导片、旅游片或新闻片,这令主
办单位颇感失望。评审结果获得16mm剧情长片首奖的是来自广告界的王菊金,他的作
品《风车》以独特风格与冷冽基调获得肯定。王导演在金穗奖扬名后不久就加入电影
工作行列,首作《六朝怪谈》叫好叫座还参加了不少国际性的影展。
金穗奖第二届以后笔者因负笈海外工作而一直未再参加评审的工作,不过从历届获奖
的名单看来,国片有许多一线导演是由金穗奖中淬炼出来的。他们是李安、蔡明亮、
万仁、曾壮祥、黄玉珊、吴乙峰、叶鸿伟、黄木村及杜可风等。
记忆中另一桩事是为改善第二届金穗奖的素质,主办单位向笔者及电影学者刘艺、饶
晓明及曾连荣四人约稿以论文方式深入浅出阐释实验电影的精神、形式与技法等面向
,藉以扩大宣导,达到沟通的宗旨。
电影业振兴之期待
1998年笔者曾受邀列席第二十届的金穗奖颁奖盛会。记得当时曾建言电资馆应设法与
公视合作将历届金穗奖得奖作品有计划地在频道中播出,并广邀创作者共同参与讨论
,俾让广大的阅听人充分领会金穗奖多年来的努力与意义。否则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
很快就会沦为行礼如仪的公式化活动,获奖者固然寂寞,电影界也因缺乏认识而失去
拔擢人才的机会。
金穗奖如今一晃已届三十,而环顾国内电影业仍旧欲振乏力,市场急速萎缩,资金乏
人投资,使一度辉煌的台湾出品荣景不再;一线的编导,演员及技术人员大量外流,
使台湾的电影工业缩小为迷你的手工业。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在拼经济之外提出一套明
确可行的文化政策,厘清一个主管电影事业的专责单位,让我们的电影事业在活化的
制度下再燃生机。
作者: yuhung (MimiBao)   2008-07-23 16:16:00
推!!!!淹没在TDK之中的好文
作者: xclass (xclass)   2008-07-26 15:25:00
推阿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