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点心得,网志版:http://www.wretch.cc/blog/lynnyang/20368841
一如以往的奈导电影,《破天慌》依然只有预告片比较吓人,
但是此片的惊耸程度,至少已经达到了比之前作品“不那么骗钱”的程度。
(普林斯顿那一幕我整个的被吓傻了。)
不过本来我看奈导的电影就不是要把重点放在惊耸与否这个部分的,
于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在想,奈导这次在惊耸外衣的包装下要告诉我们的,
真的只是大自然的反扑?只是环保议题?只是红潮现象?我想应该还有更多。
人是会反省的动物,但是这种能力似乎正在渐渐消失。
片中的灾害,蔓延的方式是向内包围而非对外扩张,
被包围的人们只能往里逃,不能向外求援,我想就是这个用意。
另外,要生存的话,人不能多,处于群体往往会产生责任的依赖与推托,
无法自视、自我思考、甚至无法相信自己。
因此风也好植物也好病毒也好,
它们打破了所谓“团结就是力量”的规则,打破了世界末日是外力毁灭人类的规则。
片中的死者,每一位都是自杀死亡,对照于最后幸存的主角等三位,
罹难者自毁的三阶段是:胡言乱语、失去方向、自杀死亡;
但最后的主角生还的过程(或者说过了毁灭时间后走出来的过程),
则是:诚心沟通(自省并珍视生命中的美好)、坚定前进(勇敢有目标)
、获得重生的希望。
若再细看死者们发作时的胡言乱语:
到底看到哪一页、微积分、我的枪是我的生命、上帝是我牧者、自行车停在哪了......
这些都是人们走不出的心结或困境或被自我制约的僵固想法或烦心的生活琐事,
如果我们能够很确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积极面对人生、是为了不断创造美好,
也许就能够避免自毁的想法(或至少是不愉快的想法)产生。
当然也许你会说,奈沙玛兰这种想法也太天真了吧!
不过如果你也曾经对《水中的女人》那种追寻消失中的童话精神感到共鸣与感动,
那么奈沙玛兰的执著也许就会被多一个人懂了。
一个导演有一个导演的“口气”,刻意粗糙、陌生化的口语是奈导说故事的口气。
没有默认要观众期待什么、也不屑观众认不认同他的风格,这是奈导的作风。
很多人一开始喜欢奈导的戏,后来越来越失望;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奈导的风格,后来依然不喜欢;
但也有像我这样的,知道他的片子不讨好,
但总是珍惜著从他的诡异风格中看出一些什么。
在我的标准来说,他不是一个最好的导演,
但是他的片子一上,我还是会迫不及待的往电影院跑。
我觉得奈沙玛兰是一个有细腻想法但是心又很朴素的人,
他用说寓言故事的方式,在不同电影中建构不同的社会,
例如《阴森林》里的村庄、《水中的女人》里的公寓大楼、
《破天慌》里从公园学校到逃命大团体到藏身小屋的逃命小团体,
我们可以在这些“社会”中或轻或重的角色中,找寻他们存在的意义,
也许事情发展的关键就在不起眼的一个人或一句话。
情绪戒指显示出一个人的正负向能量,
但自己的情绪要往那个方向走,只有自己能够掌握。
你想和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要用什么样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在“环保”这个全球人类都必须自省的议题之外,
我想奈沙玛兰要我们自省的还有更多。
p.s.每回都会在自己的电影里面偷偷出现的奈导,
这次的角色是不断出现在女主角手机来电显示的第三者“JOEY”!真有趣......
因为这个第三者的介入,让男女主角经历考验更见彼此爱的珍贵,
所以也许这也是这个又编又导的说书人,
自我期许能够扮演“启发观众之人”的用意所在吧!
正如同《水中的女人》那个写出影响世人的书的小作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