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看这部片,自己也是很挣扎。
一、 不懂棒球,不了职棒
二、 不懂男生,毕竟高中三年都过著女生班的生活
三、 不熟悉的年代,陌生的张雨生(自己是七年八班的学生)
但我惊喜于,林书宇导演,用了全天下都懂的青春符号,在描述青春,在显示挣扎。而我
也逐渐明白,不一定相同生活经验的青春生活,原来有相同的感情,相同的感同身受。
那是跨越于性别与年龄的,至少我是那样觉得。
有些人看着已逝的青春叹息
有些人还不懂,为何青春让人流连忘返
有些人决定抛弃青春去追寻更好的未来
但,我们都曾经在青春里挣扎,甚至是不转弯
不管横冲直撞的结果会不会头破血流
有犹疑、挣扎、冲动、退却………集合成青春阶段必经的考验。
熟悉的广播声,印入眼帘的就是刻板印象中的“坏学生”榜样。抽烟、翘课、乱把妹、将
教官室像走厨房般的频繁,那个以往有点排斥去接触的圈子,随着电影情节慢慢局部拉大
,我却惊讶的发现,刻板只是源自于不了解。原来似曾相识的,依然是那些猜忌、义气、
逃避…..以及那种疯狂。
看完九降风,留在心中的余韵真的太深,好像每个桥段都是那样的逼真,好像自己也是学
校中的一份子。虽不懂棒球,但看到摇旗呐喊的加油样子,就好像女生也会围着自己心仪
的偶像尖叫声四起;男生们或顶楼或榕树下的群聚空间,就好像女生的“秘密基地”,空
间不同却意义相同。看似不尽相同的元素,细想却有那份异曲同工。
举个印象深刻的桥段例子,也就是那份群众情感备受考验的一段戏-阿彦和小汤的争执。
好像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微妙情感,明明最好的朋友应该最了解自己,却又不会看时机的
开玩笑,又被误会是自己反应过激开不起玩笑,这时候是要嘲笑自己的可悲?抑或是交友
不慎?
我们都还不会学习看人家脸色,因为只是表达,如果不小心伤害了,只能追究我们的幼稚
与不懂脸色、不懂时机。──青春的扉页,是如此。
而后阿汤中午吃着便当那段,也是段极写实却又会心一笑的桥段。
离开了习惯的团体,望了望教室,似乎才看见班上的一切:几个人围在一起吃便当、或是
到了午餐时间依然打闹的同学。
总是忽略了团体旁的世界,当脱离了团体,被放大的孤独感,依然要挣扎最后一丝的叹息
,去找寻与自己相似的经历。
所以该笑小汤眼界的狭小?还是该笑过分依赖团体的小汤?
好像我们也曾经过那段岁月,身边有最熟悉的团体、最熟悉的人,哪一天可能获吵架或请
假,才会开始注意到以往没注意到的世界,原来班上可以那么大,原来孤独感可以那么深
。
本片角色设定在高中阶段,看着以小汤为主的主观镜头去环视这样的班级,不禁想起国小
、国中全班维持一定熟度的状态,到了高中分成一群一群的最熟悉的陌生,最后大学最陌
生的熟悉,然后这时才领悟到,原来我们正悄悄的离开青春而不自知….。
这是两场让我印象很深的戏,那样的写实,那样的曾经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旁观。只
是简单,却很触及人心。原来每个人都是怕孤独的,只是年轻的我们,总是用毫不在乎带
过,或只能尴尬的假装若无其事。然后回过头,还是希望那团能陪在自己身边的朋友们,
真好!
当然还有最后毕业典礼那场戏,配合上“蓝色蝴蝶”的毕业歌声,几个简单的镜头:有人
强忍泪水、有人抱头痛哭、有人相拥而泣。伴随着歌声倾泄,缓缓唱出:“我又回到学校
树越来越高 蝉依然很吵 我忘记了谁”,道出一种即使每个人都明白,毕业之后还是
会相聚会再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但还是会有微妙的差别,尤其是那份心境的改变,是经
过了就再也回不去的时代….。
最后上著字幕,张雨生的“我期待”响起,看着散场人离去,而自己和看片的朋友,一起
感受九降风最后一丝的感动。随着张雨生的歌声一起“期待”。
我总以为,真正留到最后的人才算真正看完了九降风。
也许有人即将告别、告别一段时日、告别不久的青春,但都有一份“期待”存在。
老实说看完九降风是很感叹的。感叹那段没能好好放肆疯狂就献给教育体制的高中时期,
但是还是必须抱着继续走下去的信念,继续去期待,即使有种回不去的期待,但还是可以
展望未来的心态。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国片这样的感动与激动了。除了九位主人翁个人特色鲜明之外,也很
喜欢纪录了那时代的台湾,也许多年之后回头看,就如经历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
时代的人看这部片一样,生命中有一段被纪录下的日子,以电影谱词,以生命谱曲。
然后让张雨生的歌声,让认识与不认识他的人一同感受这样的歌声魅力,感谢导演的坚持
,散场后余韵不断的歌声,却让我对陌生的张雨生,有了想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最后,回想起这部片的挣扎,想着那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应该是一些不认同的作风,随着片子的进展,不知道该如何不认同,因为换作是自己,一
样百般挣扎。
于是我们检讨关于自私、关于义气、关于专情。
这是青春,行为时好时坏的过渡期
这是青春,会想怀念或不想再去怀念的一段时期
这是青春,不能回头的一段时期
九降风,我们都曾经挣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