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台大外文影展,《闪灵杀手》

楼主: Ihsuma (Amushi)   2008-05-05 22:28:17
闪灵杀手:反媒体?暴力?还是寻回自由的公路电影?
文/Amushi
公路电影,寻找的是自由、抑或是归途,在奥利佛.史东(Oliver Stone)拍闪灵杀手时,
许多有名的电影早已立下了标竿,像是我俩没有明天、巴黎德州、甚至是在九零年代初期
刚摘下金棕榈的我心狂野,然而史东在这里把公路电影导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呈现了他对
媒体文化与类型电影的重塑与批判。首先我想提一下剧作家,剧本虽然由其他两位剧作家
与导演所改编,但是故事是由当年在坎城以黑色追缉令(Pulp Fiction)摘下金棕榈的昆
丁.塔伦提诺(Quentin Tarentino)所执笔,闪灵杀手的电影本身似乎也对塔伦提诺后
期的电影带来一些影响,包括了动画的插入(在追杀比尔(Kill Bill)尤其明显)、跟
探讨影片质感的一些元素(出现在他最新的作品,冲锋免死令(Death Proof)里)。所
以在塔伦提诺重现电影史的风格、跟史东在他反越战三部曲所给观众的疯狂感之下,闪灵
杀手诞生了。
我在这里想些把这部电影里重要的几个特色点出,超写实、影片胶卷、颜色、恶魔、动物
的象征跟配乐,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媒体。整部电影开始于沙漠的荒凉,蛇、火车跟
Patti Smith的音乐环绕着,接着出现了不停转台的电视画面,包括了电视剧、尼克森总
统(Nixon)的辞职(点出了这是五零年代)跟之后会重复出现的恶魔图像。恶魔图像已
经暗示了导演对于电视、媒体暴力的批判,就像恶魔腐蚀着人心,然而,这个恶魔不仅仅
住在电视里,也早已深植于Mickey和Mallory的心中。接下来在酒吧里,导演大多数时候
用的是倾斜的镜头,加上不停的切换于黑白、红蓝绿色光、各种胶片的质感之中,带给观
众的是超写实的感觉。另外,导演也在访谈中提到,这些影像插入是垂直(Vertical)的
,让现时和他时交缠在一起,而制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心理蒙太奇。这个场景以一连串的暴
力作结,女主角以顽皮的数数冷酷地杀了那个调戏她老公的服务生,让观众对于这样过于
残酷的暴力感到震惊。
媒体作为本片的另外一个主角,镜头来到了以电视侦探剧作为职业的Wayne身上,他以消
费人们的恐惧作为商业上的噱头,画面在访谈与滑动、快速Zoom in/out给人紧绷感,后
期的现场直播更是将荒谬性提升至了极点,但从直播与现场画面的剪接当中,我们仿佛感
受到了疯狂,这种疯狂不仅仅是现场的疯狂,更是待在家中观看这场大戏的疯狂。而这种
疯狂的暴力却统治著整个美国。
动物与恶魔的符号处处皆是,蛇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是知识、剧毒、爱情、羁绊、荒原、
诱惑,恶魔可以是心魔、媒体等等。胶片质感的切换可以给人访谈中写实的脸部特征(
35mm黑白),结婚时美丽的花冠飘逸(超八),限制的荒原(16mm彩色)。颜色上,绿色
是病态、嫉妒,红色是愤怒、焦躁、情绪沸腾,蓝色是平静、阴险,这些素材在导演细心
的堆砌起来之后,也塑造了魔幻的氛围,但是不同于我心狂野那种童话式的诡异奇怖,而
是迷幻蘑菇的晕眩。
影片中,观众可以发觉到Mickey和Mallory确实在成长,从印第安人家中的这个场景我们
可以从Mallory骂Mickey杀了那个印地安人之后知道,她开始懂得分别善恶,开始不这么
具备逻辑性而被感情所感染,背后的狼嚎暗示受兽性的苏醒。而这样的知识导致的是旅程
的终结,在主角们没有变化之前,旅程已经不能继续下去了。导演藉著台词的安排强调了
爱才能杀死我们心中的那个恶魔,所以到后期监狱的场景时,Mickey已经不是那个站在
Mallory家门口的那个屠夫小伙子了。他开始写信,接受访谈,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自己的
生命哲学,尼采式的超人与驾驭。
不过,以上所言,却都架构在矛盾的符征当中。
批判的是媒体消费暴力,但导演自身却消费暴力来教化人群。提倡人性与爱,然暴力却因
不可明说的原因,淹没覆蓋一切。印地安文化中兔子所代表的希望与恐惧中,恐惧却跨前
了一些。在Mickey所说超越人类的族群下,却让世俗的爱成为他们的驱力。在解构符征之
中,电影本身似乎又落回符征的框架之下。电影中种种矛盾,成了这部电影的特色与缺陷

导演曾经说过他认为这部电影是乐观的,朝向生命还有希望的那个方向走,人类的下一步
便是打破侷限,打破由媒体所主导的意识和暴力。奥利佛.史东的这条公路想要领我们往
希望的方向走,然而,路途崎岖,困难重重。
作者: wannastop (missing)   2008-05-05 22:47:00
Patti Smith
楼主: Ihsuma (Amushi)   2008-05-05 22:53:00
tks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