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寂寞钢琴师

楼主: Kubelik (cliche)   2008-05-05 00:09:01
http://www.wretch.cc/blog/milstein&article_id=21794890
《寂寞钢琴师》的写实与诗意
写实风格的作品向来不好掌握,多一分容易失之琐碎,焦点涣散,少一分则力
度不足,蜻蜓点水,好的写实电影,总能在一平凡的、开放式的电影结束的散
场过后,让观众在步出戏院,搭上公共汽车后,看着窗外的无语时,一点一滴的,
电影的影像和音乐如融镜般渗进脑海,情感自心底层逐渐浮现上来。《寂寞钢
琴师》就是这样的作品──尽管看完的当下并不觉得很特别。
同样是描述了演奏家因为过于敏感而逐渐精神崩溃,但却和《钢琴师》(Shine)
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整体说来,《寂寞钢琴师》是写实的、诗意的、不明
说的、暧昧的;《钢琴师》则是鲜明的、表现的、直接的。
电影是影像的语言。话可以说的很直接,也可以很暧昧;直接不一定就是粗浅
,暧昧不一定就是做作。
电影的开头,导演Riccardo Milani呈现的是主角卢卡的童年和母亲在非洲度
过的美好时光,在明亮炽热的异国沙滩,记忆中总泛著宝蓝色海水与白色浪花
的柔亮。这个回忆就是整部电影的主导动机,童年时即具有忧郁特质的卢卡长
大后念念不忘的总是这段阳光沙滩和家人嬉戏的时间。当他深夜起身看见了夜
里母亲暗自垂泪,母亲拥他入怀之后所教导弹奏的第一首钢琴曲──这就是他
的音乐的灵魂的启蒙──成为整部电影的他的音乐最好的序奏:他透过音乐永
远的追忆著绝对不会回来的这段美好时光、那份对母亲的爱、那个美好的完整
家庭。同时,父亲的先行离去暗示了卢卡心中的这段记忆无可弥补的缺憾的开
始:父亲和家庭聚少离多、家庭成员彼此疏离。
那段回忆结束在一场车祸,导演并未把话说破,并未真正点名母亲是否因为那
场车祸而死,而母亲之死又对这个家庭与卢卡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但是却在
许多地方藏了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线索:他的女朋友问起他的母亲的死因,卢卡
回答:“得了脑瘤而死。”这使观众开始察觉卢卡内心藏有秘密;全家福聚会
时,卢卡无意的说话刺伤了父亲,挑明了大家聚少离多感情疏离的事实,这让
观众对卢卡的不懂人情事故感到不安,电影后段,当卢卡说:“是我害死了母
亲时”,妹妹芭芭的情绪反应比其他人激烈,而该场车祸现场除了母亲和卢卡
就是芭芭,芭芭也是和卢卡互动最多的手足,观众则对卢卡的内心秘密已经有
了底了。另外,卢卡的爱人的长相和母亲有几分神似,又是否是导演刻意的安
排呢?意味着卢卡透过音乐,追求的是逝去永不复存的母亲。这纯属我的猜测
。这诸多隐喻的片段,逐步的加强了细心的观众对卢卡内心世界的轮廓。一般
电影使用的多半是讯息明确的正面描述,《寂寞钢琴师》则是一层又一层的用
暗喻描绘出内在的轮廓。我认为在美国电影当道的院线片中,《寂寞钢琴师》
的诗意笔触提供的与众不同的欣赏。
每个镜头每段戏没有一个明确的讯息,可是事后推敲,其实每段戏都是从最开
始,卢卡的童年记忆延续而来。可以说,他音乐所追求的形上意义是最当初的
那段美好的记忆,然而同伴的离去、乐手的骤死、爱人的离去,人世的不可避
免的痛苦逐步降临之后,他的终极形上意义也逐渐的崩解,表现于外的是他对
家人与家人的言语伤害,他自残他的左手不再弹琴,他逐渐崩溃的心智。
电影的后段,他展开了旅程,试图治疗他的病情,遗憾的是以失败告终,当他
真正接近记忆的初始之地时,导演才“终于”呈现了那场车祸的现场:卢卡目
睹了母亲的死状。而电影让观众发现答案的同时,也让观众看到卢卡明确的知
道自己的解答:他知道自己的无法跨越而选择自杀,自杀之前完成了最后的作
品,这份作品即为他的音乐的最终关怀。其音乐本就感人,电影重现了这段历
程,更加深了遗作“能飞的多远”的情感力度。
电影末尾呈现了真正的卢卡家庭的纪录影带,和电影最开始首尾呼应。电影以
及卢卡以这段记忆开始,被这段记忆主导,最终也因为这段记忆之不可跨越性
选择自杀,传记电影和人物本身紧密结合。《寂寞钢琴师》的写实风格,看似
琐碎、情绪起伏不大,没有特别激情,但其实写实的暗喻具有诗意,意境幽远
。卢卡做为音乐家,他本身的音乐即说明了他自己,电影用诗意的笔触再呈现
了关于卢卡其人,提供了世人另一个认识一位钢琴诗人的途径。
05/04/2008 Milstein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