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uhung (MimiBao)
2008-02-19 23:42:07玛嘉沙毕塔坐在欧洲的机场,抽著菸,看着来往的人潮,开始回想从九岁起的童年往事。
1979年起,回教基本教义派取得政权,玛嘉沙毕塔的生活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在
战火、摇滚、青春、创作、自由的推挤下,太多的现实与冲突压迫着在伊朗长大的玛嘉
沙毕塔,于是,为了自由她必须在人生中付出极大的代价。
如果【在德黑兰读罗莉塔】是由禁书读书会切入伊朗社会,那么【茉莉人生】就是由孩童
成长眼光来看伊朗政变史。改编自伊朗漫画家玛嘉沙毕塔的自传性作品【我在伊朗长大】
,【茉莉人生】故事从她九岁开始讲起,由于伊朗动荡不安的政治,快速嬗递的政权,让
小小年纪的玛嘉沙毕塔提早进入到大人的世界。
从王权到专制、共产到极端,每每听过一段战争事蹟、逃亡岁月的故事,小玛嘉就会眉飞
色舞、加油添醋地和同年玩伴诉说这些她听来的故事。曾经,小玛嘉沙毕塔生活在孩童可
以在街上到处玩耍,甚至恣意“追杀”那些“疑似”共产党的无辜分子。那时候的男孩子
和女孩子可以随便玩在一起,路上的情侣可以光明正大地手牵着手,但是当回教的基本教
义派夺得政权,塔利班政府成立后,玛嘉沙毕塔的生活变了。
女孩子出门一定要戴上头纱,不可以露出任何头发,不可以擦口红或腮红,也不可以在街
上奔跑。如果有任何不规矩或是“可能引起男性欲望”的举动,任何男人都可以当街纠正
你。人民不可以听摇滚乐、不可以喝酒,连玛嘉沙毕塔小时候随处可在商店买到的食物也
开始渐渐消失,人民的生活变得单调而压抑,取而代之的是危机暗伏的“黑市交易”。
不论政局如何严苛,玛嘉沙毕塔却是个敢说敢做,充满各种幻想与意见的女孩子,因此父
母只好将她送到奥地利读书。满心欢喜地来到欧洲的玛嘉沙毕塔,却发现欧洲并不像想像
中的那么友善,她只会法文,因此交友范围有限;她来自伊朗,生活习惯都和别人不同,
也因此被人瞧不起;青春期过后,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她,不是爱上同性恋,就是被花花公
子骗。一次爱情,差点夺走玛嘉沙毕塔的一切,于是,不快乐的玛嘉沙毕塔决定返回祖国
,重新找到认同感。
回到伊朗,玛嘉沙毕塔虽然重回亲人怀抱,感受到遗失已久的家庭温暖,但已经体会过欧
洲自由风气的玛嘉沙毕塔,自然无法融入国内闭塞的社会风气,明明回到祖国却让自己更
像个外国人。美术系的玛嘉沙毕塔在课堂上永远无法看见完整的世界名画--只要这幅画
上有裸露部分--因为这些画都会被打上马赛克,而教授们还是会睁眼说瞎话地告诉大家
这是多么优秀的大师作品,人体肌理的构图是多么完美。在人体素描课程里,玛嘉沙毕塔
也永远无法完成人体素描,因为担任模特儿的绝对是包裹着厚厚的伊斯兰长袍,没有胸部
、没有腿、没有手也没有臀,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一样,除非这个模特儿有个超级大鼻子
。
为了方便作画,必须将袍子拉高,对不起,校园委员会要找你喝茶;为了赶着上课,在路
上奔跑,对不起,警察会开车在后面盯着你的屁股,并广播“小姐,你的屁股一直晃”;
和男友见面,必须擦个口红,对不起,路上的陌生男子会死盯着你笑;和不是丈夫或父兄
的男人相约去咖啡厅,对不起,会有人控诉你们妨碍风化。
太多不必要的限制与无法理解的束缚綑绑着玛嘉沙毕塔,甚至最后连自己的丈夫都无法理
解自己。玛嘉沙毕塔决定离婚,亦下定了前往法国的决心。在伊朗,妇女可以离婚,但接
下来会有无数的男子向你示爱,因为他们认为离婚女性就该“有求必应”,不是处女又没
有丈夫的你没理由可以拒绝男人,所以连巷口的乞丐都会对你大胆示爱。玛嘉沙毕塔的离
婚抉择就像是一双隐形的推手,将自己推离祖国,推离家庭,推离最爱自己的奶奶。
奶奶的内衣里每天都会放上最新鲜的茉莉花,因此每天晚上只要奶奶抱着玛嘉沙毕塔睡觉
,即是在梦中玛嘉沙毕塔也会闻到淡淡的茉莉花香。第一次离开祖国,奶奶抱着玛嘉沙毕
塔,告诉她只要记得为人正直,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就永远不会迷失自己。第二次的离别
,奶奶也是给玛嘉同样的拥抱与相同的教诲,但这次却是真正的生离死别。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奶奶......自由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玛嘉沙毕塔叹道。
为了追求对女性,或说对“人”的基本尊重,玛嘉沙毕塔一路跌跌撞撞,曾经碰得浑身是
血,但依旧浴血而战。【茉莉人生】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方式,非常漫画的人物造型,以及
非常深刻的象征手法,将伊朗几十年来的动荡,以及身为一个“伊朗人”在号称自由开放
的欧洲所得到的待遇交代得可爱又动人。或许我们对回教有很多误解,也或许我们同样对
欧洲有很大的梦幻憧憬,但都不可否认【茉莉人生】中玛嘉沙毕塔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
祖国的热爱与分离的痛苦,更无法忽视她对自由的依恋,与对爱情和生命的渴望。
从头到尾,如同淡淡的花香般,茉莉花没有过多的串场与着墨,却是最深深牵绊玛嘉沙毕
塔童年生活的依恋。即使不是在伊朗长大,换成中国或南美,印度或非洲,如果一个在得
不到“家乡主流认同”的孩子,又为了改善生活从自己成长的“国际非主流文化社会”来
到“国际主流文化社会”,都可能拥有类似玛嘉沙毕塔的留学生情节。
【茉莉人生】在伊朗禁演,因为本片虽然在本质上是孩童的成长故事,更是讲求追寻认同
与自由的生命之歌,甚至可以归纳为一个伊朗女性的生命史。但是由于对于伊朗的描述恶
多于善,亦有可能加深欧美民主国家对于回教国家的误解,即便故事本身传述的是“身为
伊朗人”的玛嘉沙毕塔对生命的体验,甚至故事中可以清楚感受到她对孩提时期的祖国思
念,以及即使厌恶伊朗目前的社会现状但仍对祖国隐藏的爱恋。但不可否认在身为“国际
主流社会”的美国新闻价值观影响下,欧美民主国家的观众即使感动,也很可能是基于对
玛嘉沙毕塔“个人”的感动,以及对伊朗女性的“同情”。也因此伊朗政府自己也将这部
作品视为“法国政府对伊朗政府的丑化”(因为电影是法国出资拍摄)。
无论如何,【茉莉人生】绝对是一部极优秀的动画电影,看完之后,不妨找找同样是伊朗
女性撰写的【在德黑兰读罗莉塔】,看看大学女教授纳菲西如何在她德黑兰的家里举办“
禁忌的读书会”,由伊朗女性阅读伊斯兰政权视为禁书的西方文学经典,最后又是如何远
离德黑兰,去美国追寻盖兹比一度相信的“绿灯”。但同时,离开伊朗的她,依旧不认为
“伊朗离开了自己”。纳菲西始终认为“伊朗未来的轮廓将决定于今日的伊朗青年、革命
之子这份对生命、自由、幸福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昔日革命份子沉痛的自省。”
正直、不忘本,以及对生命、自由、幸福的追求,正是【茉莉人生】最大的期许。
PS1:这星期五【茉莉人生】就要上映了!别忘记去看喔!
PS2:小小抱怨,为什么......我买的DVD封面不是台湾海报上面的粉红色啊!
我想要粉红色(比我手上的暗绿色好看啊!暗绿色的封面有点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