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金桔粒的电影相对论》
http://blog.pixnet.net/jimulder
台湾导演钮承泽去年拍了一部伪纪录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以自己为主角,描
写他拿到电影辅导金之后,为了筹措相对投资资金,一路走来所发生的光怪陆离的电
影界乱象。《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以拟真的手法拍出台湾电影圈的落魄与不景气,
照理说应该非常有说服力。可惜他在片中找张钧甯饰演他的女朋友。张钧甯已非识别
度不高的小演员,当观众几乎被电影的手法信以为真之际,突然跑出张钧甯跑出来叫
钮承泽“阿娜答”,一手就摧毁了电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真实氛围。
这就是《科洛弗档案》全片启用非明星演员的主要原因。如果本片找了妮可基嫚或汤
姆克鲁斯来主演,就算用真的V8去拍也无法达到“拟真”的效果。
《科洛弗档案》是一部实验性质很强的电影。它背后的计算与规划跟一般的灾难电影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不会因为拍摄手法的刻意粗糙而降低了整部电影的制作难度。
而且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虽然镜头晃到令人眼花暸乱,头晕想吐,但它所创造出来
的“临场感”是其他电影所无法媲美的。
电影从二段不同时间拍摄的影片开始。一开始是男主角罗伯与女主角贝丝甜美的二人
世界,开始没多久就换到罗伯的好友莉莉打算给即将远行出差的他一个惊喜,于是要
罗伯的弟弟杰森负责拍摄告别影片,忠实纪录罗伯生日之夜的每分每秒。摄影机最后
到了杰森的朋友哈德手上。电影就在哈德的主观镜头里慢慢开展,从哈德对玛莲娜的
情有独衷、生日惊喜派对到罗伯与绯闻女友贝丝的争吵,在看似与剧情无关的生活琐
事里,悄悄展开这场灾难之夜的序幕。
是的,没有像《明日过后》的科学家预警,也没有《ID4星际终结者》般数不清的
异象前兆,《科洛弗档案》里头的灾难就是像地震一样,“碰”的一下就发生了,没
有“前因”也没有“后果”。有人会认为剧情松散,没头没脑的开始与结束。其实导
演就是要拍一段“没头没脑”的影片给观众。因为过于严谨的戏剧结构反而会打破这
部电影所要营造的“真实感”。所以观众所见的,就是数位摄影机所拍摄的,一整个
晚上逃难的过程。
《科洛弗档案》在摄影的“拟真”放进了非常多的心思,电影里头所看到的镜头几乎
都家庭录影带的运镜模式:开关机的俗民剪接法、运用现场光(其实一定有打光)、
感觉都是现场收音(其实还是有做音效),带子还是Recycle的。而也因为带子循环
使用的关系,观众才能了解贝丝与罗伯之前的关系,以及让灾难画面覆蓋过以前的画
面,交叉剪接呈现不同时空的效果。
整部电影的临场感做得太棒了。当怪兽第一次攻击纽约市,大伙们在公寓里一头雾水
的看电视新闻时,镜头中某个金发美女挡住了三分之一的电视银幕。坐在观众席的我
竟不自觉地将头弯一边,以为身子向左侧就可以看到被女子遮住的部份。当我意识到
自己的反射动作时不禁啼笑皆非。这举动无异像街上的色老伯低头想看海报上的模特
儿裙底风光一样的蠢。但由此而见,这种主观镜头的建立,着实让观众好像哈德(手
持摄影机者)上身,身历其境跟与主角们一同经历这夜不知恐惧为何的冒险旅程。
本片的特效做的不着痕迹,不论是天边飞来一颗的自由女神头、大楼倒塌后呼啸而来
的尘灰(一整个是911事件时世贸大楼倒塌场景的再现)、从中截断的布鲁克林大
桥,或是夜视功能中的恶心蜘蛛。导演将逼真的灾难特效移植进拟真的电影镜头中,
看起来不但真实,而且非常有压迫感。
英雄救美的戏码在通俗的好莱坞电影中或嫌老套,但放在《科洛弗档案》里的凡人角
色就觉得伟大起来。我很喜欢男主角折回去,拯救爱人贝丝的那个桥段。大概是觉得
男主角就像是你我一样的平常人吧。芭乐的爱情故事由明星演来是理所当然,搬到现
实生活中就显得戏剧化非凡。果然对观众来说,对角色的同理心投射是很重要的呀。
总之,《科洛弗档案》是一部“感官上”让人痛苦,“精神上”却令人满足的灾难电
影。我相信不少人会因视觉上的晕眩所带来的不适感,迁怒到影片本身而将这部片骂
到一名不值。电影本来就是很感官的东西。我看完时也是一整个晕眩,以为看多逗马
电影的我会习惯乡民所指称的“晃动”。没想到还是低估了导演对“拟真”的要求,
摄影机从头晃到尾,但我仍然为了“临场感”给了电影一个翻身的机会。而电影结束
后,平顺的字幕放著康慨激昂的“序曲”(也是本片唯一的配乐),热血悦耳的程度
直逼ID4和绝地任务,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