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不负责任影评:《他与她的男人》

楼主: jimulder (That's life.)   2006-12-21 05:31:24
原文刊载于《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jimulder
美到令人屏息的光影流动、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美满家庭,在一个美不胜收的世外桃
源定居。这一切看似美好的生活愿景,却因为一个男人的介入而破坏了整个平衡。这
不是老公寻花问柳的外遇戏码,也不是老婆年过四十的红杏出墙,而是一段柏拉图式
的同志精神式外遇,法国女导演Zabou Breitman的最新作品,《他与她的男人》。
一个爱上有妇有夫的男人,这故事放在《断背山》热潮的脉络下或许显得老梗,但在
导演别出心裁的镜头下,同志间纤细敏感的心境流转与与风光明媚的普罗旺斯,都被
纪录在流光残存的底片光影中,射照着每个人心里头那座,暧昧不明的断背山。
《他与她的男人》描述一个居住在法国乡间的小家庭。男女主人费德烈夫妇都是热心
善良的模范夫妻。某日,隔壁搬来新邻居雨果,他们邀请雨果前来做客。一群人酒酣
耳热之际,雨果向众人表明自己是同性恋,让原本热络的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当天晚上,费德烈与雨果二人彻夜长谈。雨果谈自己的同志生活,费德烈则谈论自己
的家庭。但费德烈万万想不到,之后的生活似乎便以那夜谈话内容为世界观般向外辐
射出去,最终竟然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近年来的同志电影非常多,大部份都以通俗的剧情片模式带领观众进入同志的世界。
但《他与她的男人》所处理的不只是单纯的同志观,还有异性恋者对于潜在同志基因
的蠢蠢欲动。它不止讨论同志之所以为同志的先天因素,亦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学角度
,去剖析家庭/父亲对于同性恋者所可能带来的后天影响。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女导演Zabou Breitman以意识流的手法,彻底解构二个男人的
Men's talk,再将那谈话中的诸多重点,重新建构成同性/双性相互辩证的场域。让
一个可能流于通俗剧的同志故事,摇身一变成为探索性别征向的深度作品。
影片一开始,费德烈以一位拥有看似“完美家庭”的异男身份出场。身为化学家的他
认为世上的一切皆有其道理。只要循着物理原则,他的世界便不会出错,所有问题都
可迎刃而解。但费德烈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人性”是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归纳的。
而正是那摇摆的人性与爱情的暧昧性,反映出他自己性向的模糊不清。
对主人翁费德烈来说,那夜长谈或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对话。同志邻居雨果对他说
的话犹如心头的一盏明灯,不断地辉映对照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亦像是路边的那间住
小木屋的四位音乐家。他们像是长居在费德烈心中的乐团,演奏著潜意识的音乐。随
著音符的跃动,让他逐渐发现心里头最真实的自己。
如果雨果没有出现,费德烈会认为自己是爱女人的,对妻子拥有常人般的性欲。但是
经过跟雨果的彻夜长谈,他对自己所理解的世界产生动摇。与其说费德烈被雨果吸引
,不如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雨果只是稍微诱发了费德烈心中的渴望罢了

原本可以发展一个超级芭乐的伦理大悲剧,在Zabou Breitman的镜头下却让整部影片
显得慧黠且发人深省。我很喜欢里头玩弄一些象征与符号意涵的戏剧桥段。光影透视
是导演提升整部影片镜头美学的元素:在池畔有如希腊神话美男子的顾影自怜、透过
阳光的照射打在墙面的字母阴影、以及睡在阁楼间宛若透视的裸体美男子。
心理学中有一种病征,称之为“自恋症”(Narcissism)。该病名的字源来自于希腊
神话中,喜欢揽镜自照的自恋美男子Narcissus的名字而来。影片的某一幕,留着金
色长发的俊美男子坐在池畔边,以完美的笑容看着下水游泳的雨果。那波光粼粼旁全
裸男子的倒影,活脱是Narcissus轻坐河畔、顾影自怜的形象。或许导演有意无意地
在暗示,同志寻求与自己形象相同的人们做为爱恋的对照,多少有些Narcissus揽镜
自照的自恋成份存在吧。
而我最难忘的一幕是,当费德烈第一次去找雨果时。打开门,雨果站在一片纯粹的褚
红色墙壁前,用完美的笑容应对着,接受自己邻居的邀约。那片红色不禁让我联想起
《美国心‧玫瑰情》里,同志老爸跑到车库找凯文史贝西示爱时,打在他侧脸上的那
抹红光。鲜血般的热情带些暗色的低调与小心翼翼,就像雨果的性格一样,追求纯粹
热情的完美。
什么样的爱情才叫完美?是费德烈那般拥有一个符合异性恋社会期待的小家庭,还是
雨果所追求的:品味化的生活/雕塑般的男体/极简无牵挂的爱情模式?透过孩子的
显微镜,辅以俯拍的高空摄影,人的形体有如培养皿的细箘般微不足道。而观众就像
全知观点的微物之神,拿着造物者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群拥有七情六欲的芸芸众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