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前,由金鳌勋导演所炮制的一系列《报告班长》军教片曾是我
们这个世代在成长中必经的回忆,庹宗华那外表刚毅、内心体恤的不茍
言笑班长形象,加上一干同袍宁犯军纪也要两肋插刀的情感,虽然只是
出剧情八股励志的从军样板戏,亦曾在心中留下印记。
几十年来战争电影从来不曾在好莱坞的银幕上缺席过,却始终少有电影
选择从军方内部来检视军队体制的虚无与荒谬,以及既爱亦恨的错综袍
泽情感。诸如《前进高棉》、《金甲部队》或是影集“诺曼地大空降”
在此点上亦是浅尝即止,电影主要还是将砲口对准战争行为的合理性上
,以反战为最终标的。直到山姆曼德斯的《锅盖头》上映,才真正又让
军教电影登上台面。
无论是军教片或战争片,以军营战场为舞台的电影创作始终阳刚气息浓
厚,女性在其中只是穿插点缀,从不是镜头关注的对象。以色列片《莫
莉与莎莎》则反其道而行,以两名花样年华的少女来审视军中伦理、权
力宰制与反抗,隐隐带出深沉的国族议题与以巴纠纷等社会现况。
身处中东险境、周遭阿拉伯列强环伺的以色列采用征兵制,国民不分男
女、一到十八岁便要入伍报到,服役期依性别不同而有两年、三年之别
。不仅境外摩擦频传,国内自杀炸弹客亦层出不穷,以色列人民自然对
恐怖主义议题十分敏感,但可别因此便先入为主地认定本片又是一部探
讨以巴问题,需要板起脸孔、正襟危坐的严肃电影。
说到底,《莫莉与莎莎》在绿色军服符码之下玩味的还是一个青春故事
,交错并呈出军人与少女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片中两名女主角白天在
街头上巡逻,专门寻找阿拉伯行人盘问巡查;一到了下班时间,她们便
急急忙忙脱去军服、放下高盘的发丝,换上裙子与洋装,摇身一变为正
值青春明媚的动人少女。
即使身处于军队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不容分说的强硬件制下,她们便如
所有同年龄的女性一般,也会驻足在商店橱窗前打量着花俏服饰,也会
想偷溜进美容院里剪个时髦的发型,更忍不住倾慕少艾的自然天性,对
街上来往的俊俏男性品头论足,甚至尾随在后悄悄观察对方的行踪。
以色列的征兵制度与台湾不尽相同,片中的女军人们便如同上、下班一
样执行勤务,每天一到傍晚即能自由返家,无需集体留宿军营之中,更
对比出夜晚与白天的身份差异。一方面,她们是保卫国家的忠实军人,
穿梭于街道上预防恐怖攻击发生;另一方面,她们又是年方弱冠的少女
,对世事所知仍嫌浅薄,在纯真无邪中更带有一丝任性与反叛。军服的
一穿一脱之间,两种身份已自然切换转变,其间的对比与冲突正是观赏
此片的乐趣所在。
片中莫莉是名出身良好的乖巧少女,凡事均遵照班长吩咐一板一眼、毫
不马虎,莎莎则是天性外向叛逆,她心中惦记着的只有下班后要去哪里
玩耍,繁琐公务能闪则闪。当这两名个性天南地北的少女被分派到一组
去执勤时,自然互看不顺眼,进而诞生了许多趣事。
从一开始的互不搭理、冷言相对,到友情的逐渐萌芽,莫莉与莎莎之间
的“权力架构”亦不断左右摇摆,有时莎莎强硬的态度占到了上风,有
时则反倒是赌气的莫莉逼得莎莎低头,少女们口角斗嘴、使心计耍心机
的青春面貌被同为女性的编导们所巧妙捕捉,心路上数度转换的过程令
人不禁噗嗤一笑,甚至心头一暖。
其中尤以两人在饭店里为外宾执行检查勤务时反遭客人搭讪一幕,最能
传达出两个角色的性格与友情。个性内敛的莫莉面对热情邀约,心中蠢
蠢欲动、却又不敢大胆违背军纪,只好闪烁著无辜双眼向莎莎求助,莎
莎则双眉略提地鼓励莫莉;眼神来回顾盼间,两人一言未发就已道尽千
言万语。
在恋爱与友情之外,本片自然也不能免俗地提及了以巴现状所面对的窘
境。在这场由男人们所引起的战乱纷扰里,片中的女孩们以及此片的女
性编导既是母亲、妻子、情人,同时也是踢著正步的军人,却不能站到
战场上发一枪一弹,而是位居后勤担任辅助角色,正如女性在社会上往
往被赋予的任务一般。
除了反思女性军人的身份冲突与角色变换之外,《莫莉与莎莎》更不著
痕迹地约略带出以色列社会中对阿裔人民的无形压迫手段,行为处事往
往需遭盘查搜身、登记姓名,被视为二等公民对待却又不容反抗,否则
便会遭国家机器报复,甚至当场便被街头上的多数以色列人以集团暴力
相向。片中更忠实呈现炸弹客自杀攻击后对现场人民的冲击,虽然不见
尸体肉块、没有血溅四地依然触目惊心。
电影没有作出是非对错的论断,毕竟这不是一部政治取向的作品,而是
选择将镜头对准了人们,细腻观察以色列人们──尤其是正处于迈向成
年之际的少女们──如何立足于这个身不由己的纷扰乱世里,如何用力
地去爱、去恨、去受伤,最终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