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金桔粒的影像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jimulder
很久以前就在苹果电脑的预告片网站上看到《厄灵阴宅》("Darkness")的预告。当时一
直期待台湾的片商能够进这一部片,不完全是预告片的关系,而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
Anna Paquin。
1982年出生于加拿大的Anna Paquin,12岁便以《钢琴师与她的情人》("The Piano")拿
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那时Paquin上台领奖打嗝连连的有趣画面,相信是所有观众的
共同回忆吧。除了《钢》片的纯真小女孩外,《返家千万里》("Fly Away Home")里早熟
美少女也深深掳获许多影评人的心。在Mark Isham编写的悠扬小提琴声中,小Anna驾驶
著“鹅妈妈”号飞机,带领着一群加拿大野雁穿越群山万岭回到自己的栖息地,成熟内
歛的演技更加让人对这小妮子印象深刻。
很巧的是,这礼拜台湾同时上了两部Anna Paquin所主演的电影:《X战警3之最后战
役》及《厄灵阴宅》。由于对后者我期待以久,再加上上映厅数不多,因此就抢了礼拜
五晚场头香,一睹为快。
《厄灵阴宅》叙述一个搬到西班牙的家庭。由于父亲得到了亨丁顿舞蹈症,因为常有情
绪不稳定的情况发生;母亲是一位劳顿奔波的医院护士,常在家庭与工作中二头烧而略
显老态。Anna饰演一位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女,对于家人的一切原本陌不关心。但是搬到
新宅后,一连串的灵异事件让她担心起弟弟保罗的安危。由于父母亲的忽视,Anna决定
自己找出这房子灵异事件的源头,却因为碰上40年一次的日全蚀而再度召唤出阴灵,
令多年前六名孩童惨遭杀害的悲剧再度浮上台面……。
看完整部片后,讲老实话,我很失望!
《厄灵阴宅》不能算是很典型的恐怖片,姑且可被称之“心理惊悚片”。所谓的心理惊
悚片便是,它们不会着重在鬼怪吓人的部份,而是强调人性的描写,以及其黑暗性格的
刻画。日系鬼片最常使用心理惊悚的方式去营造其恐怖气氛,美式的神怪片则以大量的
特殊化妆与特效去创造吓人的效果。
《厄灵阴宅》很难归类,它虽然算是心理惊悚片,却有大量不合理的情绪与难以解释的
剧情漏洞。父亲阴情不定的脾气与《阴宅》中被鬼附身的爸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
家中的一切过于冷淡的母亲(弟弟保罗身上有伤都能够泰然处之)常让人怀疑那二个孩
子究竟是不是她生的;甚至连Anna也有突如其来的莫名反应……这一切奇怪的情绪总合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宗教仪式和莫名其妙现身的邪恶爷爷,再再让人对这部长达100分
钟的片子感到不奈与嫌恶。
或许是期望太高,也可能是我对惊悚片的定义不断地改变。对我而言,一部好的惊悚片
不该是叨叨絮絮地铺陈一些无关紧要的剧情,而是要深入故事的核心,讲重点。或许有
人认为导演着重于心理层面上的恐怖。但拿同类型的片子《鬼水》("Dark Water",即
美国版的《鬼水怪谈》)相比较,《鬼片》就比较著重在女主角的心理变化,以及随着
故事的推展而产生的不同心魔。《厄灵阴宅》却是看不到故事的重点,要灵异也不是,
要心理惊悚也不是。单纯只是等40年的日全蚀的仪式时间到来,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
省了。全片唯一可观之处就是最后的十五分钟,那种对抗心魔的战争才是惊悚片的王道
所在。可惜其他的部份都在铺陈不必要的剧情,而莫名而来的不合理情绪对观众而言更
是一种观影上的折磨。
以鬼故事来包装心理惊悚片,这想法很好,其风险在于接受观众预期式的反弹。毕竟观
众花了钱到戏院,就是要被鬼吓。如果进到那个场域却是被一堆不合理的情绪所包围,
所有鬼影晃动也只是若有似无的虚晃一招,完全没有更深一步的解释与发展,套一句网
友的批评就是:“黑暗要杀死人何必要等到日全蚀?不要缴电费不就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