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一只山藸,两个猎人:谈《山藸‧飞鼠‧撒可努》

楼主: fansss (新天堂乐园)   2006-04-10 00:10:42
※ [本文转录自 Ourmovies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乐园) 看板: Ourmovies
标题: 一只山藸,两个猎人:谈《山藸‧飞鼠‧撒可努》
时间: Sat Apr 8 13:41:39 2006
不知何时开始,金马奖几乎早已成为香港电影的盘据之地了。若非总有个台湾电影
保障奖项(最佳台湾电影),让这些在这恶劣大环境下肯努力、实践的台湾电影工
作者们露露面,只怕不论今年制作出了多少国片,却也犹如烟硝般散去的无影无踪。
当然,《宅变》、《南方纪事》、《经过》、《恋人》、《等待飞鱼》、《山藸‧
飞鼠‧撒可努》、《最好的时光》这几部电影的出产,比起来年连“量”都不齐的
台湾电影,(姑且先不论“质”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绝对是可喜的
事情。而这些电影里头,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从摄影师出身的香港导演张东亮,
居然改编自了排湾族作家撒可努的原名小说,并请来作者当该片的主角,拍起了台
湾原住民的故事《山藸‧飞鼠‧撒可努》。
的确,台湾人也不见得就了解这块土地上的故事,就如同好莱坞也可以将各国故事
拍的那么精致考究一样。有时候经由外人的观点,回头看看自己的生存的方野,也
才知道珍惜和体会。
而比起过去教化意味十足,又总爱用外(汉)人观点强调开垦、启蒙、训化,以及
殖民政策“政治正确”的原住民电影而言,《山藸‧飞鼠‧撒可努》就显得非常难
能可贵(尤其对香港导演而言)。改编自原著的对白,使得片中充满了无限趣味的
思考哲学,(如猎人学校的构想、对大自然的想法、山“藸”的艸字头典故源自于
从小看到的山猪都是在草地里打滚…等等),并利用都市与原住民部落的强烈对比
,讲述了进入现代化后对于大自然的伤害与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离,也提醒
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长久忽略…
“政府计划在旧部落的原址建一条高速公路,将穿过部落破坏自然生态,排湾族人
应该怎么去面对呢?”
从剧情上看,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说教式电影,片中借由诙谐对白与近乎俗套的剧
情安排,讲述著外人面对未知的文化,应该如何学会尊重与理解。而《山藸‧飞鼠
‧撒可努》也确实用最简单的方式(剧情)给我们上了一课,只不过这堂课的讲师
却有些顾此失彼。在反歧视的背后,透露出的确是令人傻眼错愕的相对“不”尊重
与“不”理解。
从影片中最明显的两场都市戏可窥知一二。一是沈世朋的女儿在百货公司广场昏倒
;二,则是撒可努的儿子到都市寻父。
在这两场戏,两个不同弱势的代表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所有路过、所有被询问的
台北都市人全都冷漠的不发一语,只是沉默的摇摇头,竟然连围观也没有,影片中
还配搭了不少人潮、高楼大厦的空镜头来突显台北的忙碌疏离。这样几乎是夸张丑
化的刻画都市人形象,对于买票进场观赏的都市人来说,不知道看到时会有什么样
感受…
另外,小孩手中提着那一手高粱酒的设计,不也是对原住民而言,一种强加建构的
刻板印记吗…
在电影中,经常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剧情交代清楚,将世界简化为二元对立的基本观
即常成为塑造电影世界的基本元素。然而,导演把这样的做法应用在对“人”的认
知与看法时,对于这样一部诉求清新、尊重与理解的电影来说,恐怕只会造成更多
的隔阂与藩篱,而这更与小说《山藸‧飞鼠‧撒可努》的意旨有所冲突了。
严格来说,《山藸‧飞鼠‧撒可努》在剧本安排、叙事手法、演员演技、影片剪接
、片尾原住民庆典中演员服装不连戏等等技术层面上的错误与缺憾,都还有非常大
的进步空间。但从这个“尊重”(影片精神)出发,影片中所透露出的矛盾问题,
我想是相对更为重要与值得讨论的。
不过幸好,《山藸‧飞鼠‧撒可努》有一个毫无规训意味的结局。回到影片应该有
的主轴,以理解取代惩罚,以尊重软化硬印。汉人官员(沈世朋)学会用“新”(心)
的态度去面对未知的事物,美满得终将叫人忘了这一切。
观看《山藸‧飞鼠‧撒可努》后,我不禁想起那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汤英伸事件”
,也想起那始终无缘见得的电影《赤脚天使》。
不论是关怀弱势族群的纪录片,或是有着些许说教意味的剧情片电影,至少做为一
个能够幸福在戏院里观看影片的我而言,它们皆训诫着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一个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否,往往取决于社会中多数人看待少数的人态度。”
作者: may6033 (may6033)   2006-04-09 23:49: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