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多么完美的骗局吗?有个自作聪明的家伙取名为“完美谋杀”的计画也是
摆明了不完美,声称上的完美永远值得存疑,家财万贯的脑癌家毕竟只是极少数。
如何避开银行内随机出现的荷枪实弹便衣人员?答案是无法避开,你永远不知道银
行里是否存在合法持枪的联邦探员,当然你不会在这儿碰到戴墨镜的何瑞修,但这
不代表你的运气就真的优,这种人只要碰到一个,带真枪都可能砸锅,玩具枪再大
把都无济于事。
如何防止警方透过监视录影带看出端倪?答案是无法防止,就算摄影机已被破坏,
警方仍能透过先前的影像资料判断出人质的精确数量,再加上证词的交叉比对、绝
对无嫌疑者的排除,要针对几组可能的疑犯进行跟监追踪,绝非难事。
如何确保警方无法掌握嫌犯间的关系以侦破全案?答案是或许可确保、但难度极高
,凡举通联记录、信用卡消费明细、职业资料、置产登记等,都是得以分析探讨的
材料,想在这些地方不漏破绽,不但要有高明的资讯技术,还要旷日废时地证据销
毁,就算是金田一再世,如此艰钜之务也执行不易。
就算在万分之一的幸运之下,上述每项挑战都碰巧克服,本片的绑匪仍需要一项关
键的前提:警方的无能。为何要用厚重的板金传送讯息?为何窃听到的内容会是单
一外籍人士节奏稳定的讲演?这样的问题早该被提出来,哪来的闲工夫公布广播大
家谈?不但自暴窃听之秘、更徒增不必要之风险。
另外,攻坚计画的拟定通常会与谈判互动同步进行,而该栋建筑并非天险,楼层之
间多有侵入点,潜入安装窃听器、针孔摄影机,以致于破坏备用发电机以利战术小
组抢攻,都是可能采取的行动,当然为了人质安全,警方非到死生之境不会妄动,
然而以电影来说,与其说抢匪计谋精妙、手腕奇巧,不如说警方一开始就让他们讨
了便宜。
这非但不是多么完美的骗局,这根本是破绽百出的骗局!
说也奇怪,在写实的前提下,好莱坞本来就编不出什么完美骗局,然而不完美也罢
,“接近完美”的骗局倒也不是没有,本片导演可是有口皆碑的史派克李,何以耗
费两小时把玩一个千疮百孔的晃点骗局?
我猜,答案就在“骗局”的本质。本片从预告片到叙事情节,都不忘花时间告诉观
众,这是抢案、是犯罪、是内幕,以致于“骗局”的焦点总被集中在抢案的大小事
,以及银行董事长过往与现今的因果关系,然而重点真的在此吗?
如果是,本片就成了【偷天换日】,也不需要劳驾史派克李出马了。
众所皆知,史派克李以关注种族与社会议题出名,本片也确实不乏性别、种族、阶
级与文化的片段关注,这些片段被拆解安插在电影的各处:揶揄讽刺的暴力电玩画
面、九一一以降的中东民族恐慌症、美国中心姿态造成的国际知识贫乏、男性对女
体的典型眼光、权贵人士的私相议通…每个片段虽然都极其有趣,却造成了全片破
碎、零散的主要观感,所以,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史派克李到底想透过这样的剧本
传达什么讯息?
答案很可能是:银行的抢案只是幌子,社会体系建构出的巨大骗局才够正点。
在这场银行抢劫危机,所有主动、被动的参与者,都是来自实体世界的缩影,不同
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与社会阶级杂处于有限的空间,警政系统、政治系统则环
绕在外,构成了一个象征的社会体系,代表大多数被剥削者的人质,被象征投机份
子的抢匪恐吓、被代表国家机器的警方压制、被代表特权团体的市长与银行董事漠
视,人质的安全看似唯一的考量,实际上的利益流动却高于一切地暗自运行。
筹码在被剥削者不知道的角落被交换著,资讯以被剥削者无法理解的方式递送著,
丑恶之事已发生、正在发生、未来还会发生,但被剥削者不会清楚明了,他们丧失
了时间、轻贱了尊严、损逝了清白所换来的结果,不是任何正义,而是他们难以参
透的浑沌现况与无力感。
然而,被剥削者以外的人,普罗大众以外的玩家,投机主义者、特权份子、政治人
物、警方代表,显然都获得了确定的利益:抢匪夺得了价值连城的标的物、董事长
将以金钱保住自己的名誉、市长靠了酬庸手段维系了自己的地位、特派擦屁股专员
获得可观的金钱,警探则以晋升为报偿做为放弃究底的条件,皆大欢喜、各有所得
,而中间造成的一切损失,谁买单?纳税人、保户、普罗大众、被剥削者,结构上
位的人,不是满了荷包、就是损害极小。
到头来,能够幸福快乐的,真的只有阿久津真矢口中的六%的少数份子,剩下的绝
大多数,则继续活在这巨大的、网状的骗局里,永远失望着、失血著、被剥削著,
一如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角色。
这才是所谓的,完美的,骗局。